八月十五话“唸月儿”

晨曦

<p class="ql-block">中秋佳节将至,人们准备欢度佳节。我还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八月十五蒸“月儿”的视频,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中秋节晚上“唸月儿”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庆丰收、庆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饮酒赏月吃月饼,共话丰收年,分享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那八月十五“唸月儿”的习俗,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唸月儿”可是山东省潍坊市城区、坊子区、寒 亭区一种古老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潍坊市的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在仲秋节那天除饮酒赏月、食用月饼外,民间还有一种特殊的节日食品一一“月儿”。“月儿”不是月饼,而是一种用面粉蒸制的食品。</p><p class="ql-block">制做“月儿”,需要把发酵好的面团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成两个直径大约25公分到30公分的面饼。第一层面饼上面放上几圈红枣,再把第二层面饼放在红枣上面。然后,用搓、剪、捏、切等方法,在第二层面饼上面或者是第三层面饼上面做上形象逼真的花、花茎、叶子,或者别的图案。最后再点缀上几个红枣,“月儿”就做好了,然后就可以装锅开火蒸“月儿”了。</p><p class="ql-block">蒸“月儿”,每年只在阴历八月十五的前几天做。都是姥姥在家蒸好,送给外甥的,也有奶奶给孙子蒸“月儿”的。现在超市都有卖“月儿”的啦,如果你嫌蒸“月儿”麻烦,或者不会蒸,也可以去超市买两个“月儿”送给外甥或孙子。</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山东潍县进士梁文灿以诗词的形式描写了故乡潍坊中秋佳节的风俗民情,即被当地传诵的《潍阳鼓子词》。</p><p class="ql-block">八月中分秋一半,</p><p class="ql-block">枣饼层层,面缕金花瓣。</p><p class="ql-block">枣上插香香不断,</p><p class="ql-block">小儿对月声声念。</p><p class="ql-block">亭亭火树蒿灯转,</p><p class="ql-block">灯烬归来,忙底分神馔。</p><p class="ql-block">你可知道这里面描写的是哪种吃食,或许说出来你都觉得的稀奇,因为这个美食的名字就叫--“月儿”。</p> <p class="ql-block">当八月十五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唸月儿”也要开始了。孩子们急不可耐的要出去“唸月儿啦。大人们把一个“月儿”放在用细高粱杆做成的小盖垫(带边的的叫传盘)上,当然是选一个最好看的月放上,再盖上一个蓖麻叶,把“月儿”放好后。由孩童双手端着,就到大街上唸“月儿”了。</p><p class="ql-block">孩子们高高兴兴,双手托稳“月儿”,快步走出家门,来到热闹的街上。月亮地儿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满大街转悠,嘴里高声喊着:“唸月儿了,唸月儿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唸月饼了,唸月饼了,今年又是个好年景了……”。一声高过一声,此起彼伏,高喊出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不光“唸月儿”还时不时的在一起比“月儿”。比一比谁的姥姥蒸的“月儿”好看,谁的第一,谁的第二。谁的“月儿”大,谁的“月儿”小。不过,比“月儿”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遇上调皮的孩子,他会趁着看你“月儿”的功夫,用手抠你“月儿”上的红枣吃。我端出去“月儿”从来没有被别的小伙伴儿抠了枣去吃了,都是完整的再端回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即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