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会员和同好:</p><p class="ql-block"> 刚才听了郭锋老师在州孔子学会纪念孔子诞生2574周年的学术报告,很受启发,受益良多。郭老师的报告,使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坚持”的观点,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想结合。”这“两个结合”大大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相结合,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指的是孔子的思想,也不仅指的是儒学的思想。而我个人对孔子思想或儒家思想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样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 一是“天下为公”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上至士大夫阶层、下至贫民百姓的共同追求。而这个观点首先就是在儒家经典《礼祀·礼运》中提出来的。我们知道,儒家的伦理价值取向是群体主义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一向受到提倡和重视。《尚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允其怀。”《诗经·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信念成为千百年来维系国家与民族的重要心理基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p><p class="ql-block"> 二是“民为邦本”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理念,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观点,而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这个观点首先也是从儒家经典《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来的。孔子还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什么意思啊?谁赢得老百姓的心,谁就得天下。荀子还曾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这些观点与后来的亚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理论相呼应,反映了人们从政治实践中看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主要内涵为:经济上要富民利民,政治上要重民听民,文化上要教民化民,形成了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过程的执政理念和中国传统民本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民为邦本”的看法虽然并非认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人,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以君为主的统治。可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维护君主的统治有重要指导作用,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确定统治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也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 三是“为政以德”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智慧,也是首先出自孔子的经典名著《论语·为政》篇,其深厚思想的内涵为:一是天命不常,统治者须禀赋德行,修己安人,履行好代“天”牧民的职责,才能长久地保有统治权。二是履行好代“天”牧民的职责,须做到恤民、保民、富民、教民。具体而言,就是要统治者须体察民间疾苦;须省刑、慎罚,重视民众的生命健康,对于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予以特殊照顾;须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与民同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谨防政府从社会中汲取过量的资源,确保民众拥有维持生活和生产的物质保障;还须以身作则,用德、礼引导民众,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塑造理想的人格。这样充满人文内涵和政治智慧和基本原则,当然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个亮点。</p><p class="ql-block"> 四是“任人唯贤”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传统,最早出自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尚书·咸有一德》一文中,其中“贤”的意思是“有德谓之贤”。“任人唯贤”的意思是,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作用,并将“以德为本”“德本才末”作为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贤能要为人所知,也就是在位者要能够明辨忠奸、崇德辨惑,尊重、识别贤能;二是贤能要为人推举,也就是在位者要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求取、举荐贤能;三是贤能要为人所用,也就是在位者要设官分职、委任责成,采纳谏言,用人不疑;四是贤能要为人所安,也就是对贤能要有相应的考核、保障等管理机制,善始善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坚持贤能治国的传统,确立了从善不从众的政治主张,提倡由贤德之人代表人民当家作主,力求通过贤能治国,克服群体的短视和非理性,实现真正的良政善治。这样的用人标准治国安邦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手段,当然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亮点。</p> <p class="ql-block"> 五是“革故鼎新”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变革精神,最早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与“鼎”分别是六十四卦中相邻的两个卦,二者卦形相反,彼此互为综卦,“革”是去旧,“鼎”是更新。“革故鼎新”意思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人们以“革故鼎新”来指破旧立新,推动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其要义是坚持变革、去旧更新。而在《礼记·大学》记载汤的盘铭中,“革故鼎新”的表术进一步引申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是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指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今天我们讲的“改革”与古人所说的“革故鼎新”“布新猷,除旧政”是一脉相承的,改革、革故鼎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紧随历史发展步伐,适时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开辟未来,始终保持着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体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所在。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在促进社会、国家发展,推动文明进行自我革新,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一亮点所在。</p><p class="ql-block"> 六是“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将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视为一种有序的运动,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相互统一与相互和谐,认为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相互联系、和谐、平衡;这种观点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其实也包括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对立要素的统一,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中国人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觉与天地参赞化育、和谐共生。在这里,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是附和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天人合一”的基本遵循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模式、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成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在此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而比庄子更早的儒家六经之首《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这些观点被汉代著名大儒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后又得到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当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p> <p class="ql-block"> 七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国魂,是人们普遍认同、也大致概括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取自《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应当以此为楷模,自强不息。《乾》卦的六个爻都是阳刚之爻,六个爻辞揭示了这样一个内涵:“自强”且能“不息”,必须具有忍耐、忧患、自悔三种意识。忍、忧、悔便是“自强不息”的全部内涵。“厚德载物”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另一半重要内涵的表达。该词取自《易传》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地势”即是与“天道”对应的“地道”。老子说 “人法地”,就是讲人要效法大地之道。大地之道是什么?是由六个阴爻构建的《坤》卦所象之意。卦辞说:“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坤的属性是母马那样的柔顺,顺从谁?顺从刚健的天道。然后是“先迷,后得”的例说。总之,无论前一例说还是后一例说,都指向“后”。甘居后,便是《坤》的特有属性;地道的 “厚德”,就是甘居天道后面的柔顺品性。所以,坤道之 “厚”,也就是君子居后之“后”。在《坤》卦语境中,“厚德”就是 “后德”。华夏民族是一个创造灿烂文化、历史久远的民族,是一个历尽沧桑、自强不息的民族,是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品行不断完善的礼仪之邦。虽然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这一民族精神也面临与时俱进的考量与调整,但是构成这一精神的主要内容,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也是华夏民族与华夏文化能够数千年血脉相承并且继续自强不息传承下去的最大理由。</p> <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七个方法的理由,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孔学思想,或者说儒家理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应有之意。我们只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不仅能够行得通,而且能够充满更大的活力和和更新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在讲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理孔子学会的会员,我们没有理由,不以郭锋老师为榜样,理应放心大胆地学孔学、学儒学,研究孔学、研究儒学,用孔学、用儒学,弘扬孔学、弘扬儒学,让孔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