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沋河川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在方圆三、四公里范围内,就发现了三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前面相继介绍了北刘遗址、白庙遗址两处,今天再介绍一下史家遗址。</h3> <h3> 2014年,史家村与白庙村(白庙遗址所在地),</h3> <h3>王埝村合并,</h3> <h3>因沋河上游的两条支流清水河、稠水河在村境内流过并交汇一股为沋河,故村子叫做双龙村,在我所驻的徐韩村以南大约四公里。</h3> <h3> 史家遗址就位于今天双龙村的史家自然村。据《临渭区志》记载:史家遗址位于渭南市区约15公里的沋河西岸二级台地上,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5米~1.5米。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存,距今约5500~5000年。1973年发现,1976年由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h3> <h3>出土遗物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等。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铲、斧、磨盘,磨石,骨角器有锥、针、铲等,陶器较多,陶质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黑陶等。一般器物均为手制,有少数经慢轮修整,器形主要有敛口鼓腹圆底或平底钵、卷沿浅腹或深腹、圆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等。陶器纹饰有绳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等。彩陶很少,彩绘纹饰由黑宽带、弧线、横纹等所组成的各种图案,还有鱼纹、鸟纹、人面纹等,彩绘均施于器表。</h3> <h3>其彩陶既有半坡类型的直线、三角和鱼纹的特征,又有庙底沟类型约弧线、三角及鸟纹的特征,是介于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的一个文化类型,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发展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被命名为“史家类型”。</h3> <h3> 2020年7月时,我们为临渭区档案馆新馆“古今临渭”展厅收集临渭远古资料,就到史家遗址等处考察,</h3> <h3>后委托专业人员根据史家遗址历史记载及出土文物等制作了史家遗址沙盘模型,使观众对临渭远古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h3> <h3>通过史家遗址沙盘模型,现在的人们对古代先民们的生活更为了解了,也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