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教学员《古文观止》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清代两位编者,在《古文观止》里,有哪些点评呢?也有哪些注释呢?</p><p class="ql-block"> 要是在这次教《古文观止》时,顺便把两位浙江师爷的精彩点评讲出来,一定比照本宣科老路子翻译串讲干巴巴逐字逐句翻译会有一些新意。</p><p class="ql-block"> 我的想法就是把吴楚材、吴调侯在此书下注释,逐字逐句摘抄下来,深入品味,一来丰富了我自己对古文观止新的认知,加深对经典古代散文的深度欣赏;二来给学员一些原滋原味的章法写作特色一些新的欣赏角度,看那些点评句子,恰恰是画龙点睛的金句。倘若这样备课,来教《古文观止》,一定会更有兴味,很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说出来,就干,可是,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清代版,我舍不得花钱再买新的,于是我打电话给弟弟,要他拿了,寄给我急用,可是弟弟开不开我家门,他进不去,也寄不过来。家里那套《古文观止》,正是当年我情有独钟的书,我那时没人教我,我看不懂啊!唉,《古文观止》里,还真有宝贝,过去没有尝试去看看《古文观止》的小字里夹杂多少精妙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弟弟没有拿来,于是,我下决心网购了这两本书,备课就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教它的机会,不多了,我不能再次错过,这次备课,研读原作评论,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极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读吴家叔侄两人的评点可能会对我讲课有帮助。不要老生常谈,我不再满足一知半解,要深入阅读理解原著的精髓,尽管备课量加大不少,但求知欲促使我这样做。杯水和桶水的关系促使我一定要读原著。</p><p class="ql-block"> 有人告诉我,你都备课讲了这么多年,那点古文还用得着你备课吗?对你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你用不着备课。我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在求知的道路上,要认真积极主动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鲁迅先生告诉我“不满足,是上进的车轮子。”</p><p class="ql-block"> 《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威后说齐使》我逐字逐句查看了二吴的评点,好多金句,果然如我所料赫然在目,读之不禁惊叹,走进二吴,妙语连珠,让我获取了第一手材料,有了新的阅读理解体会,而再抠细节,受益多多。</p><p class="ql-block"> 这样备课,可能会累一点,麻烦一点,但讲起课来会更有趣味一点,学员会多得一点,自己呢,又能多学一点,何乐而不为也?</p><p class="ql-block"> 这次备课发现二吴叔侄点评语中有一个“妙”字,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1.一妙之简,开篇简洁扼要,三四句叙完。</p><p class="ql-block">2.二妙之繁,看似闲语闲情,迂回委婉。</p><p class="ql-block">3.三妙病足,挂念太后,同病相怜。</p><p class="ql-block">4.四妙饮食,关心太后,共同话题。</p><p class="ql-block">5.五妙和身,谈起养生,关爱有加。</p><p class="ql-block">6.六妙补黑衣,效忠太后,以诚感人。</p><p class="ql-block">7.七妙说燕后,持踵为泣,计其长远。</p><p class="ql-block">8.八妙析继王,三世为侯,无有诚危。</p><p class="ql-block">9.九妙做人质,位尊无功,后果严重。</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妙”字,从简入,叙繁出,层层递进,先迂回委婉,从体谅太后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谈起,再从贱息小儿子舒息加入君王黑衣卫队,以表其忠心耿耿,后逐渐又从对女儿和对小儿子不同作比较,导入正题。再从国家后继无人之要害说起,没有功劳如何即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通过人物对话刻画出深谋远虑从国家根本利益规劝赵太后,由于善于从对方角度谈起,从说话艺术看,触龙真是善于沟通,说话中听,引起共鸣后,逐步导入正题。战国策不愧于善于记言之佳作名篇。</p><p class="ql-block"> 重读之,看到了中国小说之源头——战国策的纵横家的论辩艺术;在矛盾冲突中,学到了触龙善于沟通的对话艺术;在情节结构安排中,学到了层层铺垫、层层递进的叙事安排之周密;从表现手法来看,学到了先转移话题,然后用对比反衬手法,凸显优劣及长短;从记叙文角度来看,记叙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来龙去脉之清晰。嗨,真的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和经验啊!</p><p class="ql-block"> 这次还有一个最大收获,在文章结尾,我看到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的此文总评:“通篇琐碎之笔,临了忽作曼声,读之无限感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人情性灵点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 ,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这段话总结得多好啊!《古文观止》无愧于经典名篇,一个妙字,乃我最大所得,备课深入了,讲课就更有依据了。</p><p class="ql-block"> 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学机会,可能是我教学生涯最后的一次永久的纪念吧。杯水和桶水,要桶水,教学相长,学无止境,就是这样好好地做最后一次认真备课和讲课,这样才对得起我的恩师王玉福先生的殷殷教诲,才能做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夜里,梦见王玉福先生,他在冲我满意地微笑,我又一次与老人家在梦里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