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谈兵法·解三国(3)​​ 刘备为何三番五次谢绝陶谦“徐州之让”?

杰子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刘备为何三番五次拒绝接管徐州。</p><p class="ql-block">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在兖州站稳脚跟的曹操,派泰山太守应劭赴瑯琊郡,接回在此避难的父亲曹嵩。曹嵩与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百余辆,径往兖州而来。路经徐州,太守陶谦热情款待,怎料都尉张闿见财生歹,在率兵护送曹嵩一行的过程中,将其一家老小杀尽,劫财而去。曹父及家人被杀,曹操悲伤震怒至极,归罪于陶谦“纵兵杀吾父”,遂亲率大军杀奔徐州,以雪父仇。</p><p class="ql-block">此时担任平原相的刘备,应邀仗义出兵来解徐州之围。刘备在张飞率军左冲右突下,好不容易进入徐州城。太守陶谦对刘备早有所闻,今见此君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人取出徐州牌印,表示自己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再三示让。陶谦幕僚糜竺解围说,待曹操退兵后再议相让之事。</p><p class="ql-block">曹操大军兵临徐州之际,吕布乘虚攻占曹操的老巢兖州、濮阳,曹操不得不退军去战吕布。曹军退后,陶谦宴请各方,当众再次提出向刘备相让徐州之事,陶谦众多幕僚、各地在场故交也齐声附合,但刘备坚执不肯。陶谦泣声相求,关羽、张飞也动容相劝,刘备仍不为之所动,只答应暂驻军小沛,以保徐州。</p> <p class="ql-block">凡成大业者,必有立足之地。徐州乃连接南北的要地重镇,对志向远大的刘备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么,为什么送上门的肥肉,刘备不肯接纳呢?刘备给出的理由是:不能“陷我于不义”。</p><p class="ql-block">不错,刘备以仁义著称于世,这也是他在群雄逐鹿中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后来夺取益州、拒还荆州的举动说明,刘备并不是一个迂腐的守仁取义者。此时年迈体弱的陶谦出于公心,诚心诚意地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在此情况下接手徐州,不仅不是不义之举,而且是一种“匡扶汉室”的担当。对此,刘备不会不知。</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人们不禁要问:刘备到底有什么样的考量呢?</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刘备之所以不接手徐州,主要还是基于利害的权衡。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下觊觎此地的英雄豪杰不知有多少,特别是北有曹操、吕布、袁绍,南有袁术,个个虎视眈眈。而刘备集团刚刚起家,羽翼未丰,手下只有关、张二将,实力不济,又无强力可靠外援,难以与诸雄抗衡,接手徐州无异于引火烧身。</p><p class="ql-block">至于陶谦临终时刘备同意接手徐州,那也是无奈之举。但刘备始终视徐州为“烫手山芋”,以至此后不久吕布被曹操打败,来徐州投奔自己时,一见面就提出将徐州让与吕布,只因关、张阻拦未成;而后来徐州两度易手、徐地也成为刘备的伤心地,更印证了刘备当初的顾虑与权衡。</p><p class="ql-block">刘备力辞“徐州之让”启示我们,利益诱惑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利中见害,算好得失账,划算则行,不划算则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