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瑶族的迁徙路线及文化传承

徐堂忠(草根作家)

<p class="ql-block">资兴瑶民相传祖居浙江会稽山,先祖因薰制腊肉引发火灾被官府追缉,盘、赵、李、邓、黄、冯六姓子孙划船漂洋过海出逃避难。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致使船只三个月无法靠岸。派童男童女且歌且舞三天,并以每年供奉一头圆猪许愿,祈求盘王佑护,才得以脱离险境南海登陆。上岸后,他们大都分散居在粤北乳源、连州、仁化、翁源等边远的高寒山区或深山密林刀耕火种,食物极度匮乏,靠捕捉野兽野鼠为食度过饥荒。之后又辗转迁徙上江西越五岭入湘南,主要分布于宜章、桂阳、汝城、临武等地,部分瑶民到达酃县的龙渣乡定居。据《兴宁县志》载:“明隆庆三年(1569)至十七世纪初,龙渣乡部分瑶民又陆续举家搬迁来到资兴龙溪、黄草、茶坪、二峰、坪么、连坪等地定居,目前资兴瑶族人口约5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1、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瑶族的先民是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以前被统称为“蛮”。郴州一带被称为“南蛮”。汉以后瑶民起初定居于粤北,同长江以南其它少数民族一起,先后被泛称为“蛮”、“蛮夷”、“荆蛮”等。资兴瑶民在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顽强地挣扎着活了下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民族。他们一代代传抄着《过山榜》,一村一寨搜寻那十二个金香炉和十二截牛角,还暴发了文革红卫兵偷抢茶坪盘王庙中盘瓠夫妇神像的事件。瑶族同胞百折不挠。拚力保护,他们坚信,总有一天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的山区。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瑶族分有多个族系,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资兴瑶族属过山瑶的一支。</p> <p class="ql-block">2、瑶族语言</p><p class="ql-block">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全世界相通,各支系比较复杂,但差别不大,互相可以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之所以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p> <p class="ql-block">3、多神崇拜</p><p class="ql-block">瑶族是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宗教以道教为主,融合原始宗教、佛教及儒家圣贤自成体系,学术界称为“瑶传道教”。瑶传道教是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丰富而深邃。包含着瑶族所有习俗、瑶族舞蹈、民歌、各种经书、曲调唱腔等。其中,瑶传道教又是以成年入教仪式“度戒”为中心。“度戒”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对瑶族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功能强大,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p> <p class="ql-block">目前,资兴瑶族道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碑记乡茶坪岭上的盘王庙,是当地瑶族村民祖祖辈辈祭祀祖先和盘王节活动的地方,土木结构,庙堂三间共一百多平方米,布局较简单。主殿内原供奉有盘瓠夫妇等12尊瑶族祖先的木雕神像,因文革被毁,现只剩8尊。据史料记载,盘王庙始建于1795年,历经了1867年、1943年两次重修,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盘王庙。二峰村的盘共兴老师公,是整个岭南地区瑶族唯一完整保存有盘王祭祀七天七夜的整套经书,同时也是能整套演绎七天七夜祭祀礼仪的唯一老师公。最近二三十年,广东、湖南各地瑶族举行盘王祭祀活动,都是邀请盘共兴老师公带着他那帮徒子徒孙周旋于各地,名声远播。</p><p class="ql-block">瑶族文化已渗透到资兴瑶族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两百多年来,瑶族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维持瑶族宗教信仰、社会伦理、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行为等作用,是维系瑶族血脉的唯一标志。 </p> <p class="ql-block">盘共兴老人还保存着历史悠久的瑶族还盘王愿的全套古籍,主要是瑶族调王经书手抄本和瑶歌手抄本。目前尚保存有几十卷。瑶族宗教古籍经书是瑶族文化的核心和血脉,也是瑶族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的蓝本,主要用在祭祀、起春节、团圆节、度戒、丧葬、扫寨集众、还盘王愿等大型宗教祭祀活动。没有这些经书,瑶族文化将无法传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瑶族同胞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也是瑶族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底蕴丰厚的瑶族文化,是资兴民俗宗教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4、资兴瑶族居住</p><p class="ql-block">资兴瑶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应该是最近十多年的事了,因为贫穷,过去一直比较简陋。村寨比较分散,其房屋多是以抖墙屋、吊脚楼居多。建筑材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多以杉木、杉树皮、竹子、沙石、黄土、冬茅为主,构筑的抖墙屋平房低矮,层高大约在2.2米至2.5米之间,一般三间一户,八九十平方米。依坡地而建,吊脚楼底层多为猪栏、鸡圈或杂屋。几乎没有大的寨子,三到五户一寨居多,单居独户也不少。住户零星散布在深山峡谷之中,相对集中的瑶寨不多。布局不很整齐。没有长远居住打算,随时可以迁徙他乡。抖墙屋相对而言算高端大气了,大多茅寮。搭建简单,只要立几根木柱,以小竹子或竹片织成围栏扎在木柱四周,上面覆盖杉树皮、冬茅草与竹片,便是安身之所。瑶民既没有耕牛,也不用犁耙,全家的财产只有火药枪、斧子、锄头、柴刀和碗、盆、鼎锅等几件简单用具,晚上照明点篾片或杉树皮,搬迁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5、民族服饰特点</p><p class="ql-block">资兴瑶族服饰比较有民族特色,尤其妇女的头饰各有特色。男子蓄发用绣有花纹的蓝色或白色绣花边布巾包头,衣服多是青蓝色。上穿短大襟衫,胸前及背后均嵌有方形图案花纹,下穿宽大的锁带裤,裤长及于小腿,扎缠带。女子及笄戴平角,婚后改戴帆船形三角高帽,以猪油和蜜蜡将头发粘结起来,用布包贴,再在上面覆盖一条青蓝色的绣花巾。妇女上衣一概用青布,无领、大襟,长及于膝,纽扣在右,下围短裙,胸前再挂一条长围裙,扎上一条两端各有彩色丝线垂下的腰带,有的还在腰间挂一串铜钱,走路时发出“丁丁”的碰击声响。妇女上衣背后及胸前亦各镶一方形图案花纹。上衣的领边、袖口和衫脚等处均用金、黄、兰三色镶边。</p> <p class="ql-block">6、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庆或喜事无不载歌载舞。</p><p class="ql-block">凡瑶家青年男女无不擅长长鼓舞。过山瑶用小长鼓、长鼓,又叫横鼓,瑶语叫“汪嘟”,是瑶族歌舞的主要道具。大长鼓舞是一种大场面的自娱性舞蹈,鼓手们身穿新衣,排着长长的鼓队,随着鼓点从寨子里一直跳到歌堂坪,按照领舞的鼓点指挥,时而横直穿插,时而大小圆圈转动,有分有合,场面颇为壮观。小长鼓又叫花(番)鼓。小长鼓舞是瑶族流行广泛、花样最多的舞蹈形式,也叫打花(番)鼓,两人一对,按东西南北中顺序跳;还有的高手就站在高台对打花(番)鼓。在节日或“调王(一种宗教仪式)”时,“师爷”所表演的请神驱邪活动,也是将诗、歌、舞三者结合,时而吟诵经文,时而轻声喃唱,又有男女相伴,手舞足蹈,齐声唱和。如:置歌堂,招五谷魂、长鼓舞等。</p> <p class="ql-block">资兴茶坪瑶族村“还盘王愿”能够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名录,是资兴瑶族文化的一大盛事。近年来,资兴市高度重视瑶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茶坪村由于属于资兴矿务局釆煤沉陷区,水源枯竭,政府将全村整体搬迁至唐洞街道田心村,新建了盘王殿,增强了瑶族同胞的文化自信,传承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了瑶族同胞的自觉行动。涌现出了赵现球、赵光舜、赵光庭等一批瑶族文化的传播、传承者。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郴州市文旅广体局分管“非遗”工作的周作明副局长,对我市瑶族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业务指导,并先后策划、协调、组织在资兴市、北京市召开资兴市瑶族文化遗产(盘王节)保护研讨会,推进盘王节等申遗和传承工作,将茶坪盘王庙申报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资兴茶坪盘王节(还盘王愿)于2006年列入了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又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资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国省市县四级完整保护体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