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联想

致远君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日前在家乡“文化传承”群中读到刘怀权老师纯文本《白云寺》一文,引发一些联想;今又在“掌上黄泥河”[乡愁] 栏目内读到配图的《白云寺》,又生发出一些遐思,两者汇合一处,成此《白云寺联想》。</b></p><p class="ql-block"><b> 首睹《白云寺》,余在文化传承群中写道:</b></p><p class="ql-block"><b> 回望故乡,白云寺是高高矗立在我心中的一处文化地标。平生去过白云寺一次,是小学还是初中时期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是学校让我们去白云寺扛运从寺庙拆下的木材。为什么拆寺、谁拆的寺?甚至扛运拆下的木材搬运回学校做什么?这些都不甚清楚,抑或已经淡忘了。现在知悉的是,白云寺在黄泥河镇西几公里之外高高的山壁上。去白云寺,要经过红岩脚村,要斜向攀登,历阶而上。其实亦无阶可言,那时向上攀行的路,皆为泥石自然构筑的或高或低、或沟或坎,或略微平整的路道。晴天路干尚好行走,如遇雨天,时见积水,泥滑路烂,行走步履维艰。记得我们去白云寺搬运木材的那天,是个雨后初霁的日子,空气清新,山上氤氲着淡淡的雾气,俨然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感觉。可往山下搬运木材的经历,却让小小年纪的我们苦累不堪。直径十多厘米,五六米、七八米长不等的木材,一前一后两人扛一根,鱼贯而行,向山下搬运,扛回学校。这对我们年幼学生稚嫩的肩头是考验,更兼路道凸凹不平、烂泥湿滑,让我们小小的身躯随之摇摆不定,双足踉跄而行。幸好木料透干,没有一点水分,否则我们更加难堪重负。那天我们是怎样将一根木料肩扛运回镇上、搬运到学校的,现在记不起了,但所经受的磨砺却是深刻难忘。读了怀权老师的《白云寺》一文,让我拓展了对白云寺村、白云寺庙的认识,听闻“亦佐栽窝瓜,白云寺开支花,泥凼才结瓜”的妙语,知晓现在白云寺村竟是有90多户人家的大寨子,小洋楼鳞次栉比,摩托车、私家车出入其间。时移俗易,沧海桑田,真让我有些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什么时候回到故里,一定要去白云寺走一遭了!</b></p><p class="ql-block"><b> 今天读到“掌上黄泥河”发表的《白云寺》,编辑为之配上了几幅图片,有白云寺村远景、近景,村中硬化的道路,宽阔的渠池和虹桥,可见白云寺后的捧月山,四野一派郁郁葱葱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正如《光绪平韩县志》记载:“林壑秀雅,山水绝佳”,“白云在空”,“色色可人”。另有一幅图片,拍摄的是白云寺庙的大门,门联依稀可辨:上联“若不回头谁替汝救苦救难”,下联“倘能转身佛渡我大慈大悲”,其意当为:你自己不回头觉悟,谁也不能救你脱离苦难;如果你能转念觉悟,那就出离苦难,无需我大慈大悲救你。这就是说,脱离苦难主要是自我救赎,一念觉悟即可。这似有些醍醐灌顶,促人彻悟的意味。</b></p><p class="ql-block"><b> 再有,《白云寺》文中说,历史上白云寺规模较大,解放初有新旧两寺,旧寺有楼房48间,内有香樟大精雕佛像菩萨,外有水廓凉亭;新寺在黄泥河北。据说白云寺明清时期最为昌盛,当时与昆明西山华亭寺为姐妹寺。机缘巧合,余大半生供职的机构即在昆明西山之麓的华亭寺旁。在那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年月里,茶余饭后,向晚之时,曾经无数次踏步巡山,光顾华亭寺院。</b></p><p class="ql-block"><b> 余早年去白云寺扛运木材,当约五十年了。记忆中的白云寺,除搬运木材这件事外,并未给我留下明确清晰的印象。然而,一座寺庙、一个道场,身居山崖之上,被冠以“白云”二字,却让人有种“高山仰止”的虔敬和敬畏。白云寺,纯净洁白的云端,一座高高的寺庙,蕴含了人们怎样的寄托和情怀啊!</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9月25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