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眼今年的中秋节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始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时候,就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一直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这样一种传说:远古时候有一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的妻子叫嫦娥。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每天齐出,炎热异常,庄稼都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替民除害,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射下来九个太阳,并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也因此为天下人所敬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后羿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一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成仙升天,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但后羿与妻子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上天成仙,就把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贪心之人,知道嫦娥藏有“不死药”,就趁后羿出猎之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自知打不过逢蒙,为了不让“不死药”落入坏人之手,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嫦娥却身轻如燕、不由自主地飞上了月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嫦娥奔月后,后羿朝思暮想,忧而成疾。八月十四日夜,后羿正躺在床上辗转反复,思念嫦娥,忽有一小童来到他的面前,说:“我是嫦娥派来的,夫人知你相思难熬,但她实在不能返回人间。明天月圆之际,你用米粉做丸,要做得丸如圆月,并高呼你夫人的名字,这样,夫人就可以来到你的面前。”后羿一喜,惊起,却不见小童踪影。于是第二天晚上依照小童吩咐用米粉做了一个粉丸,圆如明月,对天大喊“嫦娥!嫦娥!”果然,嫦娥如仙女一样飘然而下,他们团圆了。但只团聚了一个时辰,嫦娥就神色慌张,坐立不安,而后告别后羿,直奔茫茫苍天,后羿很是失望,迫切想再见到嫦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后羿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希望嫦娥能从天而降,与自己团聚。为了帮助后羿实现夙愿,人们也纷纷仿效,年年如此,便形成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团圆节)。做月饼、吃月饼也成为习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我认为,这只是个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中秋节真正的起源应该与季节有关。因为农历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中秋节又在八月中旬。这时候,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丰收在手。为了表达喜悦之情,农民需要约定一个时间,作为大家共同庆祝的日子,于是,就把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名曰“中秋节”。这个节日其实是古人为庆祝秋季丰收而人为设置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认为应起源于南宋,因为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曾出现过“月饼”一词。但那饼呈菱花形,与传说中的月饼相悖。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从此可以看出,到了明代,月饼的形状就为圆形的了。清代《燕京岁时记-月饼》中对月饼也有描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之,谓之团圆饼。”说明清朝的时候,月饼花样繁多,大小各异。至于用于宫廷的月饼,其制作更是色、香、味、型俱佳。据《食品》杂志介绍,清宫大月饼的直径可达二尺,上游桂树参天,祥云缭绕,亭台巍峨,雕楼画栋,甚至那翩然月兔嘴边的胡须都根根可见,其精美实属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月饼要做成圆状呢?我认为这与月亮有关。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而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天高气爽,万里无云,这时候的月亮,大、圆、亮,中国人讲究对仗,协调,出于对月亮的敬畏,也把月饼做成圆的,这样“圆圆相对”,“团圆”之说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的确,中秋之际,天上有圆圆的明月,桌上有圆圆的月饼,月光甜美,月饼甜蜜,一家人围坐赏月,真可谓共享天伦,其乐融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时代发展,历史的神话传说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在的中秋节已成为四处奔走的打工族和天各一方的亲人们暂短相聚的日子。国家顺应民意,弘扬传统文化,专门制定法律,把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以便让民众更有时间、更加从容的和家人团聚,享受家的浓浓亲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胡天喜,河南省作协会员、周口市作协会员。在全国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长篇小说《文殊庵》《胡天喜作品选》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网名:淡泊红尘</p><p class="ql-block">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女子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旅游摄影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周口文史研究员</p><p class="ql-block">周口老干部摄影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周口鸟类生态保护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太昊陵庙会》组照入选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展。《祖国万岁》入选新时代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展。获得2022年度“玉兔奖”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2023周口野生动物世界摄影大赛获十佳摄影奖。2023年5月《旅游世界》杂志刊登摄影作品《暮归》。《周口晚报》《周口日报》《大河文摘》《北京老年体育报》《京九晚报》《文化周口》《周口文旅》等报刊杂志等发表图文报道和图片近两千余幅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