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class="ql-block">传承文化 . 回报社会</p><p class="ql-block">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记住乡愁展厅</p></h1>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遗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馆、三五百遗荟,中华非遗堂、传世老汤馆、八仙神通馆、五路财神馆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h1><b>记住乡愁展厅</b></h1><p class="ql-block"> 逝去的乡村民俗难再寻觅,很多人的乡情也将无处寄托。2021年10月,王军馆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秉承着对家乡的怀念创建了“记忆乡愁馆”,展现其记忆中的家乡风貌,并请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秋风卷起思乡梦,落叶铺开怀旧情。</p><p class="ql-block"> 展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民俗物品已达2000余件。馆内收集和展出了60、70年代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农耕用具等 ,普通人家以一间半房、两间房的空间还原了王军在巨源公社小山大队靠山屯居住时的生活场景,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老物件,透露出亲切的家乡味道, 馆内分为生产队、碾坊、粉坊、豆腐坊等展区,摆放的生活和生产用品无疑是乡愁最好的见证,承载着时光的变迁。巨源工商、巨源饭店、巨源供销社的场景,真实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风貌。</p><p class="ql-block"> 重现旧景,唤起回忆,记住乡愁馆首次以绘画长廊形式,绘制《春生之喜》、《夏长之出》、《秋收之望》、《冬藏之外》、《童年之趣》5幅油画,生动还原靠山屯当年的四季变化及人民日常劳作、娱乐及幸福生活的场景,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p><p class="ql-block"> 士兵记忆展厅呈现王军军旅生涯中部队的老物件,它是老兵记忆中的实物展示,军大衣、绿挎包、牙缸、伞兵帽、伞兵鞋、老照片、老报纸等,件件物品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通过瓷板画《百年华章哈尔滨》展示着哈尔滨百年历史的专题展厅,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失去的和即将失去的历史是最珍贵的,记住乡愁馆的建立不但开启了保护民俗物品的一扇大门,同时为大众了解东北农村的民俗文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让人们更直接感受那个年代阿城县巨源公社的风土人情,回忆过去,记住乡愁。</p>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记住乡愁展厅</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秋风卷起思乡梦 落叶铺开怀旧情</span></p> <h1><b>王军记忆</b></h1><div><br></div> 传承民俗传统,记忆美丽乡愁,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王军建馆的初衷便是想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那些美好,让对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自己童年的思念,并请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旅雁难知慈母泪,舒君亦念故乡人。<br> 乡愁与每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它随时随地围绕在每一个人身边,记住乡愁馆是以王军在阿城县巨源公社小山大队第七生产队时期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以民俗老物件、朝鲜油画为载体,展现那个时期的民风、民俗和民情,实现让文化得到一脉相承,乡愁可以有处安放,木犁杖、娄车、风车、老式炕柜、酱缸等一件件旧时期的生产生活民俗老物件,犹如滚动播放的历史画面,可勾起大众无限回味的温暖记忆。<br> 馆内还展出32幅油画,是由王军根据自己的记忆,请朝鲜人民艺术家金圣民创作的东北农村往事系列画作,一幅幅极具写实画风的作品贴近农村生活,让大众更直接的感受到靠山屯淳朴的生产生活及人文风貌。<br>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俗老物件、朝鲜油画</span></h5> <h5>▼ 民俗老物件:老挂钟、老式收音机</h5> <h5>▼ 民俗老物件:老式缝纫机</h5> <h1><b>七十年代 靠山屯</b></h1><div><br></div> 阿城县巨源公社小山大队靠山屯(现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小山村)。为深入展现巨源公社发展历史历程、村落文化的变迁,留住美丽乡愁,王军以其在巨源公社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留存的文化民俗实物、朝鲜油画、仿铜人物雕像等方式生动再现60、70年代靠山屯村容村貌。<br> 王军,1951年11月1日出生于巨源公社小山大队靠山屯,8岁上学16岁务农,每天过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巨源公社土质肥沃,沼泽纵横,宜农宜渔,展厅内悬挂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童趣为主题的5幅巨型油画,均是以王军记忆为主线,以靠山屯四季变化和娱乐为创作背景,完整再现靠山屯不同时期的景象,让留存在脑海中的记忆得以展示,让记忆中的乡情有处安放。<br> <h5>▼ 油画:《春生之喜》</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崔德龙</span></h5> <h5>▼ 油画:《夏长之出》</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崔德龙</span></h5> <h5>▼ 油画:《秋收之望》</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崔德龙</span></h5> <h5>▼ 油画:《冬藏之外》</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崔德龙</span></h5> <h5>▼ 油画:《童年之趣》</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崔德龙</span></h5> <h5>▼ 泥塑:《童趣系列》</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张密林(省级非遗传承人)</span></h5> <h5>▼ 仿铜人物雕像:《卖水果》</h5> <h5>▼ 仿铜人物雕像:《抽旱烟》</h5> <h1><b>六十年代 两间房</b></h1><div><br></div><div> 60年代两间房是王军父母及兄弟姐们等8人居住的住房。儿时长大的老屋,承载着王军满满的童年回忆,现在看到的两间房是过去60年代靠山屯大户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烤火盆、锅台、炕柜、地桌、鸡窝,一件件老物品和场景的再现,是一段永远回不去的青春,着实让人倍感亲切。<br></div> 大部分出生于50、60年代的孩子们都是没有学上,因为当时有封建思想的束缚,王军的太爷、爷爷、父母都没读过书,在兄弟姐妹6人中,只有王军读到初中二年级便辍学回家,王军的2个妹妹1个弟弟都无缘学堂,小弟小妹也只读到小学三年级。<br> 1966年,辍学的王军只能回家放猪,1967-1968年,在生产队做了2年出纳员,1969年做会计,同年12月,年满18岁的王军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为了英雄黄继光部队的一名战士。 <h5>▼ 六十年代 两间房</h5> <h5>▼ 六十年代 鸡窝</h5> <h1><b>七十年代 一间半房</b></h1><div><br></div><div> 可以说70年代的东北农村有着一代人珍贵的回忆,70年代一间半房,是当年王军一家四口居住的住房,黄泥搭建的土坯房、铺满报纸的墙面,20几个平方米的面积,50余种旧时民俗物品的摆放,尽管布局简陋却透露着生活的富足,而一双儿女的诞生也为这个小家增添了许多的欢声笑语。</div> <h5>▼ 七十年代 一间半房</h5> <h1><br></h1> <h1><b>小山大队第七生产队</b></h1><div><br></div> 1974年,退伍返乡的王军作为村里学历最高的人,回到生产队,后来在公社打井队做会计,为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每年自费请大家在生产队看二人转、听大鼓书。这两个节目可以说是大多数东北农村人的共同爱好,是最好的文化生活了,几十平方米的小屋,炕上坐满了村里的人,一片欢声笑语,有时傍晚大家会聚在生产队旁一起乘凉,一起聊天,说说家常,下下棋,很是热闹,生产队时期,虽然农活重,经济条件也不好,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很真实,这也告诉我们现在要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身边的人,相信在生产队的那几年也应该是王军一段难忘的时光吧。 <h5>▼ 小山大队 第七生产队</h5> <h5>▼ 仿铜人物雕像:《磨剪子》、《补锅》</h5> <h1><b>靠山屯 豆腐坊</b></h1><div><br></div> 生产队里可以用黄豆换取豆腐的豆腐坊,那个时候王军每天一早都会买一块豆腐,这算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而一般家庭平日里很少能吃到豆腐,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到豆腐坊购买或用黄豆换取。 <h1><b>靠山屯 粉坊 </b></h1><h3><br></h3><h3> 生产队中还有粉坊,东北黑土地盛产品质优良的土豆,用土豆加工成的粉条,用来做猪肉炖粉条、小鸡榛蘑炖粉条,可以说是秋冬季节的常见菜品,备受村里人的喜爱。</h3> <h1><b>靠山屯 碾坊 </b><div><h3><br></h3><h3> 在生产队年代,每个小队都有一间供农家磨面碾米的碾坊,五谷杂粮,家家过日子,谁家也离不开碾房,因此,一年四季生产队的碾房总不得闲,碾米的,碾面的,碾人吃的,碾饲料的,络绎不绝,当时除了自己家外,碾房可能是大家去的最多最熟悉的地方了。</h3></div></h1> <h1><b>巨源工商 </b></h1><h3><br></h3><h3> 70年代的巨源公社有一条商业街,街上的店铺依次排列着,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特色,理发铺、修鞋铺、糕点铺、烧饼铺、成衣铺、邮局、中药铺、照相馆、粮油铺、铁匠铺、木匠铺等,厅内摆放的仿铜人物像、人物蜡像和艺术绘画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真实场景。</h3> <h5>▼ 七十年代 修鞋铺、 理发铺</h5> <h5>▼ 七十年代 照相馆、中药铺</h5> <h5>▼ 七十年代 糕点铺</h5> <h5>▼ 七十年代 木匠铺、铁匠铺</h5> <h5>▼ 七十年代 邮局、成衣铺</h5> <h1><b>巨源饭店</b><br></h1><h3><br></h3><h3> 70年代,巨源供销社下属的巨源饭店是巨源公社唯一的饭店,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东北农家菜,那个年代下馆子可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当年(1974-1979年)王军在公社打井队当会计的时候,他招待客人到饭店去吃饭,餐桌上摆放的菜品(猪肉炖粉条、白菜炖豆腐、锅包肉、溜肉段等,用食品模型逼真的再现了食物本身的所有优点)都是王军记忆中的美味佳肴,人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笑着,生活可是真恰意。</h3> <h5>▼ 巨源饭店</h5> <h1><b>巨源供销社</b><br></h1><h3><br></h3><h3> 70年代,供销社制度发展的尤为火热,可以说只要是农村地区的公社大队都有供销社的存在。当年大家都是凭票购物,只见供销社里货品琳琅满目,一排排、一列列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那进口处的三尺柜台,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所以无论大人小孩,每次去供销社都是高高兴兴,相信在这供销社里,也存储着王军浓浓的思乡之情。</h3> <h5>▼ 巨源供销社</h5> <h1><b>农村往事</b></h1><h3><br></h3><h3> 70年代,大鼓书和二人转在农村十分受欢迎,为丰富当时生产队的文化生活,在1974-1980年期间,在公社打井队当会计的王军,在春节期间多次组织邀请唱大鼓书、舞二人转的戏班子为社员表演,那时候传统乡村吹鼓乐队,是每逢大事都要请他们来表演,这样的文化在各地流传近百年的历史,可能当时娱乐活动相对单一,社员们靠着大鼓书和二人转消遣闲暇的时间,每个人都很是高兴和满足,展厅内还展出现代工艺制作的油画,听大鼓书、看二人转、欢度春节、喜结良缘(画作呈现的是王军1974年2月24日用两台四匹马的大马车,在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中迎娶自己妻子的场景),虽然这些经历过的场景都历历在目,但都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在记忆中消散,可它留下的醇厚记忆和浓浓的怀念,却是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于是王军用现代绘画艺术搭配着人物蜡像,高度还原当时文化生活的喜悦场景,而这些真实场景的存在,让王军心中的乡愁往事得以安放,景学勤中将更为此题赠书法“财富有源勤是本,经纶满腹志为先”。</h3> <h5>▼ 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h5><h5>财富有源勤是本 经纶满腹志为先</h5> <h5>▼ 油画:《听大鼓书》</h5> <h5>▼ 油画:《看二人转》 </h5> <h5>▼ 油画:《春节拜年》</h5> <h5>▼ 油画:《喜结良缘》</h5> <h1><b>王军的父亲——车老板王喜山</b><br></h1><h3></h3><h3><br></h3><h3> 这里说的是车老板王喜山的故事,车老板在生产队里干的是一个特定的工种,王军的父亲王喜山可以说是当时生产队有名的车把式,他对生产队里的每一匹马都很了解,而且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队里的人都很佩服他,说他车把式当得好,赶马车时候遇到解决不了的事都会找他帮忙。</h3>在当时出一天车补助8毛钱,去哈尔滨一趟需要三天,能得补助2块4,王喜山出车一分钱都舍不得花,自己带着爆米花、吃的是自己焖的黄米饭,把补助的钱全部拿回家,所以王军家在全屯算是富裕人家。 <h1><b>士兵王军</b></h1><h3><br></h3><h3> 总有些关于军旅的记忆,被镌刻在特定的物件上,它们上面写满了参军时的青春荣光,镌刻着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使命和担当,为此王军专程请景学勤中将题赠了“为和平献身使命,奏凯歌无悔人生”的书法楹联。<br> 士兵王军展厅展示的是王军1969年12月在空降兵部队参军时期,和1971年8月13日至1972年11月历时15个月赴老挝参加援老抗美作战时期的旧时记忆,通过空军服装、老挝人民军军装、伞兵帽、伞兵鞋、炮弹箱、降落伞等旧时物品,我们看到一个老兵不遗余力的追忆当兵时期的光荣,看到古稀之年对军旅生涯的眷恋和自豪,也看到了当兵一回,终生无悔的信念和情怀。<br> 照片墙分别展示了王军1969年加入黄继光、邱少云英雄的十五军,从入团、副班长到班长的历程;1971年4月15日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13日赴老挝履行援老抗美的作战任务,经过战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终于在1972年11月13日历时15个月后完成任务归国;1974年1月退伍回乡。<br> 2009年5月王军亲自组团10位哈尔滨籍战友去老挝中国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2017年6月7日,作为中国援老抗美老兵代表出席在老挝川圹举办的在老中国烈士陵园修缮竣工仪式,并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2021年7月1日,年满70周岁的王军,作为援老抗美英模代表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天安门东四观礼台13排20号就坐。<br> 离开军营后,王军创办民营企业,并先后荣获1985年哈尔滨市首届乡镇企业家、2006年第三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2018年黑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2018年哈尔滨最美退役军人、2019年黑龙江最美退役军人、2020年黑龙江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2020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尽管脱下军装的50多年,军人的本性,始终奔腾在他的血液里,从一名军人到民营企业家,从民营企业家到文化传承人,他的前半生看似丰富,但始终坚持一件事,做好文化传承,而这件事也成为他后半生的追求,他不忘初心,以建馆的形式、以老物件为载体,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建馆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好好读书,参军报效国家,以农村出生的孩子成长故事为依托,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做好教育及引导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强国。</h3> <h5>▼ 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h5><h5>为和平献身使命 奏凯歌无悔人生</h5> <h5>▼ 王军在空降兵部队参军时期的旧时物品</h5> <h1><b>哈尔滨百年华章 </b></h1><div><br></div>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繁国,依据哈尔滨日报社与哈尔滨学院联合推出的《哈尔滨.百年华章》大型手绘连环画创作的景德镇瓷板画《哈尔滨·百年华章》(120幅), 是由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部分组成,配置景学勤中将题赠的书法“千秋伟业中国梦,百年华章东方龙”,以哈尔滨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红色之路的重要节点为开端,精选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浴血奋战,哈尔滨支援全国解放等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汇聚成近三千个人物构成的绘画长卷,勾勒出一座逐梦前行的英雄之城——哈尔滨!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瓷板画:《哈尔滨百年华章》</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陈繁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span></h5> <h5>▼ 瓷板画:《哈尔滨百年华章》<div>作者:陈繁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br></div></h5> <h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繁国与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合影</h5> ▼ 记住乡愁展厅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h5>▼ 景学勤中将题赠:泰山石敢当</h5> <h5>▼ 汉白玉五帝龙柱</h5> <h5>▼ 神龙亭</h5> <h5>▼ 龙虎太湖石</h5><h5>刘精松上将题赠书法:大金第一都</h5> <h5>▼ 哈尔滨三五非遗馆参观预约</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