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鸭人

一介草民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游走在乡间田野,说着普通话或者外地口音,也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扛着一个半圆的棚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露宿,我们称为鸭子客,普通话叫赶鸭人。</p><p class="ql-block"> 我家老房子门口以前是大片稻田,曾经有条小河,每隔一段就会有人围堰拦坝,引水浇灌稻田,多年后因无人种地后那条小河也变得越来越窄,河边的草坪也越来越宽阔。沿河而上的小路也变得杂草遍地,灌木丛丛,遇到雨季就被水淹,小时候我们放牛路过河边草坪都会捡到因发洪水淌过来的各种鱼,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形成稻田在水一方、兼葭苍苍的美景,秋天到了,遍地金黄,犹如遍地满是黄金甲,一条玉带中间淌的绝佳美景。</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河边缓坡草坪上,每年都会有赶鸭人留宿。他们一般是一个人或者两夫妻,男扛着鸭棚子,鸭棚子是宽大竹席弯卷过来捆绑在木架子上,形成“屋顶”遮风挡雨,下面架子上捆着铺垫、被窝、衣服、等生活用具。看似简单的鸭棚子,其实也是赶鸭人的家,一个对幸福生活充满希望的家,一个饱含艰辛的家,一个带有血泪史的家。</p><p class="ql-block"> 用一根扁担或者木棍横跨在鸭棚一半位置,人就站在中间腾空处,男人便一肩挑起了整个“家”。整个重量约一百五拾斤,一路风雨兼程、风餐露宿,非常艰辛。实际这个男人扛起的不是一百五拾斤的重量,更胜似千斤,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赶鸭人头戴竹编斗笠、身披棕榈蓑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光滑的起铀的竹竿,所到之处必引来好奇目光,身后叽叽喳喳的小鸭子紧跟其后,或许超前奔跑,赶鸭人肩挑鸭棚,手拿竹竿,边走边赶鸭,边走边吆喝,寻找宽阔而又水草丰富的田野。</p><p class="ql-block"> 下雨了,赶鸭人大声呵斥鸭子进田觅食,不时的有竹竿的一端撬起稻田里的泥巴,扔向落单或者不听吆喝的鸭子。他则躲在鸭棚子里休息,有时候戴斗笠批蓑衣出来,有时候为了不让鸭子乱跑或许落单,他也会弄得头发湿润,全身淋湿。太阳出来的时候,鸭棚子“屋顶”晒着他的衣服。他谁家也不去,就在田里看护鸭子,有时候捡拾稻穗,有稻草捆绑成“把”,悬挂鸭棚上,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寒冬腊月,我家门前的中坝一直到竹园坝在到覃家坪集镇,都是赶鸭人的活动空间,那些鸭子在田里寻觅遗漏的稻谷、蚂蚱、泥鳅、黄鳝、野菜,小河沟里啄得鱼虾、虫子。它们逍遥自在,摇摇摆摆的身躯、憨态可掬的步伐,嘎嘎大叫的声音,与谷桩、草垛、荷叶、农人,形成一幅儿时记忆的美好画卷。</p><p class="ql-block"> 赶鸭人吃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从来不乱摘别人家菜,不乱拿别人家东西,或许他们会到街上去买肉买米,或许会自带一些豆子作菜,主食以面条为主,也有看见他们到附近的村庄找村民购买蔬菜瓜果,但基本上煮水而食、随意而居。</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孩童来说,对赶鸭人是又喜又恨,喜的是每每鸭群觅食过后,我们总是在鸭群经过的稻田、河滩仔细寻觅,寻觅那些“早产”的鸭蛋,要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在空旷的田野里捡到一枚鸭蛋,是一件让人多么兴奋、惊喜的事情呀!恨的是每次跟伙伴在河里嬉戏最开心的时候,河水突然变得浑浊,同时散发着一股鸭屎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些时光,天气也越来越冷。从赶出来时候的稚嫩幼崽到肥硕憨态的大鸭子,也是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了。赶鸭人便收拾行囊,回望这坝田野,眺望远方,挑起鸭棚子、赶着大鸭子,路过我家门前,向着雾蒙蒙的前方赶去,也不知道他会赶去哪里……(文中图片来源百度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