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王朝》读者心得集

桂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读者之一</b></p><p class="ql-block">《戴维斯王朝》这节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故事性很强,讲的也很有意思。财富究竟是如何传承的?</p><p class="ql-block"> 历来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是戴维斯家族,为什么用最开始5万美元嫁妆去投资,最后创造了9亿美元财富,47年来复利达到年化23%。这个是最感兴趣的。</p><p class="ql-block">印象1。。。财商教育要趁早。第 2 代、第 3 代都有小时候到戴维斯办公室工作的经历,也就是说他们的启蒙教育都是很早的。财富要实现传承,先要传承好的财富观。国内学校、家庭在财商大师们的投资差异庭,小孩接触理解到比较晚。我自己的感觉,身边有些家庭的小孩,财商教育好,对钱的认识就很早。六七岁的小孩,知道100块能买到什么?给他一笔零花钱,不是马上花光,知道怎么规划。</p><p class="ql-block">印象2。。。很重视对复利,把这个观点灌输给小孩。买热狗的 1 元钱 50 年后能变成 1024 元,通过这样活生生的例子,老戴维斯让年轻的后代明白复利的重要性当然这一点,对钱过于重视,我的观念和戴维斯不太一样。懂的赚钱,也要会花钱,不会花钱就变成守财奴了。钱只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能用一点零花钱让小孩开心一下午,还是很值得的。 个人认为复利效应更看重的是稳健的增长,而不是短时间的回报率,急功近利是大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复利既不是一些人口中的原子弹,也不是另一些人嘴中的骗局。复利是可以实现的,但其实是有难度的:本金不能太少、收益率不能太低、时间不能太短。太急躁也很难赚到钱,财不入急门。</span></p><p class="ql-block">印象2。。。</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就是戴维斯家族他们是如何实现家族财富传承的,这个和很多价值投资都是一脉相承的,成功的投资都是相似的</p><p class="ql-block">①不买资质差的公司,而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入相对较好的公司;</p><p class="ql-block">②避开高价股,不追热门公司;</p><p class="ql-block">③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增长适度的公司,以8-15倍市盈率买入增长率为8%-15%的公司;</p><p class="ql-block">④好的公司要先放在购物车中,耐心等待其被市场错杀时才买入;</p><p class="ql-block">⑤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永不过时。心吾老师对这一条进行了重点的解读,并拿白酒和水举例来说明能满足永恒需求的公司容易出牛股。 而许多永恒的需求是围绕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来展开的,这是牛股的集中营。⑥永远在想这个时代最大主题是什么,再去精选该赛道的好公司,70年代通胀买入天然气,80年代利率下行买金融,90年代人口老龄化买入医药;</p><p class="ql-block">⑦买入并持有,不做择时策略,只有全市场都乐观或悲观时,才出手卖出或买入;</p><p class="ql-block">⑧投资与具备优秀管理层的公司;</p><p class="ql-block">⑨忽视后视镜,始终带着利率、ROE和盈利收益率等指标,来审视目前的市场环境;</p><p class="ql-block">⑩投资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待自己的投资策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读者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戴维斯王朝》,作为美国最成功的投资家族之一,戴维斯三代人的投资历程,可以说是观察美国近百年金融发展历史的一个窗口,读史可以明智,研究这些最成功的投资家以及他的家族可以为我们的投资提供清晰的指导路线。</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家族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投资延续了三代人,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投资业绩,传承三代人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像巴菲特,他的大儿子喜欢经营农场,小儿子是个音乐家,女儿开了家针织品商店。没有一个做投资的。而戴维斯把他一系列的投资方法和理念传给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一代的投资生涯复合收益率23%,第二代30年复合收益率19.9%,第三代18年复合收益率是11.95%。</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戴维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读专业是俄国历史,本身和股市毫不沾边的,最开始在新闻行业谋生,因为看不到前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大舅子邀请他去自己的公司做一名股票统计员,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分析师这个职位,由此开启了他对经济的兴趣,从大舅子公司辞职后,成了一名自由的作家,基于对大萧条的思考,写了一本研究经济的书《面相四十年代的美国》引起了轰动。这本书改变了戴维斯的一生,他的一个粉丝是纽约州州长,任命戴维斯为政府保险司副司长。正是这个职位,开启了戴维斯日后的投资之路。第一代戴维斯最擅长的也是最喜欢投资的领域就是保险。因为这个经历让他在保险行业上累积了丰厚的知识与洞见。</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得益于戴维斯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坚持写作和行业研究,戴维斯进入股市前其实已经进行了深厚的知识积累,锻炼了自己的财务分析能力,尤其是保险行业,这让戴维斯在保险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这点个人认为尤为重要,是戴维斯成功的关键,他的一生如同巴菲特一样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去做投资,并且终生学习。)说到第一桶金,戴维斯投资的起始资金5万美元来自于他的妻子凯瑟琳,因为凯瑟琳所在家族在当地是有名的富豪,戴维斯用这五万元最终赚到了9亿美元,早已大大超过他岳父家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来看看他投资保险股赚到第一桶金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到1947年,道琼斯成分股利润翻了一倍,但是保险股并没有上涨,所有的东西都提价了,唯独保险没有。戴维斯发现,保险股收益率不佳的原因是投资效率的低下,大部分的保险股都投资的是债券,而他们常常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保单。保险公司持有的债券和按揭部分投资组合的价值甚至高于保险公司的市值。如果买入保险股,至少可以得到每年4%-5%的分红,比买国债还安全。</p><p class="ql-block"> 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中,债券利息和按揭利息收入产生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让投资组合以复利的形式增长。这些投资组合动用的资金都是客户的钱,如果赔付的资金没有耗尽投资组合的钱,那么保险公司就能通过投资累积一大笔隐性的资产,而且这笔隐性资产还在不断增加。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也开始将5年期的保险,变成20年期,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察觉到。且人们依然这个行业持悲观态度。于是戴维斯自己拿钱买入并且融资加杠杆买入5万美元,一年后变成了20万美元。</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一生的投资生涯中,几乎始终保持一倍左右的财务杠杆,也就是有100万美元的时候持仓200万美元。这让他的财富迅速增长,收益率也不错,但是也让他在1967年到1975年的熊市中损失巨大,从5000万美元亏到剩下2000万美元。当时的巴菲特也才2500万美元的身家。所以说动用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这点巴菲特做的比戴维斯好多了,书中感受第一代戴维斯的印象就是极为抠门,对自己抠,对家人也抠,哪怕和自己最宠爱的孙子出去街上溜达都不愿意买一根1美元的热狗给孙子,因为1美元拿去投资的话50年后会变成1024美元。巴菲特的一个例子,他老婆花了1.5万美元装修,被巴菲特唠叨了很多年。以巴菲特的投资能力这笔钱60年后就是超过10亿美元。看来投资大师在抠门这块都有共同之处,除了性格上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我想是他们都深刻理解了复利的威力,并在投资上有了实现复利的能力,对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认知远超其他人,才让他们如此的抠门。第一代戴维斯拒绝将财富传给下一代,但是他传给了儿子谢尔比一件世代相传的礼物,就是理解复利以及如何选股,谢尔比同样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很年轻就成了一名基金经理。</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的孙子也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关于他们三代人,这里有个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下,戴维斯去世前两年给了他孙子自己半个世纪来投资的公司以及所有的交易记录。然后他孙子拿着这份资料和父亲一起翻阅,这份资料清楚的诠释了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代戴维斯跻身福布斯富豪榜。交易记录中有超过1000只股票,但真正让赚大钱的只有12只股票,这12只股票初始价值不到3万美元,而后来的价值达到2.61亿美元,只不过时间用了50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结论和巴菲特的<i style="color:rgb(237, 35, 8);"><u>集中且长期持股那些最优秀的公司的理念大师们的投资差异谋而和。选择且集中那些真正伟大的公司,时间会给予我们最好的奖赏</u></i><i><u>。</u></i></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家族不重视具体的专业,但都很重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戴维斯的专业是俄国历史,他的儿子谢尔比的专业也是历史,孙子克里斯的专业是哲学和神学。他们三代都没有人有拿过MBA学位,但都是很优秀的投资者。我想下面这几个事件也能说明他们家族的教育是如何传承的。</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的孙子安德鲁,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写公司的研报,老师对他父亲说,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四年级学生写的公司分析报告。安德鲁在小学阶段就买入了价值800美元的泽西联合银行的股票,他父亲还安排儿子和银行投资关系部的工作人员打电话交流。</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请求在院子里建一个游泳池时,戴维斯答应了他们,但有一个条件他们必须自己挖。戴维斯的目标是让后人能够自食其力,而不是依赖家庭的慷慨赠予度日。</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在年老的时候,在一份备忘录中这样写到:为什么不给女子城堡和牧场,不给子女超级喷气式飞机。他的答案是:如果子孙后代在一开始就得到信托提供的保障,那么他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激情呢?这点我看到的时候感触颇深,我想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或许一出生就被很多人羡慕,但是他丧失了解锁超越父辈的财富的这一终极成就,大概率一辈子的头衔就是XXX的儿子或女儿。</p><p class="ql-block">戴维斯投资检查清单 </p><p class="ql-block">1、一流的管理及信守承诺的良好记录;(对管理层的评估,巴菲特也非常看重)</p><p class="ql-block">2、创新研究,使用科技手段将优势最大化; </p><p class="ql-block">3、在国外市场的运营同国内市场一样优秀;(这点茅台貌似没做到,字节跳动做的很完美)</p><p class="ql-block">4、销售的产品或者服务永不过时;(投资刚需的行业)</p><p class="ql-block">5、提供给股东强劲资本回报;公司以及管理层心怀投资者;(国内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层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6、能保持最低成本,使得公司具有低成本优势;(有最低成本的公司能够剩者为王穿越周期,比如养猪业的牧原,巴菲特投资的西方石油)</p><p class="ql-block">7、在成长的市场中能占据主导地位,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公司(垄断、龙头公司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8、善于并购竞争对手并提高其利润率的公司,财务强劲的公司</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对我们普通人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戴维斯在儿子谢尔比和女儿戴安娜开立了小的信托投资账户,每个账户里投入了4000美元——这个数字不会影响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到了1961年,每个当初4000美元的橡树种子,现在已经成长为380万美元的巨大橡树。即便戴维斯再乐观,他也没有想到孩子们的信托账户会复利增长的如此迅猛,以至于他们从大学一毕业便近乎跻身于全国顶级富豪阶层。当然戴维斯如前文所说并不想子女丧失生活的激情,把很多财富都捐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读者们也开始给子女设置一个初始的投资账户,无论金额大小,由几万块到几百万都有。这些账户都是今天种下的一颗种子,在正确投资理念的指导下一样会长成参天大树。在这个过程中财富的增长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让他们参与其中,从小就接受最正确的财商教育才是每个家庭最宝贵的资产。</p><p class="ql-block">大师们的投资差异</p><p class="ql-block"> 巴菲特往往是把优秀的公司全资收购,获取的分红拿去再投资实现源源不断地复利</p><p class="ql-block"> 巴菲特的杠杆风险比戴维斯低,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优秀企业的分红让他有无限弹药</p><p class="ql-block"> 巴菲特在数学上把复利运用到了极致,在同样的市场条件和历史周期中,无人能出其右。后无来者都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戴维斯管理的是自己的资金,巴菲特借助了外部资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读者之三</span></p><p class="ql-block">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孩子的财商远好于把财产直接传给孩子。复利的力量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读者之四</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u>简朴的生活,复利的教育,独到的投资思路很受益。不在多,而在熟悉的行业扩展全球投资</u></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读者之五</span></p><p class="ql-block">听到戴维斯不给孙子买热狗那段,我都笑出声了。钱在普通消费者眼里和投资者眼里完全是两种东西啊!前者就是越用越少,后者可能越用越多,不学投资可真理解不了,学好投资就会理性消费,不会因掉入消费陷阱而返贫,更不会错失时间的复利所带来的远期受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