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咏归桥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城石龙山下,横跨在竹坑溪与松源溪交汇口,桥西倚“球山”,三面环水。东端桥基建于河中龟形巨石上,巨石将河水分成“放生潭”和“石龙潭”,潭水清澈可鉴,古人以“双潭石印”一言蔽之,为古时“蒙洲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咏归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元至治年间重建时易今名,屡毁屡建。今桥为民国十三年(1924)重建。木拱架落在自然岩体上,净跨21.5米,拱高8米。廊屋长38.75米, 计8间,面阔5.5米,拱坡卵石桥面,梁架用内五架梁左右单步九檩四柱。桥东端建重檐歇山顶“补天阁”,设曲梯可登二层阁楼眺望风景,上下层分别饰天花。桥西端为凉亭,三面辟门。桥身外壁鳞叠三层风雨板。</p> <p class="ql-block">咏归桥之名,来于石龙潭中巨石形似乌龟,泳于潭中,称“泳龟”。后来文人取《论语》“浴乎沂,风呼舞雩,咏而归”之句,始得“咏归桥”之名。</p> <p class="ql-block">咏归廊桥凿石为梁,叠木为拱,或横跨悬崖峭壁之间,或静卧小溪碧波之上。这一座座藏于青山绿水间的廊桥,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风姿绰约,凝聚了古人的万千智慧,亦浓缩了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咏归桥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处处充满着古人的智慧。作为木拱廊桥,木拱架借自然岩体为基础桥台,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卯接。拱架平面上建造有8间廊屋,全长约38米,桥身外壁还鳞叠有三层风雨板。除此之外,桥东的补天阁,阁顶画像衣锦临风、楚楚动人,桥下的石龙潭、放生潭波光荡漾、水天一色,桥西的石龙山树木葱郁、云雾缭绕。一桥、一水、一阁,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木拱廊桥是我国木结构桥梁中的一种独特类型,不要寸钉片铁,只凭通过大木纵横相贯、交错搭接,以“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像这样的古木拱廊桥,在庆元还有20多座。</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碧水之上的咏归桥,深邃的红色桥身上戴着一顶青砖黛瓦做成的“帽子”,好像一艘巨大的红船行驶在双溪交汇处的石龙潭中。这似乎也冥冥之中暗示了它的不同寻常——一座红色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据清末《庆元县志》记载,当时的庆元有宋代以来的各式廊桥230多座,如今仍保留着风格各异的各类廊桥130座。除了如龙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长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古廊桥兰溪桥、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双门桥、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咏归桥是最著名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庆元廊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结合了亭、桥、庙等建筑的功用,成为了休闲娱乐、文赋书画、民俗文化与祭祀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来景区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