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王旭东PPT美篇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哪里来的半夜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9月24日于丽水</p> <p class="ql-block">浙西南是一片革命的热土</p><p class="ql-block">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建立地方组织,自此,浙西南人民开始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掀起农民暴动的革命浪潮,在红十三军征战和抗日先遣队转战之下,奠定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基石。</p><p class="ql-block">1935年,红军挺近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掀起浙西南革命高潮,并浴血抗击、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抗战全国爆发后,党领导浙西南人民全力投身抗日救亡,抵制国民党的反共逆流,百折不挠地坚持斗争,建立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迎来革命胜利。</p><p class="ql-block">浙西南23年革命斗争,留下了周恩来、刘英、栗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光辉的战斗足迹,缔造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伟大的精神铭刻在人民心灵深处、流淌于人民血脉之中,历久弥新,体现出时代价值,指引和鼓舞浙西南人民奋勇前进。</p> <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浙西南人民踊跃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大革命洪流中,中共浙西南地方组织建立并大力推进国共合作与工农运动。</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败后,浙西南中共组织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农民武装暴动。</p><p class="ql-block">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开始征战浙西南。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先遣队)转战至浙西南。</p><p class="ql-block">农民暴动、红十三军和先遣队转战浙西南,拉开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党组织的创建</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浙西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浪潮中,中共浙西南地方组织创建,开始领导工农运动,发动群众投身大革命,浙西南革命历史从此翻开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江省委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浙江省委机关迁到丽水后,省委书记刘英化名王志远,以兴华广货号百货店老板的身份作掩护,在丽水城东厦河村租住农户王玉坤家宅,在这里生活战斗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期间,刘英同志曾带领省委委员到金华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敬请到在浙江视察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作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刘英同志在厦河村寓居所还接待了东南局和各特委领导,召开重要会议,起草重要文件,组织筹备了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了七万字的《北上抗日与坚持三年斗争的回忆》等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浙西南青年纷纷报考黄埔军校,投身革命洪流,仅青田一县就有57人进入该校第一至五期学习。图为军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麻植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5-1927) 龙泉人,黄埔四期毕业,曾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蔡鸿猷 <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7-1928) 青田人,黄埔二期毕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秘书、代理军委主任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季步高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6-1928) 缙云人,黄埔二期毕业,曾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税警团上校党代表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李逸民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4-1982) 龙泉人,黄埔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春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浙西南,丽水、缙云、青田、遂昌、松阳、龙泉等县师生和社会各界纷纷集会游行,声援五四运动。</p><p class="ql-block">图为民众游行的老街-丽水刘祠堂背。</p> <p class="ql-block">章秋阳</p><p class="ql-block">(1901-1940)</p><p class="ql-block">青田人,1925年5月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曾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支部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1925年6月,五卅运动爆发后,丽水、缙云、龙泉、松阳等县民众纷纷集会,成立各界联合会、反帝爱国委员会等,举行游行示威,声援五卅运动。</p><p class="ql-block">图为松阳反帝委员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入浙作战路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简称北伐军)入浙,浙西南民众主动为北伐军带路和运送物品。</p> <p class="ql-block">武装斗争的开展</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浙西南革命力量同样遭受严重损失。8月7日,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之时,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各地党组织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浙西南党组织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工农开展经济斗争,建立农民武装,举行武装暴动。</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6日,省委机关遭破坏,全省党组织名册被国民党查抄。8日,国民党展开大搜捕。由此,中共遂昌支部遭破坏。</p><p class="ql-block">图为被查抄的全省党组织名册。</p> <p class="ql-block">王若飞</p><p class="ql-block">(1896-1946)</p><p class="ql-block">贵州安顺人,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央秘书长、中央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26日,中共浙江省委在杭州召开扩大会议,由中央特派员王若飞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图为省委扩大会会议记录。</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谢云巢等返回遂昌北部山区活动,召开党员骨干会议,建立中共遂昌县委,贯彻实施八七会议精神。</p><p class="ql-block">图为县委旧址-塘岭头村傅正友公祠。</p> <p class="ql-block">浙江农民武装暴动示意图</p><p class="ql-block">(1927年-1930年)</p> <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遂昌县委建立200余人的遂昌县工农革命军。7月22日,在梭溪庙召开誓师大会,举行武装暴动。图为梭溪庙。</p> <p class="ql-block">1928年9月,中共缙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缙云县壶镇的燕翼小学召开,建立中共缙云县委和共青团缙云县委。图为燕翼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农民暴动用的松树炮</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转战浙西南</p><p class="ql-block">浙南、浙西南的农民暴动,引起中共中央的关注。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建立,是为编入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p><p class="ql-block">红十三军频繁征战浙西南,浙西南是红十三军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区域。1934年7月,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临危受命,深入敌后行动,掩护中央实施战略转移(长征),并推动抗日运动。先遣队一度转战浙西南。浙西南农民暴动和两支中央红军转战浙西南,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930年5月,红十三军在永嘉建立,下设三个团,青田和缙云的红军游击队编入红十三军。图为永嘉县五村的红十三军军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1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攻打丽水,从厦河门攻进城内,与敌巷战数小时后,撤出战斗。</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22日,红十三军第一团第三营和青田县万山等地游击队埋伏在通往青田县万山村的要道,阻击“进剿”的300余敌,坚守五天五夜。图为万山村。</p> <p class="ql-block">朱金宝</p><p class="ql-block">(1895-1969)</p><p class="ql-block">义乌人,红十三军斗争失败后,奉命到遂(昌)宣(平)汤(溪)边区开辟工作,曾任中共宣(平)遂(昌)汤(溪)边区工委委员、丽水县委委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p><p class="ql-block">(1899-1935)</p><p class="ql-block">江西弋阳人,曾任闽浙赣苏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团成员、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抗日先遣队(红十军)战斗序列</p> <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初,先遣队奉命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执行开辟新苏区、策应长征的任务。图为位于德兴县重溪的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先遣队突围部队忠诚使命,组建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在极端险恶的环境和重重困难下,坚持挺进。</p><p class="ql-block">4月下旬,取得斋郎大捷,进入浙西南,植根人民,开辟根据地。</p><p class="ql-block">6月,挺进师政委会在松阳小吉召开会议,部署创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7月,师部进驻遂昌县王村口,领导军民全面建设根据地,开展党、政、军和群众组织建设,扩大武装斗争区域,开展土地革命,掀起“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高潮,迅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刘英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5-1942) 江西瑞金人,1935年2月率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曾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师政委会书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华中局特派员。</span></p><p class="ql-block">粟裕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7-1984) </span>侗族,湖南会同人,1935年2月率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曾任军团参谋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挺进师的组建与任务</p><p class="ql-block">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十位浙江省委书记(代理书记)</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至192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屡遭破坏,省委书记(代理书记)前赴后继换了10人,全省各地60多次武装暴动及红十三军的斗争均被镇压。面对恶劣的环境,挺进师毅然挺进浙江。</p> <p class="ql-block">为加强领导、适应游击战,1935年3月,挺进师建立政治委员会,创造条件挺进浙江。</p> <p class="ql-block">分兵开辟根据地</p><p class="ql-block">挺进师受到“青帮”群众欢迎后,选定龙(泉)云(和)松(阳)遂(昌)边和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边之东、西两片区域,作为建立根据地的基本区域,将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第一、二纵队分别负责东、西两片基本区域的根据地开辟,师直属队和第三纵队转战外线,掩护根据地的开辟工作。</p> <p class="ql-block">野外取火的火镰</p> <p class="ql-block">红军教唱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1935年夏,红军首次活动到遂昌县独山村,寻找召集群众在叶氏宗祠开会,宣传革命道理。图为叶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开展根据地建设</p><p class="ql-block">打土豪,开仓济贫,帮助群众战胜夏荒。——栗裕</p> <p class="ql-block">部署创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上旬,挺进师各部会合于松阳县小吉村,师政委会即在此召开会议,总结、部署工作。</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和浙西南军分区,重新配备干部,第四支队扩编为第四纵队,组建独立第十五支队,建立松(阳)遂(昌)游击大队,并部署各部行动任务和创建根据地,从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奠定了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浙西南军分区初由粟裕、刘英分别兼任司令员、政委,后由王永瑞、黄富武分别接任。</p> <p class="ql-block">全面建设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小吉会议后,挺进师各部根据会议部署,进入各自的活动区域,执行各自的任务,开展根据地创建工作。7月,挺进师师部进驻遂昌县王村口,领导浙西南军民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在创建根据地的基本区域,党、政、军和群众组织纷纷建立,根据地各项建设迅速展开。</p> <p class="ql-block">红军的军装、军帽、绑腿和子弹袋</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战斗系列</p> <p class="ql-block">松阳县安岱后村张菊英2008年(91岁)口述节录:</p><p class="ql-block">陈凤生叫我当妇女队长,副队长是陈招弟。红军来了以后,村里组织了游击队、妇女会、儿童团、村苏维埃政府,穷人很高兴,翻身了,红军分田地给穷人。</p> <p class="ql-block">红军编制草鞋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掀起革命高潮</p><p class="ql-block">小吉会议后,挺进师分兵出击,扩大游击区域,粉碎国民党浙江当局的军事“进剿”。</p><p class="ql-block">开展军事大示威,分兵袭击衢县、龙游、汤溪等地,将游击区域扩大到浙赣铁路边,掀起“缴枪扩红”和根据地建设热潮。同时,在根据地基本区域开展了查田、插标、分青苗的土地革命。</p><p class="ql-block">由此,纵横百余公里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松阳、龙泉、遂昌、江山、浦城五县间形成,在全国革命低潮中,掀起一个局部的根据地建设和“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高潮。</p> <p class="ql-block">小吉会议后,挺进师第四纵队转战闽浙边;第二纵队转战江(山)龙(泉)浦(城)边。图为红军书写在江山县塘源口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龙泉县黄陂村分田登记簿</p> <p class="ql-block">游击战术讲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挺进师游击战术</span></p><p class="ql-block">军事原则</p><p class="ql-block">·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p><p class="ql-block">·支配敌人,掌握主动;</p><p class="ql-block">·积极进攻,绝少防御;</p><p class="ql-block">·飘忽不定,出没无常;</p><p class="ql-block">·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p><p class="ql-block">作战原则</p><p class="ql-block">·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p><p class="ql-block">·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p><p class="ql-block">·站在敌人侧翼、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p><p class="ql-block">·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p><p class="ql-block">·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弹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的肚皮上。</p><p class="ql-block">行动原则</p><p class="ql-block">·“兜圈子”“大小圈”“打回马枪”“8字形”“S形”“电光形”“东去西返”“早出晚归”,行军沿途的痕迹留专人断后负责消除。</p><p class="ql-block">宿营原则</p><p class="ql-block">·多半选择小村庄;</p><p class="ql-block">·最好是独立的瓦房;</p><p class="ql-block">·不住没有后门的房屋;</p><p class="ql-block">·东南西北中各置一班,哪个方向有敌情,就由那个方向的班抗击,掩护其余人员转移;</p><p class="ql-block">·每天规定两个集合点,第一集合点有敌情就到第二集合点集合。</p> <p class="ql-block">松阳县梨树下村张秉科2008年(87岁)口述节录:</p><p class="ql-block">红军到村里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会讲明政策,开始分田。村里3个地主,分掉他们的土地。我家3口人,父亲、弟弟和我,原先没有田地,租人家田地种。分到田,老百姓很高兴。我家分到3亩田,割过一部分稻谷。国民党军队来了,就不让割了,要老百姓将地主家的东西还回去。农民交租不交足,就要抓去坐牢。</p> <p class="ql-block">浙西南土地革命的主要政策</p><p class="ql-block">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地主、国民党党政军部门职员的家属酌情分配土地;逃亡反动地主、劣绅不分配土地;富农抽肥补瘦;中农、贫农抽多补少;雇农按人口分给土地;红军家属分配上等田;脱产游击队员农户适当分配好田。</p> <p class="ql-block">从1935年5月到9月中旬·····第一块游击根据地,已在江山、浦城、龙泉、遂昌、松阳五县之间建立起来,纵横百余公里。——粟裕</p> <p class="ql-block">红军标语墙</p> <p class="ql-block">浙西南革命震惊了国民党当局。</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国民党重兵“清剿”挺进师及其根据地。挺进师留下一部在根据地坚持,主力挺进敌后吸引、调动敌人。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根据地暂时丧失,幸存红军坚持丛林游击战。</p><p class="ql-block">进入敌后的挺进师主力与闽东红军联合开展斗争,建立浙南、浙西南游击根据地。1937年初,国民党又调集重兵“清剿”闽浙赣皖边区,挺进师分兵游击,打破“清剿”,争取和实现了合作抗日。1938年3月,除留下一批干部在浙江坚持抗日救亡外,挺进师主力投入新四军战斗行列。</p> <p class="ql-block">刘英、粟裕率师直属队和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各一部,南下转战于闽浙边境,后与闽东红军会合。图为刘英的调兵令。</p> <p class="ql-block">挺进师第五纵队抗击敌人于松阳安岱后一线,寡不敌众,1935年9月21日安岱后等地失守。图为虎山坝村的红军战壕遗址。</p> <p class="ql-block">重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刘英、粟裕率部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会合。11月,双方联合组建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闽浙边各游击区的斗争。</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坚持根据地斗争的幸存红军转移到龙泉、浦城、江山、遂昌四县边境,坚持丛林游击战。</p><p class="ql-block">1936年夏,临时省委抓住敌情相对有所缓和之机,建立浙南游击根据地,重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巩固、扩大活动区域,保存有生力量。闽浙边各游击区互相呼应、配合、支援,革命武装斗争旗帜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方志富烈士</p><p class="ql-block">方志富(1910-1935),化名张云龙,江西弋阳人。曾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司号长、红军挺进师政委会委员、第三纵队政委、中共浙西南特委委员、龙(泉)浦(城)县委书记、住溪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9月下旬,方志富率挺进师第二纵队第六支队一部和地方游击队抗击于龙泉县住溪一带,与国民党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的一个团日夜鏖战。10月6日,牺牲于龙泉住溪茶园坑。</p><p class="ql-block">方志富牺牲后,国民党军把方志富的遗体照片刊登在《东南日报》上,以期恐吓革命人民,打击根据地军民的斗志。</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刊登在《东南日报》上以期恐吓革命人民的方志富烈士遗体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成员</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p><p class="ql-block">书记 刘英</p><p class="ql-block">组织部长 粟裕</p><p class="ql-block">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叶飞</p><p class="ql-block">委员 刘英 粟裕 黄富武 刘达云 阮英平 范式人 许信焜 洪家云 方志富 许旺</p> <p class="ql-block">红军自编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身无冬衣夜无被,日无粮食饿肚皮,野草萝卜来充饥。敌人“清剿”想灭我,同你一命拼一命,打死一个不亏本,打死两个赚一个······革命终有胜利日。”</p> <p class="ql-block">1935年冬,根据地幸存红军转移到龙(泉)浦(城)边,部队集结到30余人,坚持丛林游击战。</p> <p class="ql-block">红军医院</p><p class="ql-block">1935年冬至1937年夏,景宁县毛窠村的畬族大娘钟金钗,将红军伤病员秘密安置在密林深处的草棚、山洞里,凭家传医术,为伤病员采草药疗伤治病,还让丈夫猎捕野味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先后治愈红军伤病员30多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反“清剿”</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国民党采取“北和南剿”方针,企图在抗日浪潮兴起之前消灭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其中调集10余万兵力,“清剿”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对此,临时省委决定,挺进师主力返回浙西南,分散游击。</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粟裕率部转战至遂昌、宣平、汤溪三县边区,在浙赣铁路边沿建立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分散各地的红军依靠群众,依托根据地,灵活机动,出色地开展了反“清剿”斗争,使敌之“清剿”“未奏肤功”。</p> <p class="ql-block">(红军)部队打了仗,疲劳了,一个晚上的急行军便转到游击基点······休整三五天,侦察好敌情,计划好行动部署,再跳出去打击敌人······如鱼得水。——粟裕</p> <p class="ql-block">实现合作抗日</p><p class="ql-block">根据形势发展,闽浙边临时省委及挺进师主动改变策略、调整政策,争取团结抗日。1937年9月,历经多次呼吁、倡议和两次谈判、一次会谈,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绥靖主任公署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浙南的团结抗日局面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10月,转战在浙西南的粟裕所率红军与国民党遂昌县当局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浙西南的团结抗日局面开始形成,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结束。1938年3月,浙西南、浙南红军入编新四军,奔赴前线抗日。</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18日,遂昌县当局复函,要红军派全权代表到金岸“接洽”。粟裕等识破对方欲收编红军的阴谋,坚持要对方代表到根据地谈判。图为遂昌县当局复红军将校函。</p> <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上旬在平阳传达中央指示的曾山(后排左八)与刘英(后排左七)粟裕(后排左六)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臂徽</p> <p class="ql-block">抗战全面爆发后,浙西南中共组织全力领导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期间,周恩来到云和视察浙江铁工厂和省委机关迁驻丽水,有力地推动了浙西南党组织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中,浙西南党组织遭严重摧残,被迫转入地下斗争,后又失去上级领导,独立、顽强地坚持斗争。抗战胜利后,浙西南中共组织积极做好和平与内战两手准备。</p><p class="ql-block">内战爆发后,重新建立革命武装,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巩固扩大游击根据地,实现农村包围城镇的革命形势,配合解放军解放浙西南全境,取得革命胜利。</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到云和视察浙江铁工厂</p> <p class="ql-block">浙西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中的第九(丽水)区戏剧参观团(上)和浙江大学师生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剧照。</p> <p class="ql-block">省委在丽水绅弄口以家庭织袜工场为掩护建立省委秘书处和联络站。图为织袜工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地下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夫妇</p> <p class="ql-block">中共闽浙边委与丽水中心县委组织系统表</p> <p class="ql-block">中共遂昌中心县委反“清乡”措施</p><p class="ql-block">第一条</p><p class="ql-block">面目较红的党员立即离家到亲朋好友处隐蔽</p><p class="ql-block">第二条</p><p class="ql-block">对思想不坚定者暂不联系,现有组织采取单线联系。</p><p class="ql-block">第三条</p><p class="ql-block">团结争取地方开明绅士,设法营救被捕人员。</p><p class="ql-block">第四条</p><p class="ql-block">做好被害遇难者家属的安慰工作</p><p class="ql-block">第五条</p><p class="ql-block">开辟新的工作地区</p><p class="ql-block">第六条</p><p class="ql-block">规定秘密工作制度,加强党员秘密工作的教育。</p><p class="ql-block">第七条</p><p class="ql-block">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浙西南中共组织遭严重破坏,中共遂昌中心县委制定以上反“清乡”措施。</p> <p class="ql-block">日军投掷在丽水的炸弹</p> <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处属特委、缙云县委在缙云县师姑田村大猫窠深山密林中,创办简易修械所(兵工厂)。特委干部樊康平奉命带领一个班的游击队员,凭借简易手工工具,自制土车床和必需设备,利用山涧流水,推动自制水轮机,带动土车床,修理枪支,改制长枪子弹为短枪子弹,将俄式步枪改制为冲锋枪,提供给游击队使用。修械所工作坚持到解放。图为修械所(兵工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p> <p class="ql-block">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浙西南党组织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从隐蔽活动逐步转为公开斗争,以党组织活动的基本地区为基础,建立游击根据地,形成农村包围城镇的革命形势。</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策应松阳、丽水两县起义,抗击国民党军“清剿”。5月,各地党组织、游击队和民兵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浙西南全境,迎来革命胜利。</p> <p class="ql-block">在风雷激荡、波澜壮阔的浙西南革命历程中,刘英、粟裕等革命先辈和陈凤生、卢勇烈、潘香凤等浙西南英雄儿女,在炮火与硝烟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