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为 悟行抱一的美篇

张建为 悟行抱一

<p class="ql-block">封面</p><p class="ql-block">2023年西安哲学与世界大同研讨会参会论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一,标题</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最早、最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作者 重庆张健为</p><p class="ql-block">二,关键词</p><p class="ql-block">三,绪</p><p class="ql-block">四,我的悟道轨迹</p><p class="ql-block">五,590对辩证思维观点</p><p class="ql-block">六,我的“悟行抱一”观</p><p class="ql-block">七,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八,附件1、任法融道长为《道德经启示录》撰写的 绪</p><p class="ql-block"> 附件2、张其浩先生为《道德经启示系》撰写的 跋</p> <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最早、最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作者 重庆张健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体系 世界大同 悟道轨迹 590对辩证观点 悟行抱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绪</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不是经文,而是中国历史上首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哲学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精典。</p><p class="ql-block"> 先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影响下,涌现了许多一脉相承的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伦理家、军事家、纵横家,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彪炳史册、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称得上是古今中外形成系统哲学体系的鼻祖。孔子的儒学、释迦牟尼的佛学、耶稣的救世学、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在时间上均晚于《道德经》,在系统性上更不能比肩。</p><p class="ql-block"> 它是李耳这位先圣继承了广成子、黄帝等的道学衣缽并进行了系统的研悟、总结、完善。</p><p class="ql-block"> 它通篇字里行间、自始至终充满了形象直观和论理充分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体系。</p><p class="ql-block"> 它所涉猎的知识面之广泛之科学之实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积大成之大智慧也。</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根据作者50余年前从初读《道德经》始至近20年潜心、深度研悟止,经历了:反推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源、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形成和地位三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本文拟重点从我的悟道轨迹、道德经590对辩证唯物观点、我的“悟行抱一”观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介绍。</p> <p class="ql-block">四,我的悟道轨迹</p><p class="ql-block"> 我初读《道德经》是在50年前,当时从事空军气象观测专业且又熟读毛译东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从那里来"三篇哲学著作后,产生了溯源哲学思想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部队首长从他的藏书中翻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俄国著名革命家列宁于1913年著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和一本破旧的中国哲学先圣老子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前书精辟地、简明扼要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首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三个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并设计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p><p class="ql-block"> 而首次面对《道德经》,由于当时自已只有初中未毕业的底子,读了几遍后感觉其生涩而难懂,系统而神秘。故最多就囫囵吞枣,收获甚微但好奇心未减!就利用服役的空隙在气象预报员们的帮助下自修完了高中有关课程。</p><p class="ql-block"> 40年前就读重庆医科大学,从西医学人体的奥秘、中医学阴阳学说联想到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让我又课余又捧读道德经,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一些粗浅认识。而潜心研读是从1987年从事公安法医工作后。2010年,当时市委领导要求干部“读精典”,读悟道德经就成为了自已的每天日程且竟然一发不可中止。并根据积累的读书笔记于2012年首撰了20万字的《现代人的悟道笔记》,后陆续完成了《道德经启示录》第一部,《词悟道德经》第二部,《图悟道德经》第三部和《道德经之81精髄"字"》。虽眼界大开、觉获裨益,但总的感觉还是要么与史上悟道者有不少雷同,要么还是停留在肤浅的表层。</p><p class="ql-block"> 再悟再创的灵感,是在2016年秋的河南函谷关之行中产生的。当我身处史上的道家圣地,在传说中的李耳撰《道德经》的泰山岩石上,摊开我的《现代人的悟道笔记》时,一个念头骤然而生:潜心悟道多年,为何不对全篇词与词组进行细嚼?为何不从第一个词开始进行深悟和提炼?</p><p class="ql-block"> 回渝后,便开始了逐词、逐句的细悟,在创作中坚持釆取以读原著为主,以悟原词为本,先是从中提炼出了333句词(词组),并以词赋和书画文案于笔下。自己想,5000余字的《道德经》,如果深入理解这其中的333句词(词组),肯定会帮助我更加努力地达到初攀开阖的悟道境界。</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任法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于2019年10月创作完成了以图、文、词为一体的《道德经启示录》精装收藏版。</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疫情闲居在家期间,又在细读道德经的同时,以333个词组为基础增加到了 590对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词组并分别赋词达近3万余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道德经》590对辩证唯物观点</p><p class="ql-block">道与德 天与地 无与有 同与异 玄与妙 美与丑 难与易 长与短 上与下 音与声 前与后 争与让 虚与实 弱与強 盈与渊 耀与隐 玄与实 动与静 虚与实 偏与中 牝与根 外与内 善与恶 水与道 柔与刚 载与覆 持与失 骄与咎 进与退 魂与魄 浊与清 生与蓄 辐与毂 空与实 壁与旷 色与盲 聪与聋 味与爽 猎与狂 狂与殇 彼与此 守与朽 宠与辱 福与祸 隐与显 形与隐 首与尾 微与著 恭与慎 随与忌 旷与谷 襟与獈 静与动 动与寂 盈与缺 陈与新 虚与实 静与实 生与亡 叶与根 静与清 妄与凶 民与基 威与距 信与誉 功与业 此与彼 废与仁 智与伪 弃与孝 乱与忠 朴与狡 假与真 是与非 深与浅 婴与纯 愚与聪 昧与炫 曲与直 洼与盈 少与多 争与让 诚与 骤与绵 贵与践 隐与显 夷与希 势与微 首与尾 古与今 执与御 敬与畏 敦与朴 冰融 盈与溢 闭与阖 往与复 明与暗 吉与凶 容与斥 正与邪 弱与强 亲与畏 治与懈 亲与疏 废与立 素与朴 敛与欲 厚与薄 静与躁 跋与止 拙与明 愚与炫 幽与明 识与悉 悟与透 谦与傲 屈与伸 旧与新 多与少 贪与惑 悟与行 明与暗 骄与败 矝与随 得与失 诚与实 伸与缩 行与止 执与失 合与分 正与反 大与小 道与人 人与地 地与天 天与道 重与轻 行与辎 备与患 行与迹 言与瑕 闭与合 合与楗 绳与结 雄与雌 阴与阳 白与黑 福与祸 荣与辱 因与果 胜与败 盛与衰 载与隳 奢与俭 中与甚 足与奢 然与泰 文与武 实与华 淡与浓 威与抚 均与衡 合与和 行与止 知与智 胜人易 胜已难 人虽逝 神永存 左与右 谦与恃 执与往 往与泰 乐与饵 视与闻 言与味 用与既 悟与阖 歙与张 废与兴 取与予 鱼与渊 器与示 道与无 道与为 道与天 道与地 道与物 道与朴 道与静 道与欲 德与有 德与行 德与失 德与无 德与仁 德与义 德与礼 德与厚 德与薄 德与实 德与华 德与彼 德与此 一与清 一与宁 一与灵 一与谷 一与生 一与贞 贵与践 一与尊 道与动 道与柔 物与有 物与无 道勤行 道疑行 反道行 道若昧 进与退 夷与颣 德若谷 白若辱 缺与修 弥如水 行祛邪 方无隅 器晚成 道希声 道无形 隐无名 道通途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万负阴 万抱阳 融为和 谦孤寡 损与增 师教吾 吾施教 强与折 柔与坚 形与隙 高与远 克己急 重行教 名与命 命与财 得与失 极必反 敛必失 知足安 知止泰 全与缺 盈与竭 直与屈 巧与拙 辩与讷 静与躁 寒与热 静与正 道护耕 失道秩 祸自欲 知足乐 知足福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视 知天道 不行知 不见明 不为成 学增识 道祛尘 至无为 无不为 世太平 忌扰民 宽胸襟 民为基 施德政 容异见 匡风正 收与敛 行与镜 君如婴 婴至淳 生与死 善摄生 道生物 德育物 物万态 物尊道 物贵德 顺自然 德不据 为不恃 天地母 万物母 母与子 守道本 避险殆 闭欲门 小曰明 柔曰强 秉心明 避身殃 持袭常 识世态 警时弊 呼循道 应慎为 夷与险 世风邪 增与减 田荒芜 仓甚虚 服饰奢佩招摇 食奢侈 侵吞财 百姓怨 凶兆显 建与植 抱与持 祭与承 修于身 修于家 修于乡 修于邦 修于世 吾之识,察与悉 厚与赤 赤与毒 赤与据 赤与攫 赤与握 赤与勃 号与嗄 牝与牡 和与常 常与明 祥与殃 欲与逞 壮与衰 违道亡 知不言 言无知 堵欲孔 闭欲门 挫其锋 解其纷 敛其耀 同于尘 玄与妙 得与亲 得与疏 得与利 得与害 得与贵 得与贱 为与贵 正与治 奇与胜 无与取 知与然 忌与贫 器与乱 智与邪 束与违 无与治 静与正 欲与朴 扰与安 清与朴 酷与怨 祸与福 正与邪 惑与时 正与润 廉与刿 直与肆 亮与耀 人与天 奢与俭 俭与敛 敛与德 德与克 无不克 力无竭 克与治 治与安 根与固 固与久 治与烹 治与道 道与神 神与人 人圣和 德与纯 海与江 海与牝 牝与静 牝与柔 静与动 谦与信 卑与护 大与下 道与物 人与道 言与尊 德与人 君与臣 求与德 罪与恕 德与贵 无与为 和与为 恬淡为 大与小 多与少 德与怨 难与易 大与微 不为大 诺与信 易与难 难与易 安与持 兆与谋 脆与泮 微与散 为与治 治与乱 树与芽 台与土 行与足 为与败 执与失 妄与败 成与败 慎如始 求不求 得不得 学不学 错不错 循自然 智与淳 治与智 乱与智 朴与福 稽与德 德与玄 玄与深 深与然 江与海 海处低 低与汇 汇与阔 君与谦 谦与得 上与下 前与后 让与得 道无际 道亦微 持与宝 慈与勇 俭与阔 后与成 慈与胜 守与固 </p><p class="ql-block">帅不武 战不怒 胜不莽 善用人 善借力 与人谦 主与客 进与退 谋先行 阵无形 柔克刚 击无情 祸轻敌 哀与胜 知与行 明与行 言与理 理与信 信与效 表与里 褐怀玉 知不知 知与蠢 蠢自知 吾自知 自知明 畏与威 威与祸 迫与怨 自知明 自知爱 不显贵 当去 应取此 刚与害 柔与安 利与害 不争胜 不言应 不召来 然善谋 天网恢 疏不漏 施暴政 民不畏 奈何死 施仁政 颁律法 执而杀 殊有据 惜生命 忌滥杀 饥与税 苛难治 厚与轻 反与剥 廉与贤 生与柔 死与僵 强与弱 强则亡 弱则生 兵强灭 木强折 强与劣 弱与优 道如弓 自然律 高弦抑 低弦扬 满与松 缺与满 减与补 人间规 剥与供 余与补 为不恃 功不傲 水克强 弱胜强 小胜大 知不行 承辱兴 受难王 正与反 怨与解 不责难 寬与索 亲与疏 公与私 德执善 小与少 家与国 有器贮 忌远涉 舟车泊 屯甲兵 结绳态 腹有食 饰有服 安乐居 风俗乐 邦相望 和睦处 话丑端 语美虚 善与辩 知与显 占与助 予与丰 施与害 为与争。</p> <p class="ql-block">六,我的 “悟行抱一 “观</p><p class="ql-block"> 在集悟、词、图、书大型著作《道德经启示录》完成和推出之际,我所倡导和践行的“悟行抱一”观亦正式形成。也得到了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老师的肯定和赞扬!</p><p class="ql-block"> 悟“道”首先必须要明确“道”的本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对“道”的形象认识是:似有似无、无法形容。我通过研悟认为“道”就是“1”(或它与“1”最为接近)。</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即阴与阳),二生三(即延绵平台),三生无限(即繁衍不绝)。</p><p class="ql-block"> 唯物地认识,“一”是一切物质的始端,“一”有形且最小,因为世间一切物质皆以它为始;它又最大,因为没有它一切无从谈起。现代科学无论怎么在发展中细分,“一”又始终存在。</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悟出了两个开拓性的欲望和认识:一是从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个词组“道可道非常道”起,捋到第八十一章最后四个字“为而与争”的词止,全篇竟然被我提取了590对哲学关系词。此很神奇!道生一,三还真的会生无限。同时,在细嚼形慢悟中不知不觉地有四个字由远及近、从模糊至清晣的映入我的脑海,这就是我悟出的、形成了自已认识事物、立身处事的“悟行抱一”宇宙观、践行观和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悟,指理论研悟;行,指社会实践;抱,指秉持;一,指在学习与实践、理论和运用结合或统一中达到或争取达到的最高思维境界和方法境界。 </p><p class="ql-block"> 在悟的不同阶段,即:阅读-了解-思考-领会-理解-归纳-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中,都要与实践和运用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悟与行,两者必须始终紧密结合,其科学性要扛不可畸轻畸重。结合的不同程度体现了悟性层次和智慧高低,决定了适应客观、改造世界的直接效果。“悟行抱一”必然有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成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是谓:</p><p class="ql-block">百千万始于一,</p><p class="ql-block">众真理合于一,</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抱一,</p><p class="ql-block">道之境界归一。</p> <p class="ql-block">七,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以上集中创作认识提炼与提高成型的时间段花费花费了退休后的整整10年岁月。《现代人的悟道笔记》算是借鉴多于创作;《道德经启示录》算是开始了全面系统研悟《道德经》,并以悟、词、书、画方式出世以便在大众中进行广泛传播;而《道德经600对辩证哲学观点》系尝试以道德经原著为基础,倡导和发掘一种当今人类最需要的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必须承认,古今中外,研究、释义《道德经》的人和版本很多,角度、目的也不尽相同,结果当然肯定有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道德经》的研究难以有深入和突破。</p><p class="ql-block"> 我以本经为本、悟原词为基,从根本上或曰骨架上切入进行深度理解,并辅之以词、画的方式进行表现,创作的兴奋点就不断地涌现,“悟行抱一” 观的依据不断地在丰满。当然,任法融老师生前在了解我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以后,认为这是一种开拓性认识和继承。不过,我始终以为,坚持理性地接近圣人的本意,悟道将会不枉此生。</p><p class="ql-block"> 通过研习,我真正地认识到,《道德经》不是宗教教义经文,而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系统的哲学著作。它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在做人、修身、处事、谋略、持家、管理、外交、治军、治国、执法等等方面充满了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我的总体感觉是,百姓需要它,国家需要它,人类需要它。我的创作目的很简单,就是“弘扬传统精粹,摒弃迷信糟粕”,就是在推动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三观相合”上作出一点贡献,就是在不断深入的研悟中,为传承精典,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是谓:</p><p class="ql-block">宇宙之间本体道,</p><p class="ql-block">哲理超越时空上。</p><p class="ql-block">俯仰天地践行德,</p><p class="ql-block">悟行抱一挈绪纲。</p> <p class="ql-block">八,附件</p><p class="ql-block">附件1:任法融先生为《道德经启示录》撰写的 :</p><p class="ql-block"> 绪</p><p class="ql-block"> 今接重庆道学研究学者张健为先生专递的《道德经启示录》样书,翻开首页目录,其倡导的"悟行抱一"观点和"81句精典词书法"、“81幅主题画作"赫然入目!细品之,使人瞠目的是健为先生率领的团队竟然从道德经5000余字中提炼出的名词、成语、词组刚好333组。更为难得和兴奋的是在此基础上创作了333首六言词,真的是让我等终身从事道德经研究的学者们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观古今中外,能够以悟释、画作、书法、诗词的方法为一体,以雅俗共赏为的,研悟和传播道德经,健为(重庆)、儒贤(四川)、洋波(安微)、其浩(上海)四君子堪称首创,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自少年始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学道。虽学经韵,但却不愿终生作经忏道士。我认为,经韵是诵经的表达仪式,只是阐道宣传的外表形式。而道学的精神实质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我虽习经韵但不重经韵,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读道书、研道意上。</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认真阅读《道藏精华录》中所载60余家高人对《道德经》的注释,使自己大为开阔了知识的视野,深化了对《道德》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自入主道教圣地陕西楼观台,相传先圣老子曾在此讲授《道德经》,其古遗石刻《道德经》,称之为“楼正本”。便以此为底本,从事注释。至1987年冬脱稿并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发行。被中外道学学者们称之为"摄数千年来道家真传的正统观点注释了‘楼正本’《道德经》,用无极、太极纵横两个方面,微观、宏观两个领域对《道德经》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概括。"重点对老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尤其是宇宙论、养生论和政治论)之玄理奥义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举国上下响应和践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道德经启示录》即将面世之际,我赞赏和同意张健为先生的观点:"先圣老子所著的宝典《道德经》中智慧无穷。充满了认识事物本质、揭示事物运动的对立统一认识论。揭示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性、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对于我们了解宇宙,认识世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并且已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任法融</p><p class="ql-block">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件2: 张其浩先生为《道德经启示录》撰与的 :</p><p class="ql-block"> 跋 </p><p class="ql-block">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归,冥然若寐。弟子皆骇,问所以,孔子沉吟久之,喟然叹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1】,游者可以为纶【2】,飞者可以为矰【3】。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p><p class="ql-block"> 老子闻道,其固先乎孔子,太史公之传,可以知之也。【4】</p><p class="ql-block"> 余观夫诸子百家,如孔、庄、杨、墨、申、商、荀【5】,究其源流,皆有取于老子。或迭相成说,或抵牾不合,虽道不同,然皆以佐世而名,所谓殊途同归者也。然自汉以降,儒术尊而百家黜,老子因见毁于孔学者亦数焉。盖道、儒为阴阳之道,一为出世;一为入世。道者主阴贵柔,守牝母【6】之体,取善下之水;儒者弘阳抑阴,尊皇极中正,以用世为上。二者各展其长。老子为诸子之首、百家之本,其《道德经》乃国学之元典,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言:“我中国真正之哲学,不可云不始于老子也。”</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茫茫五千言,渺若坠烟雾。道非常道,名非常名,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微言大义,其旨幽远。一如昊天沧海,虽聚古今之精英,又何可测其际涯?矧历时邈远【7】,简牍衍讹,文字异形,声音嬗变,终致会意参差。是以非好学深思之士而难以窥其门径也。</p><p class="ql-block"> 予之同宗张健为者,生于江南世家,为明清浙东名士张鸣喈、张学伊、张懋建、张懋延、张懋迪乃至近代爱国民族实业家张逸云同宗之后,抗战间,祖辈远溯巴郡,流寓山城。其好国学,习于经,悟于道,苦功力学,夙兴夜思,不以屯邅而挫志【8】,不以小成而自喜,积数十年之功,钩深探賾【9】,索隐究穷,若水之浸、冰之释,怡然理顺、厚积薄发而得之《道德经启示录》。</p><p class="ql-block"> 余每与论世,莫不盱衡扼腕【10】,昔唐尧虞舜之时,世质而民淳,有夏五百年,商五百年,周八百年,九夷八蛮皆被迪化,而犹存圣人之教。今者,四海之外岂皆无虞?贪腐邪恶岂皆攘除?礼乐教化岂皆修复?民风岂皆敦厚?而《道德经》鲜有读之者,所谓国学衰微,圣言旁落,大道不传,求之靡途。而张健为先生独为践行,且以先哲之言为冠屦【11】,淬炼关键之词为襟带,敷陈文诗书画为佩服,多管齐下,疏通道脉于言文之外;振发耳目于众说之间。可谓用心良苦、构思独到,冀以悟行抱一之宗旨垂久贻后而行之弥远也。 </p><p class="ql-block">健为先生其人,疏旷而不接流俗,尝策杖孤征,览山川之胜概、访先哲之遗踪,扩诸于怀而悟诸于心。且賫以纸笔【12】,随录心得,集腋成裘。继而守庐悟道,目未尝接于爵禄、口未尝言以功名,衣敝褐而居容膝,心无旁骛,屈指治经。然则行梓需费甚巨,又乌堪任之?顾视计无所出,因鬻四驱越野座驾【13】,其胠囊橐罄赀财如脱敝屣【14】,筚路蓝缕【15】,倾资授梓,如是,则《道德经启示录》方始得竭铅椠十之八九而望行梓于世焉【16】。</p><p class="ql-block">余闻之,昔八一三淞沪会战之起,国势危卵,族祖伯张逸云不惜斥银十万两,助机攘敌,此举振人心而遏寇氛【17】。今有后人张健为晚食安步,鬻四驱越野车以继椠本,岂非一脉相承哉?然其谓余曰:“曩者逸云公助机攘倭,飞机实乃罕有之物,若置于今,以等量值度之,岂不有似匡助空间站欤?此不亦大乎?今孰能为乎此?吾所鬻者仅区区一车,不亦小乎?犹爝火之明【18】之与日月之光;瓦釜之鸣之与钟磬之声也。二者岂可相提并论耶?且若止于困踬【19】,岂不功亏一篑?是吾之所以矢志盟心、锲而不舍、倾力而为也!”</p><p class="ql-block">余是以知其弘扬国学、传承经典之夙志,其苦心可见一斑。今余览斯篇,每思及此,因固念及先人,未尝不为之击节咨嗟也。</p><p class="ql-block">今者,予与张健为先生、巴渝国画名师李儒贤、安徽中文学者虞洋波嘤求友声,道同志合。李儒贤、虞洋波先生皆负不羁之才,乃程门立雪、三顾茅庐之所待。邀李儒贤,以不畏贤也;举虞洋波,以不餍博也;延于予,以不避亲也。秉专注内敛、守静抱朴之旨而萃之楮墨【20】,庶几可臻天人合一之境,以此始成玄德。</p><p class="ql-block">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江春水,迤逦万里,君登高而招为乎上,吾处东海之滨为乎下,遥相接力。一水所系,则恰如悠悠五千年文明之传递,生生不息,曷维其已!老子悠悠五千言、精粹三百词,初识之,犹片鳞只甲,而今敹其鳞、敽其甲【21】、点其睛。予方兀坐疾书,忽闻雷电并作,有龙乃出,奋云霓直上,凭虚御风而去,须臾逝于寥廓苍茫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岁次戊戌2018年暮冬</p><p class="ql-block">张其浩谨跋于海上泉山隐庐</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罔:同网。</p><p class="ql-block">【2】纶:钓鱼用的丝线。</p><p class="ql-block">【3】矰(zeng):箭矢。</p><p class="ql-block">【4】见《史记 老子列传》</p><p class="ql-block">【5】孔、庄、杨、墨、申、商、荀:孔子、庄子、杨朱、墨翟、申不害、商鞅、荀子。均为诸子百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6】牝母:即母体,老学崇尚母系守雌,其乃孕育众生之本体。</p><p class="ql-block">【7】矧(shen):况且。</p><p class="ql-block">【8】屯邅(zhun zhan):艰难。</p><p class="ql-block">【9】探賾(ze):探索奥秘。</p><p class="ql-block">【10】盱(xu)衡:扬眉举目。扼腕:一手把持另一手,情绪激动的表现。【11】冠屦(ju):帽和鞋。</p><p class="ql-block">【12】賫(ji):携带、持握。</p><p class="ql-block">【13】鬻(yu):卖。四驱越野座驾:此指私家用车。</p><p class="ql-block">【14】胠:打开。囊橐:口袋。罄:尽。赀财:资财。敝屣:旧鞋。 </p><p class="ql-block">【15】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著述成书的艰苦。</p><p class="ql-block">【16】铅椠(qian):铅粉笔和木板片,为古人的书写工具,此指编撰书籍。梓:书稿雕版印行。</p><p class="ql-block">【17】张逸云斥银万两助战机攘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近代爱国民族实业家、中国味精工业创始人、中国化工工业之先驱、儒商张逸云不惜斥巨资购买两架德制容克战机攘倭御敌,此举曾轰动全国。</p><p class="ql-block">【18】爝(jue)火:火把。指火把的光亮无法和日月的光芒相比较。</p><p class="ql-block">【19】困踬(zhi):指窘迫,受挫。 </p><p class="ql-block">【20】楮(chu)墨::纸和墨,亦可指诗文或书画。</p><p class="ql-block">【21】敹(liao):缝缀。敽(jiao):连接、系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