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紧箍咒

溪水淙淙

<p class="ql-block">孙悟空的紧箍咒</p><p class="ql-block">读者杂志社</p><p class="ql-block">2023-09-14</p><p class="ql-block">作者:刘洪强</p><p class="ql-block">在《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孙悟空看到唐僧的包袱里有一顶漂亮帽子,便欢天喜地地戴上了。不久之后,他发现上当了,这是观音菩萨交予唐僧专治顽劣泼猴的法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那以后,一旦唐僧认为孙悟空在犯浑撒泼,就开始念紧箍咒,让孙悟空的头颅疼痛万分。一般来说,能戴上的东西就能取下来,唐僧却表示自己只会紧箍咒,不会松箍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曾向观音和如来分别讨要取下金箍的法门。观音表示:“《紧箍儿咒》,本是如来传我的。当年差我上东土寻取经人,赐我三件宝贝……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甚么《松箍儿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来则直接批评孙悟空:“你休乱想,切莫耍刁……好生保护他(唐僧)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言下之意,似乎也没什么取下金箍的办法。</p><p class="ql-block">难道真的不存在什么《松箍儿咒》吗?连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都不能松箍吗?</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这里其实暗藏了一个玄机。</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孙悟空的金箍后来是怎么取掉的。这个金箍既不是观音也不是如来更不是唐僧取下来的,而是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的时候自动消失的。换句话说,这是因为他已成佛,顿悟后主动抛弃了束缚自己的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历来有事事须靠自己的理念。比如《论语》中写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不仅是靠肉体走完荆棘之路的,也是在精神上克服自身种种缺点完成了修行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取经的过程,也是个摘掉金箍、净化自我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坚持自力更生的民族本色。</p><p class="ql-block">(摘自人民出版社《明清小说脞谈录》</p> <p class="ql-block">孙悟空的紧箍咒</p><p class="ql-block">读者杂志社</p><p class="ql-block">2023-09-14</p><p class="ql-block">作者:刘洪强</p><p class="ql-block">在《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孙悟空看到唐僧的包袱里有一顶漂亮帽子,便欢天喜地地戴上了。不久之后,他发现上当了,这是观音菩萨交予唐僧专治顽劣泼猴的法宝。</p><p class="ql-block">自那以后,一旦唐僧认为孙悟空在犯浑撒泼,就开始念紧箍咒,让孙悟空的头颅疼痛万分。一般来说,能戴上的东西就能取下来,唐僧却表示自己只会紧箍咒,不会松箍咒。</p><p class="ql-block">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曾向观音和如来分别讨要取下金箍的法门。观音表示:“《紧箍儿咒》,本是如来传我的。当年差我上东土寻取经人,赐我三件宝贝……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甚么《松箍儿咒》。”</p><p class="ql-block">如来则直接批评孙悟空:“你休乱想,切莫耍刁……好生保护他(唐僧)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言下之意,似乎也没什么取下金箍的办法。</p><p class="ql-block">难道真的不存在什么《松箍儿咒》吗?连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都不能松箍吗?</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这里其实暗藏了一个玄机。</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孙悟空的金箍后来是怎么取掉的。这个金箍既不是观音也不是如来更不是唐僧取下来的,而是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的时候自动消失的。换句话说,这是因为他已成佛,顿悟后主动抛弃了束缚自己的圈。</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历来有事事须靠自己的理念。比如《论语》中写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不仅是靠肉体走完荆棘之路的,也是在精神上克服自身种种缺点完成了修行之路。</p><p class="ql-block">这是个取经的过程,也是个摘掉金箍、净化自我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坚持自力更生的民族本色。</p><p class="ql-block">(摘自人民出版社《明清小说脞谈录》</p><p class="ql-block">来源:《读者》(校园版)</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王萌 王玉柱 张涛</p><p class="ql-block">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