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护》作者<说明和写给中国读者的信>朗读录音</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道凯博文这个名字是李春老师叙事护理课程中分享的凯博文在《疾痛的故事》开篇写的一个故事:一个7岁大面积严重烫伤的女孩,每天要经历痛苦的旋流澡治疗,把坏死的肉从张开的伤口处去除。每天女孩子都要在呻吟、尖叫、反抗当中完成这样的治疗。凯博文当时还是一个医学院二、三年级的学生,他除了握住小女孩的一只手,几乎是一筹莫展,对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很生气。后来他突然开窍了,他让患者去讲述她是如何忍受这些痛苦的,这么严重的痛苦她是怎么日复一日的忍受这些经历的?她有什么样的感受?出乎意料,患者停止了挣扎,看着凯博文,然后开始用直接简单的语言跟他讲她的感受。当她讲话的时候,把凯博文的手握得更紧了,不再尖叫,也不再反抗外科医生和护士。从那天起,她对凯博文有了更多的信任,每天尽力的向他讲述她所经历的感受。这个幼小的烧伤患者显然已经比较能够忍受这种手术了。凯博文认为与患者交谈现实的疾痛经验是可能的,即使是那些经历最悲惨的患者,见证并协助整理这种经验会有实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叙事护理和叙事医学学习的深入,似乎能了解凯博文将"疾"与“痛″分开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医学发展的深刻影响。2022年9月22日上午,凯博文教授为中国医务人员及医学相关人员(原谅我这样说,其实这场活动并非由医疗机构医学相关单位发起)作了题为“照护在当代的重要性”的线上演讲。看到演讲记录的公众号推文后立马买了《照护》这本书,非常抱歉,整整一年这本书仅翻动了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非常幸运地加入了李春老师和岳鹏教授关于叙事护理与安宁疗护项目的小组中,才觉知作为一名护士所能提供的护理仅仅是患者疾病过程所需照护中很少的一部分,当在更多文字中看到"照护"这个词时也试着理解它与护理专业性照顾的区别。感谢岳鹏老师对我上周五(也就是9月22日)提出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书买了一年没读的内疚感让我下定决心要读这本书,但怎样读的问题接下来出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年叙事学友和心理学的老师们有着各种形式的读书,也刚刚读完欧文《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一群人每周两个早起的清晨,朗读、聆听、思考、分享,将一本书读得如何丰厚让我深深震憾!也在各种群里及学友公号上以图片、语音、腾迅会议、二维码各种形式听读,跟读叙事学习的相关书籍,我知道能够跟着并坚持,一部分要感谢自己的选择,更重要是来自团队的力量和鞭策!这两天想了想决定给自己一个挑战,一个人细读这本书,而之所以选择美篇其实也是一种约束,更是内心的一份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