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一年,我在乡中心小学工作。这十年,是我心情舒畅,工作顺风顺水的十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情和感觉,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尽管他们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尽管他们也不是那么十分完美,但是他们身上总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让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p><p> 校长厉宝璟。文革前曾经在这个乡任过完小校长,其后先后在户部、松柏乡担任过学校领导工作。八十年代初期,乡镇中小学进行体制改革,一纸调令,他又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王世疃乡,任中心小学校长。随后,我在其领导下,工作了八年。这期间,厉校长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他那对工作的执着和热忱。他在工作中那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其间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师们应该不会忘记:课堂上,在教室的最后面,经常会出现他的身影,一把方櫈上,他挺着笔直的腰板,戴着老花镜,手拿听课记录,边听边记,神情是那样的专注!深入教学一线,是他学校管理工作的常态。早晨,他在校园的一角,静听周边学校的钟声,借此了解下边学校作息时间的遵守情况;晚上,他骑着一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沿着那崎岖不平的乡村小路,去村小学查看晚办公情况。(那时,乡村小路全是土路,没有路灯,全靠一把手电筒晃来晃去,路上之辛苦不言而喻。)每周一次的例会开到学区,开到村小,先听课评课,再研究工作,来回的路上,骑着自行车走在最前面的总是他。八十年代,党风廉政建设尚未像现在这样被重视,但那时他就提出了逢年过节不喝转圈酒的要求。八六年,为普及小学基础教育,落实六配套,他带领一班人,深入全乡各小学,选校址,筹资金。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寒暑假,组织老师们平校园、刷墙壁、涂桌櫈……为美化绿化校园,他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花种,亲自育苗,移栽。初夏,校园里永不败、一串红、美人蕉、月季……竞相开放!时至今日,那迷人的画面仍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厉校长就是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于八九年被调入县实验小学工作,并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p><p> 继任校长迟兆环,军人出身。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从军营出来走进校园,军人作风不变!他工作中的那股拼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上任之初,适逢上级要求学校大搞勤工俭学。要求学校上项目办企业。学校办企业,是一个陌生的新课题,可谓荜路蓝缕!他迎着困难上!其时,他四处奔波,跑项目筹资金,短短的时间就办起了面粉厂、小卖店。为发展校园经济,他挽着裤角,光着膀子,和师生们一起挖坑、刨地,栽红参、植山楂。为搭葡桃架,他喊着号子和老师们一起抬那数百斤重的条石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九九一年那个暑假!其时,县教委决定九月份的全县小学教育工作现场会在王世疃小学召开。为此,县教委要求将学校的主活动区和主干道进行硬化。一九九一年,适逢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学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而硬化工程又需要大笔资金。面对困难,他不畏惧,不退缩。跑党委,去村委,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的去汇报、去请示、去争取……多方化缘,筹措资金,争取人力物力!师生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省一分是一分。炎炎夏日,他带领师生们战高温斗酷暑,运沙子、平路面、砸石子……短短的一个暑假,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路面硬化工程,为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现场。同年,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他被评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正当他准备带领师生们争创市级规范化学校的时候,灾难降临,由于劳累过度 ,他不幸身患重病 ,以至于英年早逝,令学校社会无比痛惜!如今,他曾经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他未竟的事业正步步走向辉煌。但愿他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慰籍!</p><p> 副校长郑名珂。郑校长应该是当时一线教师队伍中年令最大的。任职期间,他负责全乡的教学工作、中心小学片区的工作 ,还要具体抓中心校的工作。头绪多,任务重 。但他还一直坚持任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时刻刻注意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老师们。任职期间,一直没有设副校长办公室,自始至终坚持和全体教师一起办公。预备钟一响,他就坐在了自己的办公桌前,放学钟不响,他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办公桌的。除了上课和参加会议,他一直坚持坐班。或备课,或批改作业,或准备会议,其时我和他对桌办公,有时他手头上要紧的事做完了,还帮我给学生批改作文。其身正,不令则行!想想吧,诺大的办公室内,近二十名教师一起办公,校长在那里专心工作,有谁还能不认真办公呢!记忆中,办公室里很少有聊天,大声说话的。偶尔有穿高跟鞋的女教师需要走动,也是尽量把脚步放轻!你想,这样的工作环境,效率会低吗?本质工作是这样,份外的工作更是令人感动。其时,我们在校园空闲地方种了许多蔬菜,給菜园追肥这又脏又累的活,基本上让他承包了。课外活动,他挽着裤角,挑着粪桶,从厕所到菜地,从菜地到厕所,来来回回……郑校长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王世疃小学工作期间,老师们都很敬佩他。</p><p> 老教师王茂志。用任劳任愿一词来形容应该是恰如其分,用老黄牛来比喻应该是十分确切。先前曾经在初中教过物理。因年令大调入小学后,说是照顾他,其实他什么工作也干过,教过小学常识课,任过低年级数学课;管过图书,任过仪器管理员。那里需要那里去,干一行爱一行,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领导同事们都很喜欢他!</p><p> 青年教师张永军。从校门出来又走进校门,由学生变为教师。其时,恰青春年少,可谓风华正茂!血气方刚!他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在老师们心中,他没有不会做的事情,没有做不了的事情。教学工作,他勤学好问。入职不久就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不仅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还曾多次为全乡教师举行公开课。记得有一年临近期末考试,学校领导安排他和我一起去县直学校学习探讨一些有关期末复习方面的教学经验。当我们还在县实验小学学习时,突然接到县教研室要去听课的通知。时间紧任务重,安排谁讲课呢?这着实让我这个做教导主任的作了难。在从县城返回的途中,我和他商量再三,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回校后,张永军老师通宵达旦,彻夜备课准备。第二天,尽管他红着眼睛上讲台,但课堂上依然精神饱满。他那自然的教态,流利的普通话,隽秀的板书,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令听课的领导啧啧称赞!本职工作是这样,份外的工作更是一马当先。平常,学校的器乐、照明线路、音响设备……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记得一次他爬到天棚上边修线路,不小心一脚踏空,从天棚上跌落了下来,幸亏正好掉到一张床上,才有惊无险。记忆中,张永军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很少休过星期天、节假日。星期天、节假日,他不是在学校值班,就是到下边的小学帮着调调风琴,修修乐器。很少回家休息。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九八七年那个暑假。其时,他已经接到了调入县实验小学的通知,但考虑到自己一手经办的少先队活动室工作尚未完成,心里总是放不下。于是,他决定利用暑假完成这项工作。假期里,学校伙房不开伙。他渴了,自己烧水;饿了,吃包方便面。一个暑假,他冒着高温,收集资料,编排板面……开学初,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随后,他才高高兴兴的去县实验小学报到。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青年。他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随后的教师节优秀教师评选时,尽管他已经调走,但全体教师仍一致同意给其记大功奖励。</p><p> </p><p> 编外教师李名华。编外教师,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的身份名称。他们从事的是和在编教师一样的工作,有的甚至还担负着比在编教师更繁重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们的待遇却低的令人不敢相信。最初,他们每月几十元钱。在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了几十年后被一纸通知辞退时,最多的也才只发二百多元。尽管他们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依然为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其时,李名华老师教体育,尽管当时体育设施很简陋,尽管我们是个小乡,但他训练的体育代表队仍然取得了全县第五名的好成绩 ,创造了该校校史之最。在全县小学生篮球比赛中,他训练的代表队曾经多次与县直学校强队抗衡,比赛结果互有胜负。他钢笔字写得很好。记忆中,学校的工作计划、年终总结、上报的材料,基本上都有他抄写。加个班,熬个夜,那是经常的。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当时,在教学一线上辛勤工作的编外教师又何止李名华老师一人,一直在低年级教学中挑大梁的高兴英、孙志根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为党的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p><p>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群人、一条心,一如既往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其时,王世疃乡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连续数年在全县遥遥领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那时,大家在工作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这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同时也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健康成长!随后先后走上中心小学校长领导岗位的多名教师,(其间,先后担任中心小学校长的有:姚永足、迟兆梓、张永军、黄信昌、周存升、李业传、王义周、高曰江、于兆春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他们能够胜任中心小学校长的领导工作,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因素,但与这段工作经历的影响,与这个优秀群体的相互感染,也是绝对分不开的。</p><p> 如今,离开王世疃小学已经数年,但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同事们的那一张张数悉的面容,一起工作时的那一幅幅画面,至今仍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好想念我的同事们!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祝王世疃小学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p><p> </p><p><br></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