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史画》—汉代文翁,善化民类

旎旎

<p class="ql-block">  文翁(前一七九—前一O一)名党,字仲翁,安徽舒城人(安徽舒城县)人,曾任蜀郡太守,是西汉时期的循吏。事迹见《汉书·循吏传》。循吏语出《史记·循吏列傅》,指的是奉职循理,仁厚爱民,善施教化,清廉守法的贤良官吏。循吏乃是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的仁德君子,是后世为官的榜样。文翁在《汉书·循吏傅》中名列首位。</p><p class="ql-block"> 文翁少年好学,精通《春秋》。景帝末年,担任蜀郡太守,仁爱亲民,重视教化。他见蜀地偏僻,人民缺乏礼教,还遗留蛮夷之风,决心引导他们进步,于是选拔郡县中听敏有才的小吏十余人,亲加勉励,遣送到京师,受业于国学中教授经典的博士,有的学习律令。文翁减省自己府中用度,买了刀布等蜀地物品,奉送给博士,以充当学费。数年后,蜀生不负所望,皆成就还归。文翁量才取用,予以职位,并持续考察举荐,使得那些人中官有至郡守刺史的。</p><p class="ql-block"> 文翁又于成都市中办起学官(学校),招收平民子弟人学,为之免除摇役。学习优秀的补入郡县担任官吏。常选择优秀子弟随从进出,观摩处理政务,或者让他们传达教令,出入府衙。县邑吏民见了,都羲慕不已,以之为荣。数年之间,人们争相要做学官弟子,富人甚至都想出钱来求得名额。于是百姓尊师好学,民风大化。蜀地子弟前往京师游学的,可以与文教兴盛的齐鲁地区相比。汉武帝时,乃下令天下郡县皆设立学官。这应该归功于文翁的始倡。</p><p class="ql-block"> 文翁在蜀地逝世,官民为他建立祠堂,每年祭祀不断。巴蜀地区爱好文雅的风气,可以说是源于文翁的教化。今天在文翁家乡舒城县,人们也怀念他,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文翁小学和文翁中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翁兴学立教,垂范后世,不待百年而教化行于一方。当代大儒李炳南(一八九O—一九八六)先生对文翁化俗也很推崇,在《雪庐诗集》中多处提及,比如说:「翻熄文翁教,将尊少伯贤」、「文翁去蜀从心好,七二泉南读鲁论」,又说·「安得主人师北海,谁开法眼友文翁」。李炳南先生于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之后,推行教化不遗余力,应该也有着对文翁的仰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