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之运城万荣后土祠

老叶

<p class="ql-block">运城万荣的《后土祠》。这里被称为"国内后土祠庙之冠": 后土祠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供奉后土的祠堂。后土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地母神,主要负责农业、人类繁衍等方面的管理与保护,是中国土地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武帝六次,唐玄宗三次来此祭拜。从汉至宋,有9位帝王先后24次来万荣后土祠祭祀,因此也被称为皇家祭祀的祠堂。这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品字形戏台。还有因汉武帝写下秋风词而得名的秋风楼及位于秋风楼楼体下部台基中贯通楼外东西两侧的通道,著名的张仪古道。相传战国时代帮秦王统一六国的名相张仪就是从河东大地经此路入秦,故称"张仪古道"。今天的后土祠是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新选庙址上重建的,与唐宋时相比已经小了许多,原址因受黄河决堤摧毁。即便如此,后土祠仍然是华夏后土祭祀的起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被称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上得山去迎面而见的是一个刻有承天门的石牌</p> <p class="ql-block">过了石牌就是后土祠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的前半部分有三座戏台,呈“品”字布局,三台和一,寓意儒释道三教合一,这样的形制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庙会时,三台分别用山西晋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同唱一出戏,这一习俗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品字台同时能演三台或两台戏,也能一台单独演出。两边分为佛家、道家两个戏台。</p> <p class="ql-block">道家台</p><p class="ql-block">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砖砌台基,石条压沿。额枋上饰精美木雕,台前两侧砖砌八字墙,上饰砖雕。戏台上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下联: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的缘起要上溯到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萧瑟时巡游至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荣河城北汾水南岸),祭后土,并泛舟河上,宴饮群臣。把酒临风之际,作千古名篇《秋风辞》,慨叹壮年已逝、人生易老。</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最喜欢的就是这座秋风楼。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感觉到不一样的美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当天天气不好,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的。当乌云密布时再看秋风楼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楼高 24.68米,楼身共三层,坐落在10米高的砖砌方形城台上,整楼采用通柱造的结构,即在一层立起12根柱子,直通三层平板枋下,柱高约13.5米,构成秋风楼的主体木框架。</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可以下到楼底,穿过张仪古道。</p> <p class="ql-block">古道里边的两侧都是一个个如同隔间的设置,不知作何用处。</p> <p class="ql-block">五虎殿中有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文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蒋雄。</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有两根金丝楠木立柱</p> <p class="ql-block">放大细细看,可以看见非常清晰的庙貌图</p> <p class="ql-block">萧墙碑宋真宗亲自撰文,书丹,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这些字被玻璃罩保护着</p> <p class="ql-block">各个殿内的横梁都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p> <p class="ql-block">横梁上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柱子下面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壁画,可惜已残缺不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