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 (五)佛罗伦萨(上)

晋客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直奔比萨,去打卡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塔。有所谓世界三大名塔的说法,即中国的应县木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对我来说,比萨斜塔排在第一位,因为上初中物理课就知道了,其他两座到成年后才知道。</p> 比萨斜塔坐落在比萨古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共八层,高58米,始建于1173年。由于当时对地层不了解,将塔建造在了松软的地基上,在自身重力下,比萨塔动工修建到第三层时便开始倾斜,此后的数百年间,人们使用了种种努力来延缓和修正它的倾斜,但收效甚微。塔顶最终偏离地基外沿4.5米,曾经一度禁止开放。1993年至2001年间,进行了一项修复工程。挖出倾斜对面地基下的土壤,并在地基上填埋上百吨重物,比萨斜塔终于被“扶正”了46厘米,这才重新开放。<div>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拖了将近一千年,让无数人焦头烂额的“烂尾楼”,却成为世界最知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人纷至沓来。我想,这其中应该有两个原因,美丽的斜塔千年斜而不倒,让人们赶到好奇。更重要的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从此人们就把比萨斜塔当成了伽利略的纪念碑。这两点,足以让斜塔流芳百世了。</div> <p class="ql-block">  打卡比萨斜塔,最流行也最有趣的是与斜塔的各种奇葩合影。每个人的想象力不同,拍照的姿势不同,于是就有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照片。</p> (网络照片) <p class="ql-block">  离开比萨,驱车不到一百公里就来到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摇篮和世界艺术之都,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佛罗伦萨的意大利语Firenze意为“百花之城”。她还有一个诗一样的中文译名"翡冷翠",这是诗人徐志摩根据意大利语音译而来。较之"佛罗伦萨","翡冷翠"更富诗意,也更符合“百花之城”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佛罗伦萨建城始于公元前一世纪。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公元前81年,罗马执政官苏拉为了安置老兵而兴建了八座新殖民城市,佛罗伦萨是其中之一。另一说是公元前59年,由罗马执政官恺撒下令建立,目的同样是为了安置老兵。无论哪一种说法成立,佛罗伦萨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佛罗伦萨的古城保护十分严格,旅游大巴只能停在城外一个停车场上,游客在古城内一律步行。漫步古老的城市街区,街巷两边的建筑很多在十五世纪甚至更早就已建成,现在依然保存完好,虽然街道狭窄、墙体斑驳,但老旧的结构时时显露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在佛罗伦萨,我们预计参观的重要景点都已事先预约妥当。按照预约,我们首先参观圣洛伦佐教堂。圣洛伦佐教堂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是美第奇家族的礼拜堂,也是美第奇家族的家族墓地所在。<br>  来到佛罗伦萨,就绕不开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从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年开始,这个家族统治佛罗伦萨长达三个多世纪,出了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王后。这段时期正好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城市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家、思想家和学者几乎都得到过美第奇家族的奖掖和资助,帮助他们成就了事业。这是一张长长的名单,其中最辉煌的名字有:多纳泰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马基雅维利、伽利略,等等。佛罗伦萨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摇篮,而美第奇家族则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br>  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但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br> 漫步佛罗伦萨街头,这样图案的徽章随处可见。这是美第奇家族的徽章。上面的鸢尾花是佛罗伦萨的市徽,也是法国的国花,蓝底金色鸢尾花图案是法国王室的标志。美第奇家族与法国王室数次联姻,因而被特许使用法国王室标志。红色圆钉则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药丸图案,因为美第奇家族是卖药起家的。对于这种说法美第奇家族不予承认。另一种是流行的说法:这是钱币的象征,因为美第奇家族起家银行业。 佛罗伦萨领主广场上的科西莫一世(1519-1574)青铜雕像。巴洛克艺术大师詹波隆那创作。(网络图片) 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三百多年,一共传了二十代,其中有三个人最为重要。有两个叫科西莫,一个叫洛伦佐。<div><div>  在去圣洛伦佐教堂的路上,我们经过领主广场。广场上有一尊青铜雕像,一个男子骑在马上,顾盼自雄。这是两个科西莫中的第二个,“科西莫一世“,美第奇家族的中兴之主。</div></div> 圣洛伦佐教堂红色穹顶。佛罗伦萨有两座教堂有这样的巨大红色穹顶,还有一个是圣母百花大教堂。它们都是由文艺复兴伟大的建筑师布鲁莱内斯基设计建造的。<br> 圣洛伦佐教堂据说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教堂。始建于公元四世纪。从十五世纪初开始,教堂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都是在美第奇家族的主持下完成的。布鲁莱内斯基和米开朗基罗都曾主持过教堂的重要部分的设计和建筑,使这座古老的教堂成为意大利教堂的典范。 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 <p class="ql-block">  这是圣洛伦佐教堂的正立面。欧洲教堂的外立面无不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而圣洛伦佐教堂的外立面只是一副待装修的毛坯,就像中国人所谓的“清水房”。这确实是一个未完成的“烂尾工程”,因为这个外立面是特地留给米开朗基罗做的。</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同美第奇家族,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美第奇家族最杰出的领袖”伟大的洛伦佐“,对米开朗琪罗可以说有“再造之恩”。当米氏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时,洛伦佐就慧眼识珠,发现了这位少年过人的天才。于是让米开朗基罗同自己的儿子一同生活,随便出入自己的住所,学习、观摩那里的艺术品,并与当时最负名望的人文主义学者交往,提高了他的识见和修养,成就了他未来的辉煌。在漫长的岁月中,美第奇家族对米开朗基罗的信任和倚重,从来未曾改变。</p><p class="ql-block"> 天才的性情大多怪诞,米开朗基罗也不例外,因为种种原因,他到死也没有来得及动手做这个外立面。美第奇家族的眼光也实在太高了,没有米开朗基罗,其他的任何人他们都看不上,干脆就让教堂一直保持这个面目。美第奇家族出资修建了无数美轮美奂的教堂,却让自己的家族教堂的外观如同毛坯。这种贵人的任性,也算是天下的“独一份”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从圣罗伦佐教堂的正门入内,也没有看到这个场景。但这个故事实在值得讲两句。</p> 科西莫 美第奇(1389 - 1464),又称“老科西莫”,以区别“科西莫一世”。他开创了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成功统治。(网络图片) “老科西莫”的墓室。这座不起眼的拱形结构的小厅,设计者却是大名鼎鼎,他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设计和建设者布鲁莱内斯基。 经历了多次改造和扩建,圣罗伦佐教堂的结构很复杂,到不同的厅堂要从不同的门进入。我们是从圣洛伦佐教堂的后面进入,首先来到美第奇家族的首位领袖科西莫的墓室。科西莫 美第奇(1389 - 1464),又称“老科西莫”,他最早在佛罗伦萨建立了僭主政治,促进了城市的稳定和繁荣。他去世时,全城百姓为他送行,佛罗伦萨更追封他为“国父”,以表彰他为佛罗伦萨立下的丰功伟绩。<div>  </div> 这位女子是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女继承人安娜·玛丽亚·美第奇 1737年,美第奇家族的最后一个代表,帕兰帝内选帝侯夫人安娜·玛丽亚,在她的遗嘱中把美第奇家族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新任托斯卡纳大公和他的继承人,包括所有的宫殿和别墅,所有的画作、雕塑和其他艺术品,只有一个条件:任何一样东西都不能离开佛罗伦萨,要永远留在这里供人民欣赏。由于她的哥哥吉安 美第奇没有子嗣,托斯卡纳大公由法国的罗林家族继承。美第奇家族绝嗣,从历史舞台永远消失,但是他们的传奇和影响却将奕世流传。 随后我们来到小圣堂,这是一个轩敞而华丽的大厅,建于16到17世纪,是美第奇家族的礼拜堂,里面安葬着多位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厅呈八角形,设置了八个壁龛,用来放置八位大公的塑像,但只有两个壁龛有塑像,其余都空置着,原因各说不一。这些大公的遗骸,则安放在墙壁后面的秘密空间里。 小圣堂异常华丽,从墙面到地板全部用各色大理石和其他石材装饰镶嵌而成。墙面依次排列着托斯卡纳大公国十六个城市的徽章,用宝石、珊瑚、青金石等珍贵材料镶嵌而成。 主祭坛后面的圣器室里,陈列着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位教皇利奥十世的权杖和皇冠,以及多件精美的圣器。 (网络图片) 最后来到”新圣器室“,这是米开朗基罗受教皇利奥十世委托而亲自设计和建造的。从1520年到1534年,前后花了15年时间。在这里,他创作了七尊人物雕像,包括洛伦佐 美第奇、朱利亚诺 美第奇,人物组雕《昼夜晨昏》和一尊圣母像。其中,《昼夜晨昏》被认为是米氏中年的巅峰作品。 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1492-1519)的陵墓。两具男女裸体雕像分别是《昏》与《晨》。 《晨》所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女性,她斜倚一侧,在清晨中醒来,表情中还带有些许的困意。 《昏》是一位带有胡须的成年男子,深邃的双眼中流露出成年人的平静,浑身散发着一个成熟男性的疲惫,在暮色之中静静地思考。 这是朱利亚诺·美第奇(1479-1516)的陵墓。 内穆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这位俊美得无以复加的小生,后来与《大卫》一起,被无数美术学院学生作为素描写生的对象,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小卫“。 左边的女神是《夜》,一个身材匀称的成熟的年轻女性,身体柔美,泛着柔和的光泽,似乎沐浴在月色之中。 右边的《昼》,是一位极具阳刚之气的男子,肌肉丰沛结实,身体充溢着无限的力量之感。这具雕像的脸部还是粗糙的状态,显得有点奇怪。有一种说法,米氏当时同美第奇家发生龃龉,最后没有刻完就走人了。米大师脾气暴躁、不合群。即使贵如美第奇这样的恩主,也经常遭到他的顶撞。所以这样的传说也合乎情理。 《昼夜晨昏》是圣洛伦佐教堂中最负盛名的艺术标志,是米开朗基罗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这四尊雕塑被米开朗基罗赋予了哲学意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支配。有人甚至认为,其艺术成就还要高于大名鼎鼎的《大卫》。 (网络图片) 新圣器室的正面墙壁有三尊雕像。中间是抱着耶稣的圣母玛丽亚,被称为《美第奇的圣母子》。两边是两位圣徒。《美第奇的圣母子》由米开朗基罗亲自雕刻。两侧的圣徒是大师的两位学生的作品。这组雕像的左右两面墙壁,洛伦佐 美第奇和朱利亚诺 美第奇都转头注视着中间的圣母,表现了他们的虔诚、沉思与精神向往。<br>  这三尊雕像的地下还安葬着两个人,一位是“伟大的洛伦佐”,(1449-1492),美第奇家族第三位掌门人,他是美第奇家族最最重要的人物,在美第奇家族的成长史和文艺复兴事业的发展中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位是”伟大的洛伦佐“的弟弟朱利亚诺(1453-1478)。也就是说,新圣器室里安葬着四位美第奇家族成员,其中各有两位分别叫洛伦佐和朱利亚诺。有雕像的两位是晚辈,朱利亚诺 洛伦佐是“伟大的洛伦佐”的儿子,而洛伦佐 美第奇是“伟大的洛伦佐”的孙子。<br>  一个伟大的家族,那么多成员,翻来覆去却总是些同样的名字,这种奇怪的现象来自美第奇家族的习惯,他们老是喜欢取相同的名字,粗粗了解一下美第奇的家谱就会发现,几乎每隔一代就会一个科西莫、洛伦佐、朱利亚诺、费迪南多、乔瓦尼、皮耶罗,相同的名字不断出现着,让人头痛不已。 洛伦佐 德 美第奇(1449-1492)。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被称为“伟大的洛伦佐 ”或“豪华者洛伦佐”。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等人的资助者,也正是因为他的资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达到了鼎盛时期。洛伦佐有两个儿子后来成为教皇。他的第二个儿子乔瓦尼成了利奥十世,而他的养子朱利奥(洛伦佐的兄弟朱利亚诺·德·美第奇的私生子)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网络图片)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红色穹顶,被普遍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 离开圣洛伦佐教堂,走过古老的街道,来到圣母百花大教堂。这里永远是佛罗伦萨人流最拥挤的地方。游客摩肩接踵,都在抬头仰望大教堂的红色穹顶、旁边的乔托钟楼,和精美的外立面。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的天主教堂,也被认为是世界最美的教堂。教堂外立面用白、红、绿三色大理石装饰而成,这三种色彩正是后来意大利国旗的颜色。大教堂始建于13世纪末,意大利红白绿三色国旗出现于18世纪末,二者之间相差了整整五百年。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在大教堂南侧有一座塑像,就是大教堂穹顶的设计者,菲力波.布鲁内莱斯基(1366-1446),他正抬头仰视着他的大作。他在佛罗伦萨还有很多杰作,包括圣洛伦佐教堂。<br><br> 《天堂之门》 圣母百花大教堂正门正对着的圣若望洗礼堂正门,两扇大门上各有五幅镀金浮雕,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米开朗基罗对这组浮雕赞赏不已,并将其命名为《天堂之门》。<div> 现在我们看到的“天堂之门”,是后人制作的复制品,真品被搬进博物馆保护起来了。即使是复制品,还是用铁栏杆隔离起来,外面永远挤满了拍照的游客。</div> 步行走到大巴停车场,坐车来到位于城市南端一处高地上的米开朗基罗广场。广场建于1869年,中央有一座“大卫”雕像的青铜复制品,雕像基座的四角,是刚刚在圣洛伦佐教堂看过原作的《昼夜晨昏》的复制品。<div> 米开朗琪罗广场被称为佛罗伦萨的“观景阳台”,时已黄昏,广场上人头攒动。<div> </div></div> 远望佛罗伦萨古城,成片的红色屋顶和白色墙壁、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和旧宫塔楼,渐渐隐入暮色之中,在朦胧中仍然显出典雅的气质。 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斜阳照在阿诺河边的楼面,黑色的维琪奥桥,还有河上渡船的剪影,共同组成一副“暮色中的阿诺河”。在我看来,这是佛罗伦萨最美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