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承天寺,</span>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承天寺夜游</p><p class="ql-block"> 宋.苏轼</p><p class="ql-block"> 元丰六年①十月十二日夜,解②衣欲③睡,月色④入⑤户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 <p class="ql-block">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被贬后想到没有人到访,只有月色来访。顿起雅兴。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 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p><p class="ql-block">"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p><p class="ql-block">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织一起,原来是竹柏的影子。</p><p class="ql-block">这句描写从实景而来,形象鲜明,宛然可见。</p><p class="ql-block"> 这空明的月光,正是苏轼乐观心境的写照。从当时的处境来看,苏轼是没有那样的闲情逸致的。</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源自他那本不受拘束的个性,他要展示一种跳出苦海走入旷达的超脱;另一方面,因为这时开始有所觉悟:既然身处逆境,动辄得咎,就不必言及凄苦,而要随遇而安,处之泰然。</p><p class="ql-block">这段写景富有灵性,源于东坡的灵性。这位九百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于是月色、竹柏影,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美。</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 抒发感情 "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里水空明,竹柏之影各交横。</p><p class="ql-block"> 难忘最是今月夜,闲士一如两先生。</p><p class="ql-block"> —— 郦波</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文字只有85个字。却能够按照记事、写景、议论的顺序,展现了一幅景色静美、人闲适的画面,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想要释放心情的情怀。最后三句看似是借月夜之景抒发议论,实际上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淡淡的月光每夜都有,翠绿的竹柏也到处都有,只有心境开阔、心胸豁达的人才可以发现这种美丽的景色,享受其中无限的乐趣。这其中有作者仕途不顺、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也有自己无法为朝廷效忠的无奈之感,更有对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陷入权贵争斗无法欣赏这美景的鄙夷之感。全文清新自然,流露出的是淡淡的闲适与孤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