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齐——力量的源泉 温暖的记忆

初心

<p class="ql-block">———公安部132期晋升警监培训班4班3组齐朝栋队列训练所思所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二十五年。踏着学弟学妹们训练的鼓点,又回到了公大。重逢,我的大学,再忆,我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正是母校50周年校庆。入校第一课是练习队列和分列式,为校庆阅警式做准备。于是,晒得黝黑的面庞,被盐渍浸透的迷彩服,星光下演训的身影,食堂门口嘹亮的歌声,构成了我大学四年最初的记忆,可能也是人生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然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军训班长一一一个身材矮小却结实的湖南人,喊的“看齐”口令,略带沙哑却斩钉截铁。“向右看一一齐”,“齐步走”……也许是因为姓齐,所以天生对这个字敏感,也曾迷醉于这个口令的力量,命令即出,能变模糊为清晰,化腐朽为神奇。瞬间让一个杂乱无章的队伍变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同时,一个个预备警官们也由个体变成了集体,由自由人变成组织人,攥指成拳,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讲起集体的力量,不禁想起19世纪初,一队法国士兵列队通过里昂市的一座桥梁,整齐的步伐恰巧与桥梁自然振动同频,居然让一座大桥因共振而坍塌的往事,这是一个悲剧,却让人感受到集体同频共振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少不更事,只是按照纪律要求,机械的跟着做,享受那份栉风沐雨,潇洒干练的帅气;人过中年,慢慢的思考事理,叩问人生,才渐渐懂得,看齐背后有军姿,有仪态,有养成,也有规矩,有管理,有组织,继而是有作风,有力量,有成功。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这是力量的体现,也是成事儿的起点。如何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我想一个集体,一个队伍,首先是脚往一起踏,臂往一块摆,树立“看齐”意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看齐”产生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人民军队的诞生之初。当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败退的队伍,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仅仅剩下不到1000人。他站在排头,向队伍喊:“向我看齐”。从统一队列,统一操典,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实现支部建在连上,完成了伟大的三湾改编,开启了人民军队建军的伟大实践。把一支以自由散漫农民为主的队伍带成了战无不胜的百万雄师!星星之火,终于燎原。</p> <p class="ql-block">  我常想,中国近代之所以任人宰割,就在于没有组织,国民虽多,却没有现代国家意识,没有统一的意志,因而就缺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力量。所以灾难来时,只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念及此,孙中山曾说,四万万人一盘散沙而已。然而,现在根本不同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是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p> <p class="ql-block">  今天,再次走在青春洋溢的公大校园,回忆起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绪万千,情不自已。我跟着操场上军歌的鼓点一遍遍练习,是锻炼身体,也是重温旧梦。与即将踏入共和国高级警官队伍的同学们并肩,我,还想一起喊“看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