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心得笔记之九十

空空如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要生气</p><p class="ql-block"> 《素问·举痛论篇》经典名言:百病生于气。那么什么是“气”呢?庄子说过:“通天下,一气耳。”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比如一阴一阳,谓之阴阳之气;一年四季,也可以说春夏秋冬的四气变化;金木水火土也可以说是五行之气;“乾、坤、震、巽、坎、艮、离、兑”八卦也可以说是自然界中八种气象。世界上只有中国哲学讲究“气”,而西方哲学是从来不研究“气”的。</p><p class="ql-block"> 中医的思辨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就自然离不开“气”了,中医研究的“气”是人生之气,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经络是“气”的网络通道,而人体五脏六腑以及肢体则是“气”的组织器官。</p><p class="ql-block"> 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常言道:人活一口气。倘若一个人没有呼吸了,在中医看来,此人就已经断气了,没有生命的迹象了。如果人体内在的“气”出了问题,经络系统和五脏六腑就会生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本篇岐伯总结到“百病生于气。”</p><p class="ql-block">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气与自然之气是相互贯通而为一体的,并受制于大自然的变化。人在大自然面前,顺者昌、逆者亡,似乎没有其他选项。《素问·举痛篇》将气不顺,致人以病,归结为以下九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1、气逆</p><p class="ql-block"> 怒则气上逆,怒发冲冠,甚至引发呕血、飱泻,经常发怒的人脾气暴躁,容易得脑溢血、半身不遂、猝死等疾病。</p><p class="ql-block"> 2、气缓</p><p class="ql-block"> 气缓和顺,情志畅达,身体的荣卫之气通利,如人逢喜事。然而乐极生悲,大喜过望后,容易涣散精神,疯疯癫癫的。</p><p class="ql-block"> 3、气消</p><p class="ql-block"> 气消生悲,悲哀过甚,则肺叶胀起,心系绷紧,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故正气衰败,邪气滋生,悲观厌世,愤懑嫉俗。这种人常常叹气不已,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 4、气下</p><p class="ql-block"> 恐惧症,是气下陷气的症状,这种人精气下衰,上焦闭塞,气郁下焦,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时常还会有气下胀满,俗称这种人做事胆气很小,前怕狼后怕虎。</p><p class="ql-block"> 5、气收</p><p class="ql-block"> 人体遇寒冷之气,腠理自然闭合,营卫之气不得流行。长期遇寒气收,身体各部会因缺失营养,而感到麻木不仁,严重的,人体肢体、器官都会出现麻痹、坏死。</p><p class="ql-block"> 6、气泻</p><p class="ql-block"> 人体遇热,腠理大开,营卫之气大通,皮肤毛孔宣泄,大汗淋漓,口渴不已。 气泻过于,会造成人的气血两虚,面黄肌瘦,整日无精打采,无所事事。</p><p class="ql-block"> 7、气乱</p><p class="ql-block"> 气乱,一般会在惊吓之后出现的症状。过于惊吓则心无所依靠。神气在惊吓后不能归心,这种人总是疑神疑鬼,慌慌张张,做事杂乱无章,不讲程序。</p><p class="ql-block"> 8、气耗</p><p class="ql-block"> 劳则气耗。过于劳累,则喘息汗出,极其消耗体力,当体力耗尽,就会脱水休克,甚至死亡。体育竞技的运动员,大都是透支体力,气耗比一般人都要大,所以,到晚年健康状况都不及常人。</p><p class="ql-block"> 9、气结</p><p class="ql-block"> 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过于用脑,人会常常呆滞,尤其爱转牛角尖,易患忧郁症、强迫症。如果过于沉思,气结于肝,久而久之,肝郁成疾。</p><p class="ql-block"> 以上九气不同,病理也不相同。但似乎这些与人的情志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个认为所谓九气存在于客观外界,而情志的通达,则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九气不可违,但人的喜怒哀乐等情志是可以自控的。因此,要想身体健康,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好了,正气自然就大顺特顺,百毒不侵,如此这般,年过百岁,动作不衰,耳聪目明,这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健康快乐,天天开心。如果不健康,请问到哪里去开心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