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图文随笔(上)

木蓼

Benz是泰国北部帕尤府樽县的傣泐人,他们村分为三个小组,他家所在的那个小组所有村民至今都还在说傣泐话,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祖上是从西双版纳迁入泰北的,村子里的佛寺还命名为“西双版纳寺”。上次回广西做田野调查的时候Benz也同行,于是我在结束广西侬佒语田野调查的时候,就特意带他去了一趟西双版纳,让他亲身体验一下祖居地的风土人情。所以版纳之旅的主角就是Benz。 这次在版纳呆的时间并不长,短短的四天三晚,所以纯粹就是玩,没有做任何语言调查。期间,除了景洪市区之外,我们还探访了五个傣族村寨。下面的图文介绍分为六个部分:景洪市区、嘎洒镇曼景保村、嘎洒镇曼丢村、勐养镇曼龙岗村、勐养镇曼掌村、勐罕镇曼远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洪</b></h1><div><br></div>景洪市区对我们来说并无甚新奇,因为它本质上和中国其他城市差异不大,但就是在各种建筑上加上了泰式或傣式的房顶,许多的地方室内装修也大多是仿泰式风格。游客必访的告庄西双景和总佛寺,泰式风格最为浓郁。对于在泰国已经看惯了金碧辉煌的泰国佛教建筑的我们来说,这些东西其实是可看可不看的。总佛寺的原有的傣泐风格的建筑已经在文革中尽数毁去,所以在后来重建的时候就不得不参考了泰式佛寺,着实非常可惜。不过,好在后来我们在曼丢村看到了真正的傣泐风格的佛寺,也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市区中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第一天晚上下榻的酒店对面的那个江边夜市,Benz认识了一个曾经在泰国常住过的卖泰式和老式咖啡的傣泐姐姐,也是他第一次和中国的傣泐人用母语零障碍交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版纳的咖啡味道非常好,这也是Benz在入境中国将近一个月后第一次喝到类似泰国味道的咖啡。不过,说起版纳的咖啡,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从那个姐姐摊位上的冰咖啡开始,接下来在我们一连几天的景洪市区之旅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用中文命名为泰式或老式的咖啡,以及用泰语写着的กาแฟโบราณ(古式咖啡),都是用塑料袋装、插上吸管并用纸袋子提起来喝的冰咖啡。这样的咖啡在泰国只是在路边小摊上用来给村民或民工停车顺手买来喝的,而且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我在泰国呆过那么多年,从未见过在咖啡厅有这样卖咖啡的。但在版纳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街边摊贩还是装修豪华的咖啡厅,都有这样的袋装咖啡,还冠以“泰式咖啡”之名,我觉得那是对泰国咖啡文化的一种误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景保</b></h1><div><br></div>嘎洒镇(กาดทราย)是景洪市区旁边的一个最大的坝子,所以它其实也是景洪市区周边最大的傣族聚居区,几乎所有的寨子都是傣泐寨子。我们首先就去了距离机场很近的曼景保村。“曼景保”是傣语地名,“曼”即“村寨”,和壮语mbáan /ˀbaːn³/及泰语บ้าน同源;“景”字和“景洪”的“景”、“清迈”的“清”都是同源词,“城市”之意,这好理解;但“保”这个音节我一开始并不理解,后来还特意请教了曼景保的傣族朋友Aizaidai,他告诉了我这个音节在傣泐语中为/pɔːm⁴¹/,意为“挂”或“挂靠”,所以字面上“景保”二字用泰文可转写为เชียงพรอม“投靠之城”。传说当年的傣王“召片领”(เจ้าแผ่นดิน)到了万象探望其王亲,有一个侍从要求跟着回到了景洪,这种跟随侍候王族的行为傣语中叫做พรอมมา / pɔːm⁴¹ maa⁴¹/;到了景洪之后,王室把他安排到了曼景保,当时这个地方就是专门为王室养马的,“帊龙洒”(พระหลวงทราย)所负责管理景洪外来人口和负责王国粮库的地方也是这里,因此也可以说是王国国库所在地。后来的外来人口到景洪后也先要到这里พรอม“挂靠”,因此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的话,也可以说是负责管理外来人口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移民局。因此,曼景保บ้านเชียงพรอม字面上也理解为“投靠之城村”。 这是一个掺杂了不少新式建筑的傣泐寨子,不过总体上还是保留了浓郁的傣泐风格。我们在村巷中散步时,也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处处都是傣泐话的环境。当然,我们也体会出了中国的傣泐语和泰国傣泐语的一些显著区别,那就是新词的不同。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当我们问曼丢距离这里还有多远的时候,摆摊的傣族阿姐就用了汉语西南官话借词的“公里”这个单位来回答,而在泰国傣泐话中,“公里”是用泰语中的英语借词กีโล(kilo)。好在这些现代借词并不会造成太多的沟通障碍。在曼景保村,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了在村寨旁的泉眼上盖有尖塔式的井亭,那是我们在泰国也没见过的,颇具傣族风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丢</b></h1><div><br></div>结束曼景保村之旅后,我们就直奔嘎洒镇的另外一个寨子曼丢而去。“曼丢”的“丢”在傣语中意思是“提”的意思,传说也是村民为傣王服役时负责提东西而得名。曼丢是嘎洒镇范围内傣泐建筑保持得最原汁原味的一个村寨。和曼景保相比,这个寨子确实更多保留了原有的建筑。Benz对这些原汁原味的傣泐建筑非常着迷,他一眼就敏锐地判断出这和他小时候所熟悉的泰国北部建筑有所不同。在泰北,即使是傣泐聚居村寨,由于和泰阮人(泰北主体族群)语言文化太近似,所以傣泐在文化上很容易被泰阮人同化,即便语言仍旧保留,但建筑已经和泰阮人无异。虽然大家都是杆栏式木楼,但泰国的木楼一般都是只在房顶上建一个大屋檐,屋檐下是人居住的第二层,这一层四周都是木质墙壁和窗户,然后下面一层就直接是大柱子支撑起来的休憩场所(古时候还是饲养禽畜的地方);版纳的傣泐建筑则一般都有塔式两层屋檐,除了房顶上的大屋檐,人居住的那一层一般都不会被墙壁所环绕,而是被第二层屋檐像环形阳台一样环绕,那层延伸出来的第二层屋檐牢牢罩住楼底下那一层休憩场所。从外头看上去,上层的屋檐笼罩到的最低处,恰好稍微超过下层屋檐的最高处,这样除了可以令居室层四周通风、易于采光、有效避雨之外,还能达到虽无四周墙壁但也能隐蔽居室的功能。这样的建筑,很可能是傣泐特有的,或者至少是版纳傣族的特色。曼丢寨子是建立在一个莲塘边的缓坡上,村巷建筑依着缓坡往上鳞次栉比地建起来,远远看去十分有美感。佛寺则建在寨子最高处。这个佛寺看起来也是原汁原味的傣式建筑,古朴雅致,与我们所熟悉的极尽花俏装饰的泰式佛寺显著不同,就连屋檐也是有那两层重叠的特征。后来我在回香港之后,无意中看到了最近正在播出的偶像剧《亲爱的隐居先生》的片段,就发现这个片子有大量的镜头是在曼丢村取景的。虽然片中没有任何台词提及傣族或傣文化,但那典型的傣泐杆栏建筑房顶以及曼丢佛寺,被我一眼看出来了。后来我告诉了已经回到泰国的Benz,他还专门在YouTube上找到了泰文字幕版,津津有味地追了几集,主要还是冲着他的傣泐情怀而去的。 在曼刁村,我还特意向一个卖饮品的傣族小姐姐学了版纳傣语“谢谢”一词/jin⁵⁵ dii⁵⁵/,这个词的同源词ยินดี /jin³³ dii³³/在泰语里意思是“高兴”的意思,单独用是应对别人道谢时的回应,含有“这是我很高兴做的(所以你不用谢)”的意思,“很高兴认识你”(ยินดีที่ได้รู้จัก/jin³³ dii³³ tʰii⁴¹ daːj⁴¹ ruu⁴⁵³ tɕɐk²¹/)当中也会用这个词。那是因为我发现每次Benz用他的泰国傣泐话ขอบคุณ /kʰɔp⁵⁵ kʰun⁴¹/ (从泰语借入)来表达谢意的时候,当地傣泐人似乎并听不懂,所以我才特意帮他问了这个词应该怎么说,接下来我们一路就现学现用了这个词。 <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dpo9ot?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待续:西双版纳图文随笔(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