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不离根本 融合全面育人

刘华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8日到21日,我参加了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教育学院承办的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教学示范培训班。通过本次充实而紧凑的培训,在学、思、悟中,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拓展了学科视野。</p><p class="ql-block">很幸运!上学期,我所处县区的市级研训部门——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研训部已经具有前瞻性地开展了“小学语文跨学科创意写作优秀课征集与评选暨幸福读写第二期课程建设”活动,我也参与其中,并在市里的组织下,参加了相关学习,对“跨学科学习”这个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中出现的名词有了初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三场专题讲座、两次教学研讨、两个经验交流,跨学科学习在我的脑海中更加清晰起来。从真实认知上,越来越觉得跨学科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也学到了教学跨学科学习的策略和方法。</p><p class="ql-block">一、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一)三场讲座,厚重理论</p><p class="ql-block">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美俊《基于新课标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站在古今中外、学生发展的层面,解读了跨学科学习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整场讲座,杨老师娓娓道来。初听,有天马行空“在云端”的美感;细品,有脚踏实地“在身边”的真实。在潜移默化的讲解中,提升了我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无学科不综合,无融合不发展。”辽宁教育学院赵桂芳《初中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及其实施》、刘天成《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两位讲师既从全学科的角度,又着眼于本学科,从基本的理论,到真实的案例,让我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从抽象到直观,实操性更强。我由衷地在内心中树立起一定要踏踏实实研究的意识,要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个高质量跨学科学习的案例,从而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中打开跨学科学习这扇明亮而高远的窗。</p><p class="ql-block">(二)两次研讨,引发思考</p><p class="ql-block">沈阳市和平区126中学团队、抚顺市顺城区新华一校,分别进行了基于初中数学和小学科学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的观摩及解析。执教课例的赵婷婷和赫贺老师以及校内及专家团队又作了精彩点评。</p><p class="ql-block">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节课例,孩子们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经历过程,张扬个性,发展提升。我更真实感受到了在跨学科学习的滋养中,孩子们获得了生命成长的力量。在课堂上,孩子们更自由、更主动、更幸福。学子们的阳光、博学、自信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核心素养何愁发展?我要怎样做,才能创造出这样蓬勃向上的课堂?</p><p class="ql-block">(三)两个交流,坚定方向</p><p class="ql-block">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和锦州市实验学校对跨学科课程教学做了经验交流和分享。两所学校立意高远,基于跨学科的主题化和项目式学习,异彩纷呈。如,开展有意义的学科节实践、传统文化实践、大单元主题实践、创意班级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眼中有光,面带笑颜,让人心生喜爱和无比期待。</p><p class="ql-block">两所学校的跨学科学习有顶层设计,有实施实践,有评价促动,有经验成果,在这样的校园里、课堂中,孩子们是无比健康和幸福的。这也犹如为我今后开展跨学科学习铺就了一条方向鲜明的大路。</p><p class="ql-block">二、我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一)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定义:跨学科实质是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以全面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跨学科学习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2.核心:知识统整、问题解决、价值关切。</p><p class="ql-block">3.特征: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回归我任教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是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的,归属于第三个层面“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p><p class="ql-block">通过研磨专家的讲授,我对于跨学科学习的理解也在渐渐深入,我也从本任务群的目的意义中抽取出“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群下的“跨学科学习”——姓“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每句话都说明不论是阅读、梳理、探究和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属性;第二个关键词“跨界延展”。“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延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视阈;第三个关键词是“有价值”。“跨”的话题由不得“任性”,更不得“无厘头”,而是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也就是对学生成长有意义,对这个时代国家社会有意义,也要源于本地区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而定,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不可简单地为跨学科而跨学科。第四个关键词是“提高能力”。“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跨学科学习的终点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问题意识和真实情境中,学生深度思考,勇于探究,学真正的语文,学有用的语文,学会用语文做事。</p><p class="ql-block">(二)为什么</p><p class="ql-block">《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关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部分的“优化课堂内容结构”,就明确提出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学科的跨界、融合,要始终不脱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初心。我们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让学生能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由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这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p><p class="ql-block">“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即使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能力也不是靠单一学科完成。郭华教授用最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跨学科学习最核心的要义。学生生活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其生活具有完整性、不确定性,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学科知识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要在高仿真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只让学生见到知识的影子,而要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为回应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学习,由于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所以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总之,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必要手段;是形成深层知识理解的必要环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就是跨学科学习要成为教育教学的“必须,必须,必须!”</p><p class="ql-block">1.跨学科学习设计的基本准则</p><p class="ql-block">(1)角色定位,引领主导跨学科学习设计的落脚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落脚点也契合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的“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协调者、参与者、帮助者、指导者和评价者,不包办,不代替学生学习。</p><p class="ql-block">(2)主题确定,真实适切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不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符合探究条件,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从而引发学习真实发生。</p><p class="ql-block">(3)过程实施,能力素养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方法指导——活动实施——解决问题——展示交流——评价反思。</p><p class="ql-block">(4)活动评价,多元多维合理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指向多元目标,过程与结果并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评价工具和方式多样。</p><p class="ql-block">2.如何落实</p><p class="ql-block">(1)落实跨学科学习,教学管理要保障学生从事"跨学科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走向"跨学科教学";教师走向“跨学科教学”的前提是教学的管理与协调。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用统整的观念,站在更高的角度搭建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平台,沟通学科教师并建立联系,更要形成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师生评价。</p><p class="ql-block">(2)落实跨学科学习,教师理解是关键没有理解的实践是片面的和肤浅,如何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跨学科学习实施的策略?教师还要以课程标准为魂,以学生为主,以学科为据,更深入地学习、理解跨学科学习,为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打牢根基。(3)落实跨学科学习,勇于实践是必然“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没有实践的理解和学习就如同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不能落地生根。教师要打破固有的、僵化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更开放的视角、更踏实的步伐,躬身实践,开辟跨学科学习实践的路径。</p><p class="ql-block">3.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跨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p><p class="ql-block">教师基于学科主动跨界,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脱离学科的特性和本质,不偏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跨学科学习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并提出了四点教学提示,“两增强”“一提高”“一依据”,分别从教师如何从意识、引导、拓展、评价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性和目标意识,提高学生交流沟通、团结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评价以活动过程表现及成果为依据。正所谓:“跨界”不离根本,“融合”全面育人。</p><p class="ql-block">(2)跨学科要实现真学活用</p><p class="ql-block">“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跨学科学习这样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学习,仍然要把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作为重要任务。基于学科又突破学科。布置大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动机;设计大情境引发深入学习;激励大自我主动投入探究。以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最终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技能,形成本领。</p><p class="ql-block">畅想明天,我该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这句话让我深受启示,跨学科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去重新认识学科,去重新树立教学观和学习观,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这一开阔的、开放的、真实的、具体的学习体验中,经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成长过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性和特长,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充电,更加充分地认识跨学科学习的必须和重要,探索适合自己、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可能的跨学科学习的前路!</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