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乡之旅我的回乡之旅

西藏老王

<p class="ql-block">题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p><p class="ql-block">——荷尔德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题记:在曾经被遗忘的岁月里,最能打动人心的便是“乡情牵掛”。这种源于故土的血肉亲情,成为对抗生活苦难的唯一方式。且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正如电视剧东北故事《人世间》笃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连接,超赿亲情而令人唏嘘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西藏老王</p> <p class="ql-block">怱觉一日秋凉至,成都接二连三地下起雨来。一时间纠结于归乡的安排。不知怎地,有民间的诗文一首跳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原诗是:"挖山先生/想买一张火车票/去泰山看一眼日出/想买一张汽车票/去八达岭装一回好汉/想买一张飞机票/去苏州撑一把油纸伞/想买一张轮船票/去三亚冲一朵海浪/到最后却买了一张地铁票/去生活里陪一脸苦笑。"</p><p class="ql-block">纠结了几天,回老家去也!</p><p class="ql-block">毕竟是从成都出发,情绪高昂起来。老杜屈居草堂的诗跳出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p> <p class="ql-block">这个夏天,蓉城成都将盆地特有的闷热发挥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在热暑当头的日子里,我们就只能让空调发挥到极致。</p><p class="ql-block">日子,在读书中苦苦地挪移。似乎也该挪挪窝了。</p> <p class="ql-block">时间也就是此时。</p><p class="ql-block">东北的地理概念,自然应该是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展风彩。这季节里那广大无边土地,正孕育着丰收的喜悦。等待游子归乡,恰如其时。</p> <p class="ql-block">于是,心有所动。乘季而起,这季节足以了却一番心愿。我曾经在1975初夏,借休假之余,回到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农安县鲍家人民公社小桥子大队第四小队。(现名称:前岗乡小桥子屯)</p><p class="ql-block">此后,我如一只蛤蟆,伏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历程,窥视故土乡亲的许许多多。这样,四十八年离别,终有痛说离情别意之时。</p><p class="ql-block">关于故乡,有种种的缘故。我们的祖父曾经在动乱之年,由外阜举家迁居东北,建房买地,拓展开垦。祖父那辈兄弟一大家,又分为几股,各自创业。在土地开垦的日子里,创下家族产业。后几经事变,避祸来到这个叫小桥子屯的乡间。而我们的祖上之地是山东,这轨迹很自然地汇入“闯关东”的波澜壮阔。至今,仍有家人居家山东篷莱。入关前,祖父们曾在天津宝坻县的那个有名以农民创作诗词著称的小村庄附近居住。老王家祖谱上写明:顺天府宝坻县。由此,我们亦是天津卫人氏。老王家后人,曾专程前往寻祖。</p><p class="ql-block">总之,曲曲折折,几多坎坷。一时在黄龙府农安县购置房产,买地一百多垧。又因供家中子弟出外求学,不惜舍地卖房。一时又忽遭胡子(土匪)绑票,家道崩溃。最终落脚到小桥子屯,谓之小桥子王家。</p> <p class="ql-block">离开成都时,虽已初秋,且有“秋老虎”惠顾,暑热的余威不减。但这个城市的更加努力地铺展开秋风起,火锅味道顺风飘飘,满是麻辣的浓郁。又值桂花香,迷人的淡雅。罗马广场,锅庄舞动的热烈。</p> <p class="ql-block">久违的长春。</p><p class="ql-block">1975的春天,自成都至北京,换乘159次列车(好像是特快)到达一场雨后的长春。</p><p class="ql-block">这个城市留给我的印象,已经比较模糊了。文革时期,人民广场的革命口号鲜明亮丽。正值春天,北方的春天,万物复苏。尤其是这个城市的高高大大的杨树,招摇片片嫩绿的枝条。清晨,“斯大林大街”(已经改称“人民大街”)有一种静寂,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懂我们为什么留恋一些旧时光。大街上,车少,人不拥挤。自行车很是神气,一定留下清脆的铃声。长春是有名的花园城市,逛公园是很幸福的事。而很多的恋爱,就是在那柳绿花红掩映下的某一长椅上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长春变化挺大,令我十分惊讶。这是一座有着许多值得倾诉的老城。我们的父亲曾经在长春就读“国民高等学校”,寓居在一家日本老太太家里。当他们爬上土房的屋顶,远望城外炮火掀起的烟尘。清晰地感到炮声的震动,长春久困而解。人民解放军进城,长春和平解放。不久,父亲走进解放军佳木斯汽车学校。随后,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 在街头所见铁西铁北的标识牌,就能联想到这里曾经的工业化繁荣。在东北的许多城市,都常见铁西铁北这样的称呼。北方大地的铁路,曾经为共和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兴安岭的木材、鞍钢的钢铁、黑土地的粮食、大庆的石油。共和国娇子长春一汽,那般精彩纷呈,那般令人神往,一个汽车城有过多少傲娇呀!长春人讲,“解放牌”正是长春的名片。</p><p class="ql-block">早间5点,在街头闲走,那些空置的高楼,以及老一汽留下的家属区。能窥视到改革开放后东北。所经历的万千曲折。长春,一个老工业城市,经历了改制、下岗、万民经商的一系列苦辣酸甜。</p><p class="ql-block">从机场到市里,出租司机尤其热情健谈。主动谈及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介绍拍摄地多为长春,颇有些傲娇。那剧中的破旧砖砌但人情味太浓的小土房,至今保持,且成为游长春之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小桥子屯到了,我们老王家堂兄弟的苞米地,历经播种之辛劳、大田的水肥伺候。一个炎炎夏日磨励,折入秋的沧桑,一派残景。关于丰收和秋天的辉煌,苞米是平常之物,在北方,那是一番铺张豪华的大手笔耕种。丰收会带来欢欣喜悦。这一年来,总是有些收获到家。至少,那是大地的慰藉。眼下,侍弄苞米地的都是留守的老年人。我打听,怎不见了我记忆中,那红红如火的红高粱?这几年,高粱不值钱,高梁米也吃得少了。年轻的小桥子一代,乘改革风潮,顺应北鸟南飞的大潮,纷纷展翅外乡。</p><p class="ql-block">村道上有几位村民指指点点,竟呼唤我的大名。这故乡浓郁的乡音,令我一时仓促不安。因为我全然不知他们姓谁名谁?打1975年算起,我们大概是在48年前见过。而乡亲们甚至还记得我1968年归乡,参加村里宣传队,高唱语录歌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长年累月,固守在乡村的人。最能记住那些背井离乡,远走外省的乡邻。</p><p class="ql-block"> 四十八年离别,乍一看,乡村真的变了。好些人家都是老年人居住,庭院有些荒芜了。早晨,有流动的小货车到村里。可以买到猪肉、鱼类和各色便利食品,油盐酱醋一应俱全。乡村有了种种变化,还有勤劳的人不紧不慢地劳作。创造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向往和憧憬未来。</p><p class="ql-block"> 或许,因为情感所困,故土难舍难离。在外地孩子,不止一次地请老人走出小桥子屯,告别鲍家,告别这一望无际的苞米地。老人们以各种理由,谢绝这本是享清福的邀请。小村里不如从前那么热闹,留下些宁静、平和之安逸。</p><p class="ql-block"> 一大清早,老伙计、老哥俩们,就在村头老树下唠嗑了。重复了千百遍的老故事,拾起来,就还是活生生的。毕竟,媒体介入,无孔不入。村头的聚会,也谈促消费、乡村建设、村“两委”忙着开会、俄乌要打多久,咱国家也会帮点忙吧?老一辈人不大会给生活“美颜”,一代人的曲折疲惫,跌跌撞撞,看到世态炎凉的深处,不嗔、不怪、不喷、也不怨,人生自有丰厚。嗑唠到浓密处,笑声虽苍老却朗朗回响。</p><p class="ql-block"> 一阵风起,待收割的苞米地沙沙作响。小桥子屯的乡民的情感、身份、思想种种和这苞米地,这漫漫土地无不密切相连。。对于我们来说,故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固守乡村的小桥子人,双脚踩着这土地,才是真真切切的故土之恋。只有这样,直面千般变化,就能坦然自若。世事无常,决不躲避。</p> <p class="ql-block">秋日里的自留地里,一只色彩鲜艳的老窝瓜,让我们好一个惊喜。自留地,这也是早年的称谓了。老窝瓜,也是东北那疙瘩的叫法。在川国呆久了,一概叫南瓜、老南瓜、面南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村道旁,一簇美人樵盛开,迎接秋风,一些叶片残了。那红色依旧艳丽,足够聊以自慰。</span></p><p class="ql-block">离别故土,真的有十万八千般的缘故,说也说不清楚。这几十年漂泊,已经成了“无根之人”。老家呢?很是陌生了。回乡之旅,初来乍到,所见所闻,猛然升成几多乡情。乡心一时茫然,无从寄托。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客居他乡几十年的处境,也多了一些重新认识和感受。毕竟,几十年后,我们回来了。虽然短暂,能化解些乡愁。在城里和故土之间,寻找内心的依傍。我们已经无法适应土柴火灶、旱厕、土炕,取井水而饮用,但这不会割舍我们乡土的热情。我的五弟出生于此,未满三个月就离乡远走,一走就走了五十余年。以至于他的归来,亲戚们多了好多这小子是被抱着走天涯的话题。我的三弟,三年大疫前回来过,带着再次归来的喜悦,在苞米地和菜园子里忙着自拍,试图把自已镶嵌到故乡之景了。我的妹夫,初次来到我们老王家的故土之地。大伙的掛记都落在我妹妹身上,对她因带孙子而不能归乡深表遗憾。妹夫并无陌生感,适应北方人的习俗。很快,就以举盏喝一杯的豪爽,感染乡亲各位。我的老伴,亦是第一次探望我这恋恋不舍的故乡。一定是因为母亲特有慈爱,或者是与生俱来的亲缘左右,堂弟老四家的小孙女,一反见生人就哭的常态,依偎到远道而来奶奶怀中。这一小小老少亲情,让大伙啧啧称赞。我三弟媳妇,四川雅安雨城人,几年前随夫回来过老家小住。熟人熟事,兴奋地忙于采摘海棠果、大白桃,并要求煮玉米、洋芋,好吃的很。当地,就是讲烀苞米土豆子。我的五弟,在踏上了他的出生地时,在找到了他发出第一声啼哭地方时。似乎有些不知所以,东瞧瞧,西瞅瞅。他大概是给他媳妇打过电话,告知这一重大消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若干年前,跟随父母的行旅,告别故乡,落脚青海格尔木的“⛺️帐篷城”,又辗转甘肃敦煌,又迁至四川天全。随着年龄增长,又各自东西。曾经的遗憾变成了人生的常态。尤其是当我们也开始有了儿孙长大,当他们打问故乡何处?这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重新审视自己老家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狭窄的老屋里举杯欢聚,那著名的老酒“德惠小烧”,入口有些辣而清冽。或许,这疙瘩的酒,一定就带有大平原、大山大岭、大寒刺骨的冲劲。我们咽下的这口酒,乡情乡愁,苦而微甜。</p> <p class="ql-block">柴灶🔥火燃烧着亲情热烈。</p><p class="ql-block">堂弟老四媳妇朴素,且是灶台的一把好手,在我们到达之前,她早早开始忙碌着午间的团圆饭。我进灶房一看,好一番忙碌的景象。禁不住灶火味的诱惑,帮着切了脆绿香气十足的大辣椒。</p><p class="ql-block">坐定桌旁,尽力地思索故乡曾经的味道,回味铁锅炖土豆豆角,贴大饼子,小米粥,大馇子粥,二米饭,那些足以能够浸入骨子里、我终生难以忘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豆角老窝瓜,典型的东北菜。</p> <p class="ql-block">这是沾酱的大白菜、臭菜、大葱、香菜诸多生食。按照东北人的说法,万物皆可沾酱,无酱不成席。</p> <p class="ql-block">炸小鱼、酱肝,小菜们上桌,预示着可以喝小酒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故土难离,终于归来。这一场拖曳着长长思念的小桥子屯王家家宴,在几十年后的一个仍然有些炎热的秋天的午间时分举杯。那朴实的二大爷家(我的二大伯)家的老四媳妇,忙早忙晚,努力操持。女人心细,晓得我们对故乡味道的怀念。这二天,她准备了乡间豪猛的红烧肉。有从地里拾掇回来的土豆子,大豆角,大红甜糯窝瓜,猪肉酸菜炖粉条子,又特意准备了烀苞米土豆子。在满满当当的餐桌上,有沾酱的大葱、黄瓜、臭菜、辣椒和用来包饭包的大片绿茵茵的白菜叶子。特意侍弄了鸡蛋酱,辣椒酱,更少不了来自庄稼院大酱缸的大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在地里摘了鲜红透亮的灯笼红辣椒,咬一口,咔嚓冒水,生脆鲜辣。这一口,已经捱过来四十八年。人这一生,有几个四十八年。这一口,几多的苦辣酸甜。我暗自劝我自己,可劲造(使劲吃),可解乡愁。</span></p> <p class="ql-block">久违了一望无际的苞米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我纠结不清的故乡情绪。这里曾经留下过我三岁离开故乡的浮想联翩,也有我少年短暂归乡的嬉戏玩耍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我就是怀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我真的不清楚如何表达这种酸楚。在我的恍惚中,四十八年后相逢的兄弟们,热情地招呼午餐,带来了烀苞米土豆子大豆角浓郁的味道。一时间,有落泪的苍桑心恸。这一滴泪,深藏在人生的隐秘处,呯然涌出,浑身颤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来了!我、三弟、五弟,鲍家小桥子屯老王家漂泊在外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村头那棵老树下,我们和堂兄大哥重逢了。这相见,为时已经很晚了。自我最后那一次1975年春天回乡,一个雨意濛濛,万物生长日子,那告别曾是青春相伴之别。此时,秋残了,老树开始落叶,我们在古稀之年相见。又面临一场新的告别,活活将人生拖至黄昏。</p> <p class="ql-block">1975年,我在故乡的假期就要结束。要从长春乘159次特快,驰过平原,翻过秦岭大山,回到四川。再行318川藏国道,回到西藏。此一程,千山万水。将告别小桥子屯村西头姥爷、老舅、老舅母和那温情的土坯草房。将告别村西已经绿意茂盛的柳树林子,告别东头祖屋二大爷(二叔)、二娘(二婶)、堂哥、堂妹、堂弟众人。也告别这些天每日取水浇地的老井,告别那几只已经熟悉了的长颈大白鹅。告别知青点的哥姐们,于连升、吉秀英(朝族、村里广播站的播音,村民称“吉大喇叭”)还有妩媚动人的小宋妮子。</p><p class="ql-block">一大早,飘起了小雨,在院里和二大爷扯了一会“马经”。二叔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村里的饲养员。十里八村养🐴马的行家,倍受乡邻赞誉。当年,我父亲他们兄弟五人,在我的祖父安排下,四兄弟离乡,到长春市念书,捱到长春解放。后又解放军、志愿军、教书任教,都是一番大前程。走的最远的是老三,我的志愿军父亲。昆仑山上行车,西藏第一代建设者。小桥子王家,当然也要留下守根之人,这便是二大爷二叔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那个春天,行前,早饭丰盛。有稀的小米粥,有干的二米饭,贴饼子。有我钟意的野菜、小葱、波菜沾大酱。二大爷少语寡言,那天我们却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他讲到,我父亲他们哥几个在长春念书。他定期赶上🐴马车去送粮食蔬菜,进了长春城。哥几个借个黄昏,也城里溜达溜达。见了穿和服的日本娘们,少不了背后指指点点。他说,你爸,老三他们,上那学,也不比干庄稼活松快(轻松)。你爸那人,少言语,好学习。那年从朝鲜战场回来,娶了老董家大闰女。</p><p class="ql-block"> 炕上坐定,二大爷力劝我“可劲造”(多吃些)。他说,今要走远道,吃饱了有劲。好像我是他饲养的马,赶远道,多加料。</p><p class="ql-block"> 堂兄送我,我们踩着泥泞,在柳技绿叶轻拂下,赶到鲍家人民公社。鞋上沾了厚厚的泥,就从路旁取了苞米杆,劈开两辦,刮掉鞋上的泥。那时鲍家小镇,就一条小街。两边有些小商铺。但市井景象可亲,供销商贸小且齐全。小镇车站、邮电所、粮管所等邻街而设。为了街道排水,两边挖了排水沟,雨天湿滑,不小心,也会哧溜到沟里。</p><p class="ql-block"> 我俩在一家小饭铺,要了一盘花生米、一盘大拉皮。记得还要了一盘什么菜?主食是烙饼?挺香,有点粘牙。我们到客车站上车,路上有个小书店。进去瞅瞅,有一套马恩选集,硬封面两选本,3.6元。我买了。</p><p class="ql-block"> 客车上人不多,捎的东西多,塞的满满当当。汗味十足,车箱里都是泥。大哥在车外挥手,说些什么?听不清,老客车,发动机声震四方。</p><p class="ql-block"> 泥泞的乡道,车走的歪歪扭扭。我走了,这一走,四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p><p class="ql-block">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p><p class="ql-block">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p><p class="ql-block">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乡访旧,思想着少时的同伴。专程去拜访,见到了周家的老疙瘩。老疙瘩,就是周家最小的儿子。一九六八年我们从四川为避武斗返乡,那时周老疙瘩家,距我姥爷家不远,一时间,少年厮混。冬夏秋冬,四季做伴。雪地里干杖(打雪杖)、岗子地(坡地)挖野菜、池塘里戏水、林地里拢柴禾(秋后,防风林带飘落下枝枝桠桠和厚的落叶,扰回家中,烧炕取暖)。在这些乡间的农事相伴中,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儿时的伴,本家姓,是本村大姓老王家小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我和村里的几个十来岁的半大小子(记得我们都是1954年前后生人,而此时是1968年初春时分)应该是有了些小爷们的那种冲动。我们很是浪漫地坐在春天的柳树下草滩上,尽力地远望天边。我们确信,那远处便是苏联,这个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于东北人来说,更有许多纠结不清。农安县城里,也来过“老毛子”(对苏联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我们约定,大家都要坦白一下心里的秘密。所谓的秘密就是你喜欢哪一个女孩?为了保持对伙伴的忠诚,不许瞎编。也不许说假话,从岁数大的开始坦白。正是文革时期,坦白交待这个词,用到此正好。大伙都费尽心机地尽可能选择自认为漂亮的女孩,大胆地宣示一番。其实,我只是临时就读小桥完小。而且村小学也处在动不动就停课闹革命的状态,我们那个班上,女孩有限。这似乎并不能阻挡我们春心荡漾,暗自挑选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布拉吉”,迎着春日温暖的太阳,正朝我们款款而来。</p><p class="ql-block">关于漂亮女人,我们竭尽搜索。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冬妮亚、《青春之歌》里林道静、《野火春风斗古城》里金环、银环。甚至连周老疙瘩家二嫂,也在我们的“美人谱”里。周家二嫂那里,藏有文革前的《电影画报》,让我们偷偷地翻阅,挑拨了半大小子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打着挖野菜的旗号,偷偷聚集在大田一望天边的隐蔽处。那野菜,春天发生。都叫做“启门菜”(也就是“曲麻菜”了)摘取嫩枝,洗净后沾酱,清冽可口。这也是春天到来时,土地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很庄重地、认真地选择了属于个自的漂亮女孩。午间的太阳暖洋洋,午饭总是要个回个家。于是,拖着长长的美丽幻想,回家喝个自的苞米碴子小米粥。</p><p class="ql-block"> 又逢学校停课,重聚野草滩上。大地的春色愈浓,海棠花都开的繁华了。地上落英缤纷,令人神往。只是我们的少年荒芜,并没有走进一场在野地张扬,却不见真章的爱情。我做为一个乡情的离异者,比这些朴素无华的村伴更加颠沛一些。捱到1975年,我再归乡。村里的“知青点”,成了我晚饭后的最佳去处。二十多岁的我,有了足够的青春和力量。那知青点里,真有长春城里来的美人。在这些城里来的充满朝气和激进思想的年青人中,我第一次听闻忧国忧民的伤感,以及对时事的愤懑不平。从那时起,心有悸动。思想变得复杂些,一些家国情怀,大概如此吧?走了很远的路,足以能够在他人的苦难中看到凄凉美丽。在远行的路上,更识得些令人感动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桥子知青点有于连升大哥,(他是一汽厂的子弟)声音颇有磁性。而那漂亮的的女子,后来听说就是长影厂子女,她比她姐姐电影名星宋晓英更漂亮。(这次归乡,我的堂兄,小桥我们王家第一大小子金声子就这样讲的)</p><p class="ql-block"> 1968年归乡,我还参加了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附近各村各屯大力宣讲演出,凭借在外乡天然成就的普通话,开口朗颂,全场鼓掌。而我们排演的舞台剧《血泪仇》又叫《一个杠头的故事》,最受欢迎,场场观者爆满。</p><p class="ql-block"> 那时,村里的流行歌曲,“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苦思甜的舞台剧的尾声里,男女声合唱“北风哧溜溜地吹,来了个变工队。谷子糜子堆满仓,家家户户喜洋洋”。</p> <p class="ql-block">因为季节的缘故,这次归乡,少了春天里的“启门菜(曲麻菜)”“小根蒜”。这两种春来才发生的野菜,是我故乡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曲麻菜,我们那疙瘩人发音“启门菜”,一种野生微苦的苦菜,遍野生长。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乃至西藏高原,都有各种各样的带着苦味、带着春天气息的野菜。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春天在山间、田野挖野菜,这已经是具有浓郁乡情乡愁的一部分。所谓"黍离之悲",味之苦,味之甜。乡野之生长,连接了忧国、思家。离别故乡最苍凉的感受,就是丢失了故土里生长出的应季的苦辣酸甜。</p> <p class="ql-block">1968的春天,我们迎着大东北的季节之风,迎风成长。半大小子们,带着一只小筐,一只小铁铲。唱着那个时代歌,在大田里,在水渠旁,在机耕道旁野地里,把地里的曲麻菜、小根蒜请到筐里。这是春天青黄不接时分,最好的沾酱菜。那些日子过的困苦的人家,挖了野菜,沾点盐水,也是度日之举。</p><p class="ql-block">喜看稻菽千层浪,</p><p class="ql-block">遍地英雄下夕烟。</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总是有故乡那缭绕的生气,那野菜芬芳,那小米粥撩人的甜蜜,那高粱米、苞米喳子浓郁的饭香,始终伴随着这一生走遍西藏高原,行至天南地北,直至晚年客居成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吾家老五,五弟。出生于此,呱呱坠地,土炕炕席味。三个月大,在父母的怀里告别了故乡。自此,行旅之远,未曾归来。你喝的第一口水,故乡老井。你吃的第一口饭,故乡的小米粥。如今归来,心境如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头那棵老树,兀自生长了几十年。海棠花只在春天那几天绽放,花花草草一季轮回。每个生命固有偶然,在大千世界里微不足道。却都有各自的清晰的位置,正是有了一种不可割舍的依傍,你的世界完整而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堂兄、我、吾之老伴、来自西北的吾之妺夫、来自陕西的吾之三弟、三弟媳妇、来自西藏林芝的吾之五弟。</p> <p class="ql-block">二大爷(二大爷,乡间的称呼。即我们的二伯父,亦可称二叔)家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白鹅啾啾,想起村西头的池塘。柳树环绕,鸭鹅戏水。村里人把这一池水叫做“大坑”。(大水坑。此行回乡,原来的大坑,仅存小小水洼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回到成都后,土生土长的堂弟写了“乡村诗”一首,《仲秋吟怀》</p><p class="ql-block">飒爽西风过院庭,</p><p class="ql-block">秋声秋韵静心听。</p><p class="ql-block">​两山稻谷黄兼绿,</p><p class="ql-block">一水萍塘赫夹青。</p><p class="ql-block">​城市喧嚣多杂吵,</p><p class="ql-block">村乡寂寞太安宁。</p><p class="ql-block">​田园守望清修客,</p><p class="ql-block">默念晨昏不老经。</p><p class="ql-block">读罢,愈发引起对1968年村西头池塘的回往。乡村有了很多变化,乡情乡愁无处安放,就兀自深藏在隐秘处了。</p> <p class="ql-block">小桥子王家老宅的宅基地。</p><p class="ql-block">早先掛在老宅的一幅对子和收藏的族谱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妹夫、堂妹夫及王家兄弟</p> <p class="ql-block">王家兄弟</p> <p class="ql-block">夏叶渐疏,秋叶易碎,</p><p class="ql-block">十里荷光,欲沾天上泪。</p><p class="ql-block">鸿雁暂驻,玄鸟北归,</p><p class="ql-block">万里游子,稻谷柳般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月将出,白露入被,</p><p class="ql-block">梦起惊觉,梦里佳人醉。</p><p class="ql-block">金商酒苦,瘦马无寐,</p><p class="ql-block">土湿气寒,清月盼晓辉。</p> <p class="ql-block">东北大白菜</p> <p class="ql-block">秋茄子</p> <p class="ql-block">干豆腐皮沾酱菜</p> <p class="ql-block">萝卜</p> <p class="ql-block">海棠果</p> <p class="ql-block">紫皮豆角</p> <p class="ql-block">辣椒</p> <p class="ql-block">樱桃小萝卜</p> <p class="ql-block">小磨苞米桨饼</p> <p class="ql-block">小香瓜</p> <p class="ql-block">姑姑娘</p> <p class="ql-block">韭菜花</p> <p class="ql-block">烀苞米</p> <p class="ql-block">  农安县城,我们一行“回乡小分队”“还乡团”,和老姨家的两孩子相聚。</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姥爷(外祖父)家,在小桥子屯西头。居住在偏僻的村西头的老董家,相比村里王家、阚家,就是势单力薄了。姥爷颇具乡村智慧,村里人都说姥爷“可真能捣鼓”。在我1968年代的印象中,每逢市集,姥爷就背上他那褡裢。黑色,粗布,也有些份量。他那么朝后一撇,恰好褡裢上肩。出了院门,折入一条通往鲍家的小路,身影渐远。我也没弄明白,姥爷是生意人?生意人就是这扮相,一幅褡裢,低头走路。姥爷的大闺女,就是我们的母亲,不止一次地告知我们,村西头老董家,三代贫农。事关三代贫农,母亲自然十二分强调。私下里,她说姥爷只是捣腾点小卖买。我记得,有一次到了掌灯时,姥爷从鲍家回来。那黑布褡裢鼓鼓当当,姥爷神神秘秘地取了几只挺大的瓷碗。有一只大概是铜制的小茶壶,亮晶晶,漂亮,招人喜欢。老舅看上了,打算留下。姥爷不干,忙把壶装起来。他说,这壶老值钱了。</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回乡,住在村东这边二大爷家。出了门,走几步,就是村小队部,也就是知青点,我的“打卡地”。天擦黑时分,姥爷忽然来到知青点。我正在那里“忧国忧民”,只得随姥爷回村西头。炕桌上摆了一个盆,炖的小鸡,满屋肉香。老舅说,俩小鸡不知怎地,钻了炕洞,让烟火熏死了。姥爷发现了,就给你炖上了。</p><p class="ql-block"> 小鸡是不是自己钻了炕洞?老舅和舅母整天在大田干活,不知情呀。这一出炖小鸡,只有姥爷知晓实情。后来,我母亲讲,姥爷心疼你千里远地回了乡,想让你吃点好的。偷偷摸摸杀了两只正要下蛋的小鸡,编个炕洞的故事。你吃了小鸡,你舅母不知怎么心疼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舅。高个、帅气,脸上总是带着充满男人魅力的微笑。他自然就是这个村西头老董家的全劳力,干活实成,不惜力。1962年,我们归乡小住。他带我到邻村看电影,散场了。背着我,乡野村道,小几里路。夜半归家,他两只脚都磨出了血泡。我母亲在灯下给他用针挑破,说疼坏了吧?老舅说,不咋地。这件事,母亲常念叨,直到她老人家的晚年。无论是我休假探望,还是过年回家团圆,她也总是一遍又一遍,说起看电影的那晚上。</p><p class="ql-block"> 我记那晚上的事,路上歇脚时。我们还在人家苞米地撒尿。口渴了,折取地里的苞米杆,啃一口,吸吮甜甜的汁水。几十年光景,我记得老舅对我们的亲情真意的呵护。只是没有机会回报,愧疚之极。老舅后来讲,大海这小子不讲亲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有俩个妹妹,我们自然叫姨。二姨远嫁山里人家,我记得见过面,有过模糊的印象,二姨回到小桥子探亲。利落干净,穿戴整齐,她带回一篮子、估摸有上百个鸡蛋。在62年时候,真是金贵的很。也因为那时要打击投机倒把,她有些神神秘秘。母亲的小妹,就嫁到了农安县城。姨夫也姓王,在县粮食局上班。堂兄金声子讲,人家是上班的人,到村子找对象,就选漂亮女子。村西头老董头家,姑娘个顶个,都是美人。</p><p class="ql-block"> 我1975年归乡,从长春先到农安。到了老姨家,她就泪水不断。不停地念叼我小时候的种种,不停地张罗给我整酸菜猪肉炖粉条子,买农安城有名的烧鸡。不停地指挥姨夫买这买那,买了烧鸡,买了油饼,买了油条,甚至买了瓜子、花生。她忽地又想起了什么,她要给我炒鸡蛋吃。一边絮叼,一边往盆里打鸡蛋。盆里有了七八个鸡蛋了,我就劝说够了。她说,那哪够呀?你在西藏那地界上,能吃上鸡蛋嘛?(她还小声问我,西藏还打仗呢?我说,早就不打了。)这功夫,盆里足有二十来个鸡蛋。姨夫忙不迭地炒了,足足一大盘子。</p><p class="ql-block"> 忙了一大桌子吃食,我和姨夫举杯小酌。那时我才学着喝酒,不胜酒力。老姨就坐我旁边,不停地劝我吃这吃那。她又忽地想起什么,说要给我熬上小米粥。</p><p class="ql-block">我和姨夫的相见,颇似电影场景。我打听了一溜,知道了粮食局宿舍。有几排平房,都带小院子。我从这边房头,挨间寻问。对面来了一人,推着加重自行车。问我,你找谁呀?我瞅瞅,我就找你呗!老姨夫忙唤我的名字,我们便一同进院。</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姨夫抽烟闲聊,他似乎不抽烟。我力劝抽一支,烟是我在北京换车时买的。“礼花牌”,那时,就是好烟了。姨夫小声说,你姨自打患了“臆症病”。时好时坏,记不住事,记不住人。这二天就有些迷糊,你一来,猛地就惊醒了。你小时候的事,你母亲、她大姐二姐还有你老舅的事,一五一十都能掰扯到眼目前。</p><p class="ql-block"> 姨夫穿着一身粮食局的蓝布工装,还系一条挺宽大的蓝色围腰。他捻灭了烟,呷一小口酒,擦了擦不知何时落下的泪。</p><p class="ql-block"> 我也不知道怎么劝他,偷偷窥看老姨。这小桥子公认的老董家漂亮闺女,正是美人娇好之年,已白发斑驳,几多苍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安千年古辽塔。黄龙府的标志性建筑。吉林古谚云:先有农安城,后有长春府。</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挽刘道一》诗曰:</p><p class="ql-block">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p><p class="ql-block">李大钊《口占一绝》诗曰:</p><p class="ql-block">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赴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p> <p class="ql-block">  农安城,古塔下。这俩女子,一个是大力(老姨的大儿子)媳妇,县里教书的齐老师。一位是大力的妹妹,叫鹃子。俩孩子早早就在餐馆订下位置,张罗请我们这“探亲小分队”吃饭。那小包间墙上写着,改变地是岁月,不变地是家常。正应了我们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俩朴素的女子,专挑了家县城上座率排前的餐馆。并点了有东北特色的菜肴,小鸡炖蘑菇、锅包肉、麻酱大拉皮。怕我们买单,早早就给服务台打招呼,不允他人买单。</p><p class="ql-block"> 席间,小齐给在南方打工的大力拨通视频电话。大力那头才下班,光个膀子,忙不迭,递过来远方的问候。大力那形象,活脱老姨夫那般高挑个、帅气十足。</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一行去瞧瞧农安塔。我落后了几步,鹃子表妹就挽住我胳膊,走在夜幕下的古城。听着美丽灵气的鹃子说家事,想起姥爷、老姨、姨夫、老舅、舅妈人等,我心里塞满了许多感动,也泛出苦苦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长春街头</p> <p class="ql-block">长春一汽</p> <p class="ql-block">长春有轨电车</p> <p class="ql-block">长春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长春仁凤阁</p> <p class="ql-block">长春街景</p> <p class="ql-block">长春一汽住宅区遗留的老职工住宅</p> <p class="ql-block">探亲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反到不知说些什么?</p><p class="ql-block">在长春,匆匆忙忙地去见了六弟的丫头。这丫头考上了东北师大,恰好就开学了。</p><p class="ql-block">这孩子,打小就是个“学霸”,倔犟好学,去年高考,分数上线。她嫌学校“低”了些。今年奋发,如愿东北师大。细想想,这也是我们这漂泊于故乡外的家中,第一个回到故乡求学的老王家后一代人。</p><p class="ql-block">时值白露,这孩子写词一首。记得些句子:</p><p class="ql-block">金商酒苦,瘦马无寐。</p><p class="ql-block">鸿雁暂驻,玄鸟北归。</p><p class="ql-block">十里荷花,欲沾天上泪。</p><p class="ql-block">万里游子,清月待晓辉。</p><p class="ql-block">初学的笔法,稚嫩。却能把我们探亲小分队几许乡愁揭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乘飞机返回川国成都,三个多小时。这飞行的距离,这有些漫长的飞过大山大河的时空感,颇有些倦怠。一时,遇上气流,飞机竟有些摇摇晃晃。眼前,小桥子屯那一簇美人樵。秋日的季节里,绽放最后的美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