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9.16是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八十二周年校庆。</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F转来校方电子邀请函,并相约如期去学校见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同学每年聚会一次,是很多年来的一个习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个习惯。校庆给我们提供了三年后再度聚首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根据校方要求,参加校庆活动,先要在网上办理电子版“校友卡”。</p><p class="ql-block"> 对于像我这样八十多岁的老者来说,在手机上去申办这张“校友卡”,确非易事,老眼昏花,五指不灵。所幸鼓捣一番之后,终于通过了。</p> <p class="ql-block"> 9.16我先后待过的俄语系1960级二班和三班的九位同学(外加一位同学的夫人)几年后久别重逢,相聚在这块大大的展板下。</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我在这两个班学习时,总共有近三十名同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种种变化,今次能再聚首的,只是总数中的零头。</p><p class="ql-block"> 其他人要么是因家事缠身,或身体有恙,或身在帝都之外,不能前来聚会。也有一些同学不幸地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拍照留影后,老同学们就坐在这间亭子里,叙旧谊,聊家常,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近十年来,在我们的班长Y的热心张罗和操持下,我们这帮老同学基本年年都要聚一聚,大家在一起聊一聊,交流一下,重温同窗之谊。</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兴之所至,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请善歌的D同学夫妇引吭高歌,我们大家随声哼哼。聚会就更加有生气,更加欢乐。几首曲子唱下来,人人神清气爽,十分开心。</p> <p class="ql-block"> D同学浑厚圆润的嗓音,专业水准的演唱,吸引了不少参加校庆活动的同学,他(她)们纷纷驻足倾听,拍照录像。</p><p class="ql-block"> 一位手持专业录像机的人(估计是校刊记者),路过我们所在的亭子时,还专门停下来,把D同学演唱场景录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低我们几级的俄语系女校友,自告奋勇地与D同学合唱俄罗斯名曲。</p> <p class="ql-block"> 母校为迎接众多参加校庆活动的老校友,安排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图片展览,有文艺演出,有足球比赛……等等。还在两个大餐厅准备了多种多样、可口美味的饭食,供老校友任意挑选。</p><p class="ql-block"> 坐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我忍不住回想起当年当学生时在食堂吃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生食堂仅有一层,而且比较昏暗,一张张长条桌摆放其间,根本没有可坐的凳子,学生就餐只能站着吃。</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入学有一段时间,因适逢“困难时期”,常常吃不饱,老是觉得肚子里空空的。那年头吃饭凭定量,男生定量倒是不少,开始是每月三十六斤,后来减到三十斤。但架不住油水太少,而且对来自南方的我来说,窝窝头、馒头是那么地难以下咽,卡在喉咙里就是下不去,痛苦得很。</p><p class="ql-block"> 没有油水,单凭粮食是填不饱肚皮。每每刚从食堂吃完饭出来,走到食堂外的操场上,就觉得还要再回去吃点东西。这样一来,每到月底,手上的饭票就所剩无几,只能买一个馒头,切成好几片,放在宿舍暖气片上烤干,分几次慢慢用。</p> <p class="ql-block"> 在“改开”这一历史性进程中,我们的母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所教授的外国语言,从我们入学时的十多种,猛增到101种;从单一的外语教学体系,发展到52个本科专业,42个外国语文学专业,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学位授予权的全国一流外语类院校。此外,学校的硬件也有了今非昔比的长足改观,新的教学楼、科研楼等拔地而起,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我还真切地记得,我们入学后,老院长张锡俦革命前辈有一次在作报告时曾说过,未来的外国语学院所教授的语言要达到二、三十种。 </p><p class="ql-block"> 我想老院长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吧!</p> <p class="ql-block"> “改开”年代落成的北外图书馆建筑风格挺别致,塔型外墙上刻有多种文字的“图书馆”字样。内部的軟硬件看上去也相当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比起六十年代我们就读时的图书馆,真滴是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 北外的“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 “学生创业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 在北外校园里,新旧楼并立,新老建筑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六十三年前我们住过的学生宿舍(如图,四号楼),上课的主楼,依然耸立在原地。只不过树木更粗壮,更高大,绿荫更浓;原来楼群间的水泥小道,变成了用青石板铺就的弯弯曲曲的甬道。</p><p class="ql-block"> 漫步其间,既能找回昔日的影子,又能欣喜地拥抱崭新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真好!</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是连接东西校区的地下通道。</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地下通道两侧墙面绘上了世界各地著名都市的图片,真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装饰定会让过往的路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北外西校区的“外研楼”里有一间咖啡厅“Lukin coffee",大小适当,环境优雅、舒适宁静,很适合朋友们叙谈休闲。</p> <p class="ql-block"> 参加八十周年校庆活动,收获之一是邂逅一些年轻的学友。他(她)们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不由得让我的思绪回到半个多世纪之前。</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像这些年轻的莘莘学子一样,从祖国东南西北汇聚到北外。</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我们,不也是一样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吗?!</p><p class="ql-block"> 一晃,六十又三年就这么过去了。真滴是:年华似水,岁月如梭啊!</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两位意大利语专业的同学。我们相互用意大利语打了招呼,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在校园里,我看到有学生踩着滑板,飞驰在楼群之间。那朝气蓬勃的身影,真让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走在北外校园里的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批1960年入学的北外学生,在校园里度过了整整五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在这1825个日日夜夜里,校园里处处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的身影,我们的足迹,我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课,踊跃发言;在图书馆里和大教室埋头自习到很晚;我们在操场上飞奔跳跃,在劳动锻炼时流下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 在阔别母校多年之后,同学们又相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昔日同窗之情,对母校和各位老师的感恩、思念之情,是岁月磨损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在毕业三十年之际,我和部分同学在北外校园里聚会。F同学为此写下两首小诗:</p><p class="ql-block"> 《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 五年同窗聚,</p><p class="ql-block"> 分手各东西。</p><p class="ql-block"> 卅载重相挥,</p><p class="ql-block"> 白发古园情。</p><p class="ql-block"> 《如梦令 怀旧》</p><p class="ql-block"> 常忆校院日暮,</p><p class="ql-block"> 花前树下漫步。</p><p class="ql-block"> 风雨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学业几人成就?</p><p class="ql-block"> 怀旧,怀旧,</p><p class="ql-block"> 青春怎能长驻!</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部分同学与我们年级的辅导员朱唯珍老师(图中前排左起第三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自已刚刚大学毕业,就服从组织分配,失去了上高级翻译班的机会,到我们俄语系1960级来当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她整整陪伴我们五个年头。她陪我们去安家庄上山挖坑,陪我们在“四清”这样的社会教育中,见世面,经风雨。就是在这次“四清”中,她骑自行车来回巡查时,差点被卡车撞到。惊慌之中,从自行车上摔下来,被自行车的车把触压胸腔軟组织,疼痛约三年之久。幸遇一位老中医,服用他研制的内伤丸才治愈。这件事我也是刚刚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尽管离开北外已半个多世纪了,但还总是记住朱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谢谢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外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俄语系1960级部分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六班的同学们尽管离开母校很久,很久,但他(她)们还牵挂着当年的恩师。</p><p class="ql-block"> 在武秋霞老师八十大寿时,她的学生们专门聚集在一起,为老师举办隆重的生日寿宴。</p> <p class="ql-block"> 六十三年后,我与大一教我们班俄语课的程立真老师在校园里重逢,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程老师尽管已是九十有二的高龄长者,但她老人家身体依旧很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真是一位健康达人!</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天走进北外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夏日(记得是8.27),我从南方乘坐火车,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永定门火车站。下车后就与学校接站的人,以及先我抵达的新生,一起乘车开往北外。</p><p class="ql-block"> 车到学校4号宿舍楼,但见一条“来了,就是主人”的红底黄字大横幅,挂在大楼外墙上。我就这样成为“北外人”了。</p><p class="ql-block"> 成为“北外人”之后不久,我们年级一百多名青年男女,就被送到北京郊区一个叫安家庄的小山村,进行锻炼。</p><p class="ql-block"> 劳动,就成了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北外上的第一堂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安家庄劳动锻炼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清晨吃完早饭后,扛起大镐头(有好几斤重),揣上窝窝头,迈开腿,上山去挖一种被称为“鱼鳞坑”的坑,说是以备日后种树之用。</p><p class="ql-block"> 对像我这样,来自南方城市里的同学来说,安家庄这样的荒山野岭,是见所未见的。爬山就不容易。爬了山,还得挥动大镐头刨坑,更是难上加难。好在那时年轻体壮,血气方刚,再苦、再累、再难,也都能挺过来。</p><p class="ql-block"> 晚上收工后,大家还要围坐在打谷场上,开“政治学习会”。夜空上闪耀着星星,潺潺流水的响声,从不远处传来。 </p><p class="ql-block"> 这氛围是不是颇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是从网上荡下来滴,是今日安家庄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我不止一次路过安家庄。每次从车上看到安家庄那郁郁葱葱的山坡,都会不由得发自内心高兴和自豪。我心想,这满山遍野的植被,多多少少都有我和我们年级百多名同窗所流下的汗水,与付出的辛劳。</p> <p class="ql-block"> 劳动,可以说是贯穿我五年大学生涯中不变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我依稀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大兴劳动期间,还发生了🔥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勇敢,忘我地投入救火。有一位Y同学,还因此受了轻伤,受到校有关方面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期间,还参加了挖游泳池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自己挖出来的游泳池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入校后有一年,我们年级组织青年团员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拜先烈,为任弼时敬献了花圈。</p><p class="ql-block"> 任弼时是建国初期五大书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期间,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事件,都会从北外徒步十多公里,去天安门,或集会,或游行。</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我的记忆中,1964年北外全院师生一起去北京郊区搞“四清”。出发当天,学院大操场上停满了大轿车,煞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被安排在北京东郊南磨房公社南磨房大队南磨房小队,主要是“访贫问苦”,撰写家史。记得出发前,校方组织我们学习了有关材料,规定了纪律。给我的印象似乎农村里的干部问题多多,是不能随意和他们接触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老乡家,每天除了走家串户,收集撰写村史、家史所需要的材料外,还要给所住农户清扫院子,去井台挑水,把水缸灌满。</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一户下中农家里。他们对我很好,有时会给我准备手擀面吃。如今想起来,还是香喷喷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北外的管弦乐队在北京大学圈子里,是数得上的。</p><p class="ql-block"> 每到5 .1国际劳动节上午,乐队在颐和园公开演出;10.1晚上则在天安门金水桥正中位置,为广场上狂欢的青年学子做伴奏。</p><p class="ql-block"> 乐队成员身后是迎风飘扬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大旗。他们的演出和伴奏总是受到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D、T同学从颐和园演出归来,脸上写满了“喜悦”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D同学多才多艺,会唱歌,能谱曲,善指挥,摄影更是他的拿手好戏。</p><p class="ql-block"> 在北外学习期间,他担任校管弦乐队的指挥。</p> <p class="ql-block"> 当年外院的体育活动也是各种各样的。图为某一年的全院运动会开幕式,和拔河比赛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北外同学们在做广播体操。</p>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还记得陈毅副总理1962年来北外,给全院师生员工作报告。具体内容由于年代久远,记不太清了。但陈老总在台上的潇洒模样,以及他那浓重的四川口音,还留在我心间。</p><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是在“百度”上下载的。我还在网上搜到陈老总同一时期,在外交学院的讲话。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外语院校的学生们,必须把功夫下在学好外语上,要努力做一名好翻译。</p><p class="ql-block"> 陈老总的讲话精神,在当下依然有其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在北外五年求学之路上,除了紧张的学习、劳动、开会之外,也有游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处都留下过我们的青春足迹,和欢歌笑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北外学习期间,校方要求我们“听说写读译”全面发展。每个班都不大,十多个学生。上口语课时,一个班更是分成两个小班。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五年之中,除了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翻译课外,同学们还会自觉自愿地尽量多接触一些俄罗斯文学。故此,灿若群星的一些俄罗斯文学巨匠的经典著作,就进入我们这帮青年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契可夫、高尔基……等等文学大师的诗歌、短篇和长篇小说,多多少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样的培养和陶冶下,我们年级的同学们毕业后,在外交、社科研究、教育、军事、石化、民航等部门,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道路上,同学们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回首过往,是问心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 参加校庆那天,我特意在这块巨石前驻足,对着“兼容并蓄 博学笃行”这隽秀的八个大字,思索良久。</p><p class="ql-block"> 个人觉得,用这八个字作为北外的校训,十分适宜。</p><p class="ql-block"> 学外语自然要“兼容并蓄”,除了要学好本国语言、文化;同时也要下大力气,掌握所选学的外国的语言、文化,不能局限于“一言堂”。要像112岁辞世的著名学者周有光老先生说的那样,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p><p class="ql-block"> 他说: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打开眼界。今天看中国的任何问题,都要从世界这个大视野的角度出发,……</p><p class="ql-block"> “博学笃行”也包含着所学内容要多样化,不能单打一地只学外语这一门知识。要从语言文字,到所选学的语言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等等等,全面地学,多多益善,并且要把所学到的东西,切实运用到实践之中。</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这个美篇就该结尾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结束这篇啰哩啰嗦的文字呢?我思考再三,有过多种设想,最后还是决定用《友谊天长地久》这首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歌曲,为本“美篇”划上一个句号。</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喜欢《友谊天长地久》这首歌,曲调优美,文采斐然,情深意切,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歌词中写到:昔日的相识怎能忘,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我们为这一切骄傲……,无论历经多少岁月,友谊依旧,我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是啊,同窗五载,我们相遇,相识,共同经历了风雨彩虹的日子。这是上苍赐给我们缘分,能不常相忆?</p><p class="ql-block">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没有两回。我真切地感恩母校,感恩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感恩我同年级的学友!</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学们都是过了髦耋之年的老者。衷心祝福大家晚年幸福,平安、健康!</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还要特别鸣谢我的同窗D同学、G同学,是他们无私地为我提供了许多极其珍贵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反映出我们五年求学生涯中,诸多真实的场景,为这个“美篇”添加了历史的现场感,与厚重感,为其增色多多!</p><p class="ql-block"> 我还要感谢G同学的夫人,是她在校庆那天,为我们抓拍了不少生动的场景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