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晚上有课,计划先听写语文课中的词语,再利用剩下的一节半时间拿来阅读安徒生童话篇章的最后一篇《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周语文课学到了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所以,板书完故事题目,针对课题让学生提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问题归纳为:老头子做了哪些事情?老头子做的事为什么总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故事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我不再范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并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故事中作标记。读书要求:不加字、不改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疙瘩,并且读出节奏和语气。</p> <p class="ql-block"> 学生读得很认真,虽然读得还不够到位,但是大有改观。</p> <p class="ql-block"> 学生读完以后,我表示想找两位学生来板书,话音刚落,好多孩子举手。但是我又说:我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我问:谁有信心把字写工整?有的同学迅速把手放下去。只有李美琳一直举着手,自然被选中。而李咏泽是受男同学所托,担此“重任”。</p> <p class="ql-block"> 板书时已是下课时间,我听到有孩子在旁边围观讨论:“不值,这样做不值。”</p><p class="ql-block"> 又上课了,我们开始品读讨论。</p><p class="ql-block"> 首先,讨论板书内容,两位同学板书的内容不同,明显李咏泽比李美琳多写了“打赌赢金币”这件事儿。同学们意见统一,肯定这件事儿也是老头子做的,自然,保留。</p><p class="ql-block">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李美琳的板书比李咏泽更通顺,李咏泽写的是“马去换牛,牛换羊……”,李美琳写的是“拿马换牛,拿牛换羊……”。 </p><p class="ql-block"> 对以上两位同学的板书略做修改以后,正式进入品读环节。</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找到老头子每次交换的段落,分别找同学读一读,品读感受老头子交换时的心理活动,明白老头子交换的原因。也谈到了“交换值不值的话题”,有学生说不值得,物品越换越小。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毕竟出去一趟,赢得金币才是事情最后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当读到“打赌”这件事儿的时候,讨论更深刻了:老头子为什么敢打赌?他就不怕打赌失败?他和老伴可都要送给那两位英国人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有孩子举手回答,直接就读故事第52自然段了。可有的同学说不对,那位同学认为是第 51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我总结:因为信任,所以敢打赌;因为凑巧老伴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所以觉得老头子做得对,老头打赌赢金币也是凑巧。我追问:可是,真的有这么巧吗?你们有没有想过老伴借东西的事儿真发生了吗?这时候有的孩子开始发挥想象,觉得老伴是在撒谎,故意这么说的。而我们再次品读最后一段话,又明白故意说谎的原因也是源于他们之间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 我说:大家看,老头子带着一匹马换回了一袋烂苹果,并没有换来老伴的耳光,而得到了老伴的吻。正是因为老伴的无限信任,所以老头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到这里,读之前提出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假设:假如生活中,你妈妈买了一件裙子,特别贵,而爸爸不乐意,可是为了表示对妈妈的信任,他应该怎么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孩子们的回答很真实。</p><p class="ql-block"> 我笑着说,可现实生活中,这种互相支持经常发生吗?学生也笑了,摇头的、说父母拌嘴的……对呀,在生活中,哪对夫妻没有因为认为对方做得不对而吵架呢?所以,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但是不要急于讲赢得金币,先听爸爸、妈妈的反应,再揭晓故事结果,看看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p><p class="ql-block"> 周一我可是要采访同学们有什么收获。</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说:如果老伴看见老头子拿一袋烂苹果,气急败坏,破口大骂,一记耳光打下去,不光金币没了,两个人都要赔给英国人。万一再气出个好歹来,那可就不值得了。</p><p class="ql-block"> 阅读到此,师生之间交流讨论非常顺利,我们自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家人之间的信任会给家庭带来好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讨论太投入,这节阅读课没有让学生再次进行阅读感想总结。还有故事开头生活细节里也隐藏着老头子和老伴的互相信任,他俩生活虽然贫穷,但是相处和睦温馨。这里也没有让学生品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又利用午读时间品读。</p><p class="ql-block"> 总觉得阅读课时间过得太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