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沟丹霞地貌返回张掖途中,参观了一个奇特的地方。它不是旅游景点,却是一段特殊年代的历史记载。<br> 走过那座小木桥,远远望去,对面山坡上一个个突起的窑洞似的东西,掩映在荒草碧天之间,如一排排如泣如诉的坟茔。荒草在风中摇曳着,好不萧瑟苍凉。这就是甘肃肃南村黑窑洞小高炉遗址——一处“大跃进时期”的大面积土法炼钢炉群。 整个冶炼炉群绵延两公里多,颇为壮观,展示着当年的“辉煌”。该土法炼钢炉群可能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 据了解,土法炼钢炉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黑窑洞村境内南山坡上。遗址坐西向东呈一字型排列,共有冶炼炉159个,大部分已坍塌残破,较为完整的有50多个。 冶炼炉最大的高8米,直径14米;最小的高2.5米,直径2.7米;多为宝塔状,炉内有烟道,烟道有1个或多个不等,冶炼炉内膛用土坯砌筑而成;一些较大的炉体在山梁高处挖地开坑而建,并开有1个或多个拱形门洞,用于加料、点火、清渣,底部设有多个通风炉道;还有一些炉体10个连成一体。 这些炼钢炉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0年停工,一部分建成后还未曾使用过。由于这些炼钢炉所处地区附近出产铁矿石和煤,具备良好的冶炼条件,所以当年在梨园河两岸上下50多公里的地域内共建有炼钢炉近千处,面积约50平方公里。 眼前这大大小小布满山坡的小高炉,可以想象当年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已波及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连这边远地区的荒郊野岭也同样演绎着那场“辉煌”。 倒塌的炉体,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印记、岁月的沧桑。 这些小高炉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仍保持着历史的原貌,见证着那个年代的荒谬之举。 走在这些小高炉群的残骸之间,不觉打开记忆的闸门。想必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还有所记忆。那个狂热的年代,当年尚在读小学的我也不可幸免地投入了“运动”。学校的后操场上也搭起一个简易的所谓小高炉,我们学生每天都要捡废铜烂铁交给学校,实在没有,记得我把家里外婆生煤球炉的火钳和炉钩也偷偷交了上去……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哦!<br> 岁月留痕,没想到大漠深处,还有这样一处记载特殊年代的地方,也算是此次西域之行的一处奇景吧!这处遗迹,无论给经历或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沉思。<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14.11.8)</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摄影 知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