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母游历母亲河 ——逰记之三

习志勇 笔名: 長安狮兄

<p class="ql-block">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中学课本上说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再准确些应该是青海省腹地的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这三个河形成的河源区,貌似孔雀又称孔雀河,该区域平坦辽阔,便出现像满天星一样大小无数的水池,也叫星宿海,这便是黄河的源头了;还有一个地方,它就是青海省玛多藏族自治县,藏语“玛多”意为“黄河源头”,并且在这里建有一座“牛头碑”,碑上由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我此行不是地理研究,因此希望到达具有象征意义的源头即可,由于玛多平均海拔4610多米,不敢让母亲冒险,就把她安顿在西宁,我乘坐大巴行驶十个小时到达玛多县城。全县也就一万四千多人口,县城当然不大,找了间宾馆先住下,趁着还有夕阳,我便打的去离县城不远的玛多黄河桥,它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全长86.7米、宽7米,1966年建成通车,有“黄河第一桥的“美誉。如今此处并列还建有两座高速公路桥,旁边竖有一块立石,面向公路刻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听说牛头碑在三江源保护区内,已经不再对游客开放,因此暂定玛多黄河桥就是我所到的黄河源头,即用无人机自拍留念。</p><p class="ql-block"> 独自住在玛多的小宾馆,少不了高原反应的心理阴影,同时又有几分背井离乡的感觉。泡了一杯党参、喝了一只葡萄糖,把几块电池都充满以备第二天使用。心想明天是返回西宁还是再碰碰运气?</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我等在前往保护区的路口,听说去牛头碑约100多公里,没有公共交通。九点多,有一辆皮卡车停在附近,我上前打问得知他们是在里面做工程的,我说明来意,希望付些费用带我进去,他们不要钱。我死磨烂缠,说我其实也一名工程师,又送给他们一副我的书法《将进酒》,我诙谐地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希望您能带我到天上去!”就这样,我上天了,下午又顺利的回到县城。</p><p class="ql-block"> 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大门是要接受检查的,所以也很少有人车进去,这里的路都是砂石路,部分路段正在修,要是自驾还真不好走。前行十几里地有一个小村庄和一座已经废弃了的电站,然后就好像进入了无人区。皮卡车到了地方,我就在附近拍拍照,远处一股尘土气扬,有个藏民骑摩托车路过,他竞然同意带我转转,我也顾不上是否安全,拿起像机坐上了摩托。没有人的地方便是动物的天堂,一路上,有牦牛、有野驴野马;有羊群、还有藏羚羊;水里有成群的野鸭、地里到处都有土拨鼠;路边有一只秃鹰,我想给它拍个特写,尽管离得很近,它却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换个表情也不肯,我知道这是它们的地盘,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关爱母亲河也是我此行的主题!这里的黄河清澈平缓,湖光山色,云影徘徊,一路丘陵草甸,逆流而上便到了鄂陵湖、扎陵湖,两湖之间有一座海拔4610米的小山,叫牛头山。山脚下修建了白塔及藏式建筑,还有景区宾馆等都已闲置,偶尔有几个藏民和工地留守人员转悠着。山不怎么高,但是回头弯道总有十几个,害怕高反,我不紧不慢的爬到牛头碑前,牛头碑全称“中华之魂河源牛头碑”,碑体总重5.1吨,全铜锻造,说是牛头,其实只是一个V字型牛角,其颜色墨绿深沉,凸显粗狂、坚毅有力。碑前留念是必须的,然后眺望远方,翡翠般的姊妹湖尽收眼底,碧水绿地,蓝天白云,要不是呼呼的山风提醒,真有些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我往返西宁-玛多,来回三天。这三天,母亲也没闲着,受到她五十多年没见过面的本村几个侄女邀请,吃了当地的美食,还就近参观了博物馆、图书馆等。路上她讲这几个侄女是我远房大伯的女儿,大伯解放初期在外地做生意,一个女儿生在兰州叫兰珣,另一个生在青海叫海云。因为和母亲年龄差不了多少,所以有着更多共同的记忆。大伯老年回到老家合阳,农村的生活条件和传统风俗相对落后,大伯和他的儿子因病相继去世,曾经的殷实的家业也很快蓑落,我幼时的记忆中,在村上只留下大伯的传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