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YART艺术 有一位老人,他将毕生投入摄影事业,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体会到了充满禅意的中国传统美学。<br><br>都说“七十古来稀”,就算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百岁老人仍属罕见。但有一位老人,在自己103岁之际,为了拍一张照片还挑战徒步登黄山。<br><br> 他说: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br><br>他叫郎静山,一身长衫,清癯安宁,静静地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超然的气度和个性。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这个百岁老人身上承载着无数令人骄傲的荣耀。他是中国第一个拍下女性裸体的摄影师;第一位以“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衔的华人;……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润了东方式智慧的意境美。<br><br><br> 信手闲翻大师的摄影作品不由心弦颤动。<br><br>静谧的影像,简洁空灵的构图,远山层叠、薄雾笼罩,犹如传统水墨中墨色的浓淡交织。 <h5>▲晓汲清江</h5> <h5>▲古刹扫尘</h5> <h5>▲古阁重密</h5><br>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郎静山总是四处游历,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了个遍。他素衣简装,唯有胸前一台相机透露出他的身份。<br><br>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br><br>当摄影师开始用心,作品就带上了灵魂。那些光影交错下的水墨意境像一首诗带你进入灵魂的深处。<br><br> <h5>▲临流独坐</h5> 和相机结缘还得追溯到孩童时期,郎静山的父母皆爱艺术,而小小年纪的郎静山对墙上挂着的父母结婚照印象格外深刻。<br><br>“如果我也能把那些美好瞬间定格下来多好啊”<br><br>一粒种子从此在心底发芽,直到12岁时他遇到人生的第一个恩师 郎静山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图画老师李靖兰见他天资聪颖,也乐得传授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那时,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小少爷”的一时兴起,却不曾想,正是他后来引领中国摄影艺术的潮流几十年。完成学业后,父母早早给他铺好了路,繁花锦绣,一生无忧,但郎静山为了梦想虽千万人吾往矣。<br><br><br> 他执意进入了报社,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br><br>忽然来到宽广的天地,闲不下来的郎静山开始捣鼓摄影技术,渐渐地,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摄影技巧。 在原发于西方的摄影中,融会中国画理以多底片叠合技术,成为“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摄影新象。<br><br><br><br>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明明是一张照片,却宛如水墨画一般隐约透着中国古典绘画范畴内的底蕴…… <h5>▲云深不知处</h5> <h5>▲坐看云起时</h5> 一时间,郎静山名声大噪。他顺势成立中国摄影学会爱折腾的他还破天荒开辟了摄影课免费教授热爱摄影的群众。<br><br>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此教书育人也未尝不可,但郎静山分明不想浪费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1928年,上海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br><br>郎静山拍下了中国的第一张女性裸体摄影作品,即使风气开放的今天裸照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何况在那个迂腐思想统治的旧时代。 <h5>“你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br><br>顶住巨大压力的郎静山,把非议隔绝在门外。心思活络的他一直在研究摄影技术后来一种“集锦摄影”横空出世。</h5> <h5>▲花好月圆</h5> <h5>▲春 耕</h5> 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运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结合在一起。<br><br>如今摄影技术早已高超,但时间回拨到上世纪30年代,依然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郎静山凭自己,把中国摄影技术提升到新台阶。 ▲树影湖光 <h5>▲望 岳</h5> ▲山径归人 他把自己整个人丢进相机里,开始走街串巷,访山问道。<br><br>渺小的远山,居高临下的柳枝,几个简单的主体,余音袅袅尽显含蓄之美。 <h5>▲晓风残月</h5> 细细琢磨,照片充满禅意,里面的光影线条却又灵动、诗意于无声处发出言语。 <h5>▲疏林夕照</h5> <h5>▲柳塘春水漫</h5> <h5>▲仙山楼阁</h5><br>虚实相生、幽远淡泊的理想丘壑,展现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br><br>很快郎静山与众不同的摄影遇到了伯乐,其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从此,郎静山这三个字蜚声海内外。<br><br> <h5>▲春树奇峰</h5><br>但他更喜欢沉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虽然生逢乱世颠簸,依然希望在困顿闭塞中创造生命的清风明月。 <h5>▲英雄独立</h5> <h5>▲梅花树屋</h5> <h5>▲烟江晚泊</h5><br>同是傲骨疏朗之人,郎静山和张大千一见如故。<br><br> 两人最喜结伴同游,案前作画的张大千看多了。这样的张大千,你又看过没? 松柏在侧,寒风骤起,衬得大师愈发仙风道骨。 当然除了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br><br>在他的眼里,不论上流名人还是普通工人,只要活出最自然的自己就是美。这是一种本能的尊重和体面。<br><br> “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h5>▲台湾最后纹面人</h5><br>即使荣誉满身,郎静山依旧不忘初心。他生活简朴,像个苦行僧,往往一袭蓝衫,一双黑色布鞋一部相机就是全部家当。<br><br> 顾振清曾评价郎静山:他将集锦摄影变成了一种繁复的劳作,这种精神劳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质积累的功用,而成为他用艺术慰藉心灵的生存过程。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生于光绪,长于民国,活在共和……郎静山最后平静地走完自己百岁春秋。<br><br>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素色但最惊艳的中国美景,也让我们明白:美不胜收,皆因心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