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文/图:弓之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久前,有关方面为配合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活动,在江苏盐城海堤一带的自然保护区,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观鸟比赛,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并于24小时内拍摄到了近百种鸟类。但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穿越东台与大丰交界处的一段老海堤时, 竟然邂逅了一大群“四不像”。这些被称之为“东方神鹿”的野生麋鹿足有100多头!要知道,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曾多次来到这一带探寻麋鹿的野外踪迹,只有两三次偶尔远远地看见了几只正在林木中穿越,或是在河塘边散步的野生个体,距离均超过了300米,基本不具备拍摄条件。而这一次意外的歪打正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距离也仅一二百米,于是我便在车辆缓慢行驶的情况下,用手机现场解说,拍了一段小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麋鹿在动物学分类中,是鹿科麋鹿属中唯一的鹿类动物。因为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名“四不像”。这种身躯庞大的鹿科动物,并不适合在山野丛林中生活,因此偏爱沼泽湿地生境,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这次偶然的邂逅,正巧就是在开阔旷野与水域湿地的交汇之处,通常也只有这样大面积的平缓湿地生境,才可能吸引大群的麋鹿结伴而来。望着这些悠闲自得享受大自然的野生四不像,我也不失时机地用长焦镜头,远远地拍下了它们和谐共处的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古生物考古发现,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消亡,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以后,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至19世纪时,全球种群唯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的一族。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疯狂掠夺捕捉,该物种随即在中国消失。但被弄到英国的少数麋鹿却得以繁衍到200多头。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英国将部分麋鹿送回中国。这种神秘的奇兽又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国政府为了让这种动物能进一步回归大自然,于苏北黄海海滨滩涂一带,选择了一处它们的祖先最喜爱的生境,建立了总面积达117万亩的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麋鹿自然保护区。30多年前入住保护区的39头的麋鹿,经逐步野生驯化和繁衍,种群迅速扩大,并有部分被纯野外回归放生。如今这些麋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已有2800多头,其中纯野生的约占一半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起“四不像”这种神奇动物,流传最广的是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大约3000年前商末周初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的征战坐骑,就是“四不像”,它兼具龙之威、虎之猛、狗之忠、鹿之灵,因此又被称之为“百兽王”。这原本是原始天尊的坐骑,后来为助周灭商,就送给了姜子牙。这匹坐骑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故称“四不像”,然而它却能足踏祥云,日行千里,但凡有它出场的地方,百兽皆惧,万兽臣服,姜子牙也因得天助而封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实际上麋鹿却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人工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哺乳期的母鹿,也不像其他鹿种那样,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也相对温和,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看上面这头麋鹿,它头部的角叉上挑满了水草、枝蔓和其他一些能够炫耀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在争夺配偶的层层竞争中,战胜其他对手以后给自己加冕的王冠,同时也是警告别的公鹿,别再来寻衅惹事儿,我也不会去伤害你们。由此我也产生相关联想,一些原始部落的男人头戴枝叶扎成的草冠头饰,乃至后来国王头戴的皇冠,是不是也是从此种动物得来的启发进化,逐步演变而成。同时下面这幅图中的公鹿,显然已经没有了趾高气扬的派头,应该是竞争失败而退位了。优胜劣汰,这就是自然界物种竞争中的基本规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出,雌鹿的头上是不长角的,体型也较小而纤细。为了自身的安全,它们出行时经常是左顾右盼,小心翼翼,三两成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尚在幼年期的麋鹿,更是喜欢在成年麋鹿的带领下抱团活动,既可以学习生存本领,也能够得到安全庇护,同时也使得整个大族群显得十分温馨而和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快要接近成年的小公鹿, 头上生长的角则是一年一换,越长越大,并不断分岔。它们似乎也喜欢待在鹿王的身边,希望“近朱者赤”,能得到一些真传,以便在将来的鹿王争霸赛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优势。当然下图中也可以看出,现役鹿王好像也在注意观察,评估谁可能是其中最具竞争力的对手,或想法能打败它,或考虑择优让贤退位。它有没有些许这样的思考能力,我虽不敢断言。但我相信,为了种群的繁衍和进化,这样的自然潜意识,或许在智商较高的动物中是客观存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上中国所独有的野生麋鹿数量相当庞大。考古发现,从1967年至1998年先后出土麋鹿化石12处,时间跨度约为1万年至4000年前,在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而其最后野生栖息地恰是在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这说明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这次在海堤附近邂逅这大群珍希动物,也说明这里的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同时这一成就也告诉世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乃是社会进步所必须遵循的真正的人间正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