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泉州东南早报刋登黄锡福医药人生记实篇,黄锡福先生是我公公,我来到黄家时,公公己不在了。但我会感觉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公公一直是家族的精神楷模,先生谦逊克己,与人为善,勤勉敬业,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影响了几代人。以前病患者尊称黄锡福为“先生”,尽管时空远隔,我也想称公公您为“先生”。</p> <p class="ql-block">东南早报记者张素华、许钹䥽、王柏峰来到寒舍采访</p> <p class="ql-block">共和参药行创办人黄锡福先生</p> <p class="ql-block"> 东南早报在《民国时期参药行 和衷共济传佳话》一文中记载先生以他绵薄之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点点滴滴,现我将报道全文分段摘录美篇,以此作为对先生的永远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中山路庄府巷一带的街面,一溜房子几乎全部是老字号“共和参药行”的店面,那些进深很长的店中内宅,不仅曾存放着货源地道的中草药,而且。曾是入城解放泉州的部分解放军部队的住宿营地。如今中山路庄府巷口,已无处寻觅共和参药行的痕迹,但药行创始人黄锡福的传奇人生故事,依然在泉州街坊间流传。出身寒微的黄锡福,从一名药房学徒,成长为一名造诣颇深的中医药行家,他曾在瘟疫霍乱流行时救死济危,热心公益办校修桥,用心培养出一批泉州中药界公认的权威人士和医药界的知名人士,更是把一家微不足道的合股小药店,发展成门市业务在泉州独领风骚的参药行。 ()药房当学徒 边干杂活边学中医典籍</p><p class="ql-block"> 黄奕谦口述:我父亲出身非常贫苦,但他一生严以自律。十几岁在药房当学徒时,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起床,大约5点就要扛门板开店门,到夜间8、9点钟关了店门最后一个歇息。 1895年,黄锡福出生于惠安一赤贫农家,因在原籍生存艰难,举家迁居到今泉州鲤城区。锡福小时,父亲为本地乡绅当轿夫,母亲则受雇为人磨豆腐、洗衣裳。至八九岁,锡福终于可以入私塾念书,但仅过了两年半,就因家贫辍学了。 14岁时,黄锡福进入“泉泰”药房当学徒,这是一段改变他一生的经历,直到晚年他仍津津乐道。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一切可以学习的知识。除了药房日常的工作,他还向老板陈世禄学习药物知识,又拜当时家居泉州桂坛巷的黄颜先为师,学习中医知识。每天,他早早起床,在开店门前,就边干杂活边背诵药性三字经。夜晚,要挑灯学习又买不起煤油灯的他,主动向老板提出义务做账房工作。这样,到了夜间8、9点钟关了店门后,他整理完账目后,就可以在煤油灯下潜心钻研中医典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先生全家福照</p> <p class="ql-block">()民国瘟疫流行 不顾危险救死济危 </p><p class="ql-block"> 黄奕谦口述: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他一生敬畏生命,民国初年有一阵泉州瘟疫横行,那时候连口罩都没有,他就敢去医治人,甚至将严重的病人带回诊治,我非常敬佩。</p> <p class="ql-block">婆母王淑端与大哥二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泉州一带瘟疫、霍乱横行。彼时,黄锡福已是积累了相当经验与知识的“另类”药房学徒。见街面上常有染上瘟疫后在路边痛苦挣扎的病人,黄锡福不忍,虽没有挂牌行医的资格,却也顾不上许多。他以毕生所学,自己开药方,自己熬汤药,撬开病人的嘴灌下去。有的最终不治,他帮助掩埋;也有不少人灌了药后好转痊愈了。黄奕谦说,这是父亲在回顾平生时颇为自豪的一段往事,他为自己能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而深感喜悦。 这种传奇般的经历,后来也救了他自己的长子黄启元。一次,黄启元染上霍乱,上吐下泻脱水痉挛,不及时医疗一两天之内就濒于死亡。黄锡福知道后,沉着地开了药方,同时指定要到某山某处挖来赤土,就用赤土水熬药灌下,果然一服而愈。“父亲说‘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因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他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 黄奕谦回忆。 ()医药兼精尤擅经营 药店门市业务全市居首 黄奕谦口述:父亲长期刻苦自学,在医、药两方面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尤其是对中药材的鉴定,当时在泉州应该没人敢说超过他。 1920年,时年25岁的黄锡福,拿出原本准备成家的一笔钱与人合股,在中山中路庄府巷口开了一间小药店——共和参药行。三年后,其余两人经协商退股,自此共和参药行由黄锡福独资经营。 经过长期的刻苦自学,此时黄锡福在医、药两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当深的造诣。尤其是对中药材的鉴定,千差万别的中药材,只要经他目测、手拈、口尝,都能准确地报出产地、等级、药性药理。对一名经营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优势。 黄奕谦从老人家的闲聊中得知,1945年,泉州“恒丰”药行老板罗玉树求助于黄锡福。原来,他曾售给某客商一支名贵的犀牛角,由于抗战期间货路不畅,价格下扬。客商感到吃亏,便以“假犀角”为理由诉诸法庭,想追回货款。当时并没有完备的检验设施,只能凭经验判断,黄锡福明知官司不易打,但仍慨然允诺出庭作证。庭上他胸有成竹:上等犀角,是公犀之角,公犀角纹理细腻,而最明显的证据是,角内有一道白线贯通上下,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法堂上当面剖验,果有白丝贯通,客商败诉。 “由于父亲广博的知识,对药材敏锐的鉴别能力以及精心经营,共和参药行规模逐渐扩大,业务日渐拓展,很快在中医界脱颖而出。其门市业务一直称居全市首位,批发业务则仅次于‘昌隆药行’,居全市第二位。” </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们</p> <p class="ql-block"> ()严以治店和衷共济 培养一批权威医药名家</p><p class="ql-block"> 而在门市业务上,黄锡福要求不问穷富官民,童叟无欺。如到店抓药,“共和”要求每副药都需过秤,使药量均匀。一些须现场加工研末、加纱袋、切片的都不厌其烦,如法泡制。更不用说,对贫苦的顾客免费供应蜜饯以配药,对外地客人代煎药物,门口常年免费提供“奉茶”,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也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行号影响、增强吸引力的作用。黄奕谦查阅统计过,父亲先后开办了数个分号,包括:1930年在涂门街与杨好生合资开办的“福建参行”,杨出任经理,盈利颇丰,但该行1943年因火灾关门;1938年,投股开办“华洋药房”,6年后因企业亏损撤股;1941年,合资开办“南山药房”,因经营不善失利;1942年,又投资开办“东南药房”,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收盘。高峰时期,“共和”在市区中山路、新门街、涂门街、东街、西街、北门街有40多家药铺。 ()办学校建石桥 偷运药物支援地下党黄奕谦口述:父亲不仅是中药界的行家,也是个顾大局的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不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还奔走筹集军粮、军饷,支援解放全国的斗争。“虽然‘共和’规模很大,但父亲克勤克俭、自奉淡薄,他在世时,一般富裕人家都有的电风扇、电话、收音机之类也从未建置。”黄奕谦说,尽管拥有相当的资财和地位,但父亲几乎不曾将“享受”二字放在心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锡福对公益事业却十分热心,他是泉州“花桥亭”慈善事业长年的热心董事。或许由于幼时深感接受教育的难能可贵,他极力鼓励“共和”店员读书钻研,免费供应照明,还在惠安黄塘乡后郭村创办了小学,后又参与创办惠西中学,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还独资兴建故乡一座石桥,取名“惠恩桥”,以示不忘故乡养育之恩。 乐善好施之外,黄锡福奔走筹集军粮、军饷,支援解放全国的斗争。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长子黄启元倾向革命,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地下党员王传炉常来“共和”,邀集热血青年一起学唱革命歌曲,并组织他们为闽、浙、赣游击队筹集医药用品。黄启元常于深夜将店中的药物偷运出去,转输革命军队。 1949年8月底,泉州城解放后,黄锡福对入城的解放军部队热情欢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部队的一个数十人的住宿营地,就设在共和参药行的内宅。黄锡福还积极奔走筹集军粮、军饷,支援解放全国的斗争。此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率先捐资,并号召全店职工积极集资捐献飞机大炮,参与全市工商业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言》的签名活动。 </p> <p class="ql-block"> ()家风严谨视俭省为荣、为子女后代树立好风</p><p class="ql-block"> 黄奕谦口述 : 1960年父亲退休后,经批准开设了私人诊所,他专门印制了“黄锡福处方笺”以示负责,同时还建立完备的医案登记。行医后的几年间,各种医案登记就有两尺多高。 1956年,黄锡福带着“共和”在工商界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共和”后来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此后,黄锡福担任市医药公司顾问,并于1960年退休。 退休后,黄锡福经批准开设私人诊所,他每次行医都会一一登记所有的处方、病史、症候、诊断结论,行医短短几年,医案登记在桌子上堆了一大摞。“他的医案登记是用蝇头小楷写的,工工整整,巨细不遗,我们翻阅的时候真的感叹很深。”黄奕谦说,当时生活平均水平较低,父亲收的诊金酬金也很低,大多是二角三角,遇到生活穷困的病人,他还经常分文不收。 上世纪60年代初,在石狮颇具名望的蔡垂钱中医师,拟来泉州开设私家诊所,又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点。黄锡福慨然请他来家中,同处一室,各自挂牌。“他们虽是竞争对手,但父亲不介怀,每次有病人登门,他总是先微笑问:‘你找黄医生还是找蔡医生看病?’”黄奕谦回忆,父亲的坦荡胸怀和气量,一时传为佳话。黄锡福育有子女十人,或从医,或从教,或工人,或在政府机关任职,几乎人人均是单位的骨干人员、先进工作者。在黄奕谦看来,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父亲的严谨家风、言传身教,“父亲总是教导要勤俭节约,我们兄弟姐妹都是粗布衣服,常常是从老大穿到老五老六,缝缝补补,视俭省为荣。我读书那会,几乎没有零花钱,雨天顶斗笠,常常显得比一般市民的子女更‘寒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资料■中山路上的药房药铺辛亥革命后至抗战前夕,泉州中山路较著名的药房(铺)有:新桥头的苏年福流生药房、金鱼巷口的王承宗三泰药店、打锡巷口的何大年永惠药店、马坂巷口的陈振辰南生药房、水门巷口的陈国珍泰明药店、洲顶的叶燕臣自元药房。当时医院、药房并举,看病、售药兼顾。后起者有的放弃诊所业务专事药房,如开设在打锡巷口的陈清源泉州药店、南街头的张骥崖泉永药房、指挥巷口的杨逢图大众药房等。★昌隆参行:抗战期间创办于中山南路花桥亭边,经理为陈文卿,其人熟悉医药行情,商业信息灵通,昌隆成了泉州最大药行,设有门市部,零售参茸燕桂等贵重滋补药品,还批发一般药材及成药。参行存货量多,营业额大,能左右泉州药物行市,抗战中曾被称为"东南七省药王"。★春生堂补酒:新中国成立前,经销店设在中山南路413号。春生堂与松筠堂、万全堂并称三大疯伤补酒,系水?春(永春?)拳师郭信春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始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为先生的精神,我们有一个“快乐共和老家”群,每年的清明是我们一大家的盛会,有来自福州、厦门,还有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亲人们,会前往惠安后郭村先生墓前祭拜。借此我將相聚时的片段也存入此篇。</p> <p class="ql-block">许天恩正在为入窜宅门的游客讲解东西塔雕塑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许天恩是先生的最小女婿,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退休后却爱好起雕塑,他创作的东西双塔经不断修改,已达惟妙惟肖,现己被泉州古城办(?馆)收藏展览。此事泉州东南早报曾专版报道过)</p> <p class="ql-block">共和老家可爱的花骨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