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玉琮正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整个玉琮高12厘米;上6厘米见方,下4厘米外方内圆,中间有通天孔.

天上西藏

<p class="ql-block">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纵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纵槽两侧凹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又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这种兽面纹,通常是上下两节为一组合神像;上节为人面纹,下节表示神兽图像。琮身上下两端(即射面)基本呈圆形,中心则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的方柱形琮,是规范定型后的典型玉琮。</p> <p class="ql-block">在五千年前,制作这样一只玉琮,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是极大的,要知道,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属尚未出现!我们可以先来看一只出土于浙江余杭吴家埠、现藏于良渚博物院的玉琮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仔细观察神徽,不得不叹服其整体设计的寓意之深刻、造型之紧凑、纹饰之精美,完全不输当今世界上最前卫、最国际化、最流行的设计纹样!将良渚先人对人与神、理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的思索,表现得如此充分和透彻!</p> <p class="ql-block">老化现象及皮壳特征</p> <p class="ql-block">后期使用遗留痕迹也成为判断一件玉器老与新的一个重点.</p> <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良渚先人们仅通过石雕、线雕等最古老的雕刻手法,将这样一块玉石制作成为精美的玉琮,需要匠人具有高超的雕刻技艺、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同常人的耐心和细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才能够完成如此不朽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 —— 中国文物馆</p><p class="ql-block">面对眼下的形式,闭馆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场线上观展吧!</p><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它是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Nephrite)琢成。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p><p class="ql-block">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所以在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个小眼面纹。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时,已少见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纹的组合花纹。而常以多层小眼面纹取代。且有时在这类高琮的上射口处,以极轻的、断续的细阴线,刻出神秘的符号。如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其中之一为每条边线都略呈内凹的菱形;相对的另一边,则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浙江省,良渚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p><p class="ql-block">藏品尺寸:高49.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琮,呈深绿色,器身内部为圆柱形中空,外部作粗细递减的方柱形,横向分割为19节,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的玉琮之一。在器物的方角处刻有小圆圈象征眼睛,而每对圆圈的下方都有一段短横杠表现鼻子,从而形成了一幅简化了的面孔。</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琮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这一文化的人群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浙江省和江苏省一带。良渚文化所出产的陶器、石器以及玉器都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玉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材料,因此其雕琢并非一件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考古学家在很多高等墓葬里发现了高矮不一的玉琮。作为礼器,玉琮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造型以及细节都体现出当时非凡的工艺水平,然而玉琮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目前仍未有定论。</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很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而突然中断,但良渚玉器的纹样和造型大量为后世所传承,直至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