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换橘子

睡仙子

<p class="ql-block">  昨天下班刚到家,就看到桌上放着一袋橘子,它们个头不大,深绿的颜色中裹着明黄,只一眼就知晓我已深处秋天了。剥一个放入嘴中,酸酸甜甜的汁水瞬间充溢口腔,刺激着味蕾,不禁让我想起了玉米换橘子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玉米换橘子?估计没几个人会明白这是啥意思,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用玉米来换橘子呢?这还得从我出生的地方说起,那是一个距离县城岳西还有45公里的小山村,虽与县城相距甚远,却与邻县太湖仅隔一座山。</p><p class="ql-block"> 30年前,那里还没有公路通往外面的世界,村民的吃喝用度大都是取之于山、用之于山。靠着老百姓的努力,吃饱穿暖是没问题,但物质需求仍是相当的匮乏,特别是山里不能生产制作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由于地理环境及种植习惯的原因,山上山下、田间地头,家家户户种植的基本都是粮食和蔬菜,水果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偶尔在哪家屋前、哪个田地的拐角处见到一颗梨树、桃树、石榴树,那就算不得了了,树上稀稀拉拉的挂着几个果子,不仅营养不良,还多半被虫子掏空了心,即便这样照样会让孩子们惦记一整年。亲戚朋友从山外带来苹果、香蕉之类的水果,哪里舍得吃。还记上初中时,有次带了一个苹果去学校,在书包里揣了一星期,最终又拿回家,和弟弟分着吃完的。</p><p class="ql-block"> 美味的东西总是平凡生活中的调味剂,想尝尝也无可厚非。恰好邻县太湖盛产橘子,它们不仅品种落后,而且被农户凭借少许的经验种在自家贫瘠的土地上,秋收时果子大小、颜色、质量都不均,说它是歪瓜裂枣也不为过,不过对于当时的山村来说,已经算得上最好的水果了。由于经济的落后,百姓手上定是没有余钱来购买这些“奢侈品”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钱就用物品交换呗,反正家里的粮食还是够吃的,于是家里的大人就用庄稼收成换取太湖人的橘子,用得最多的还是玉米,玉米多半是用来喂猪用的,大米、小麦还是不舍得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玉米换橘子”的场景年年上演,一到秋天,我们这些小孩就等着太湖佬(“太湖佬”是我们那里对外乡人的一种俗称,就好比我们也是邻县人口中的“岳西佬”)挑着橘子来山这边,急切地想吃上那一口酸甜。母亲从不吝啬我和小弟的吃喝,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用最大的瓢掀(一种类似于大写字母“U”的敞口容器)装最满的玉米换最多的橘子,可让我们高兴坏了。拿回家来赶紧放到屋子最里间收好,生怕它们有个闪失。前面两天可着劲地造,当然我和小弟都不是吃独食的人,总是一个橘子分成两瓣,你一口我一口,一种味道两种口味,快乐加倍。只是父母舍不得跟我们一起品尝,总是象征性的含上一两瓣在嘴里,笑眯眯地看着我俩。</p><p class="ql-block"> 后面橘子越来越少,为了多吃上几天,我俩也只能看它一遍又一遍,然后从中挑上一两个解解馋,直到剥完最后一个,还意犹未尽。如果吃完这一大瓢掀,还能碰上太湖佬的担子,母亲总会继续用玉米给我们换橘子,我家每年都是换橘子最多的那户,一直吃到天冷太湖佬的担子彻底结束为止。</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我们,总觉得橘子就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了,幸福大概莫过如此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