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div>南无妙吉祥菩萨!</div><div>南无文殊师利法王子!</div> 来到五台山,已是深夜,此刻五台山正降雨,在五台山遇到下雨,叫做“文殊示喜”,我们一行十二人,何其有幸来五台山遇到雨天气。当年乾隆皇帝来五台山也正值下雨,他说过:霏微示喜舞天花。五台民间俗说:龙行风虎行雨,贵人出门多风雨。山主人丁水为财,倾盆大雨福满来。<div> 其实,五台山的一风一云,一雪一雾,都是文殊菩萨化身的祝福,护佑着人们前行的方向,福佑着每一位众生,愿喜从天降,心之所念,皆能如愿,一切心随我愿。</div> 第二天清晨五点,我们就出发了,天依然下着雨,一路泥泞。 多少人发愿,一生一定要来一次五台山,三千烦恼,一念空明. 先到东台望海峰,东台望海寺里供奉的是聪明文殊。 恭敬文殊大士,这次五台朝圣,都不敢拍大士像,只是拍了一些外景,寺院。 雨天并没有挡住信众朝圣的脚步。 <h1> 如果一辈子要做一件有特别意义的事情,那一定要来一次五台山,因为“一次五台山 因缘五百年”如果来到五台山,要做一件更加有意义的事情,那要进行一次<b style="color:rgb(237, 35, 8);">徒步朝台</b>之旅,因为“诵经天上千亿岁 不如上步向清凉”。惭愧的是,我们坐车朝台,山路上有很多人是在风雨申,踏着泥泞朝台,赞叹他们!!!</h1> 二:朝圣北台叶斗峰(海拔3067米),北台灵应寺里供奉的无垢文殊大士。 日冕 《宝藏罗陀尼经》中佛告金刚密迹主云:我灭度后,于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日五顶(五台山)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br> 又《华严经》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五台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p class="ql-block">三:中台(翠岩峰),中台演教寺里供奉的是孺童文殊。</p> 宋代宝塔 四:西台(挂月峰),西台法雷寺里供奉的是狮吼文殊 不是五台山治愈了你,而是你在五台山放过了自己,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五:南台(锦绣峰),普济寺里供奉的是智慧文殊 只要你来五台山,我一定会见你,这是文殊菩萨 曾经发的大愿,<br> 所有去五台山的人,一定会遇到文殊菩萨,只要你来五台山,我一定会见你,这就是文 殊菩萨 曾经发的大愿,菩萨说,只要你来五台山,我保证会见你,只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见你,我们并不知道,或许是一朵飘亮的小花,或是天上的一片白云一缕青烟。亦或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有可能是文殊菩萨的这个化身,这是何等美好的遇见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大朝台的顺序:1、 北台叶斗峰(海拔3067米),2。灵应寺里供奉的无垢文殊。3、中台(翠岩峰),演教寺里供奉的是孺童文殊。4、西台(挂月峰),法雷寺里供奉的是狮吼文殊。5、南台(锦绣峰),普教寺里供奉的是智慧文殊</p><p class="ql-block"> 途中增加了三个景点,分别是澡浴池,狮子窝和吉祥寺。我们在澡浴池用的午斋。其中中台演教寺有免费的白粥。东台和南台可点智慧灯。</p> 吉祥寺位于山西五台山脉中台山腰。寺址海拔2004公尺,气候清凉,寺外有清凉桥,遂以清凉著名。相传始建于北魏,据清凉山志载,唐时恩昙和尚重建,历代均曾重修。 来五台山,带着一身尘世气息而来,归去时带走一份静心,来者要希,去者要放,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意难平终将和解,万事终将如意。 长寿桥 传说乾隆帝曾走过 狮子窝 五台山“大护国文殊寺”又名狮子窝,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的竹林岭上(又称狮子岭),是通往中、西二台的要冲。<br>相传在很久以前,文殊菩萨远隔万里,从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现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恰似雷鸣,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道:我佛弘法喻为狮子吼,看来此处是弘法之地。遂点化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从此之后,文殊菩萨便畅游五台,并逐一建寺演法,从此五台山成为佛门圣地、文殊道场。乾隆皇帝 为“狮子窝”赐名:《大护国文殊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佛教道场,有着极其不平凡的历史。<br> 万佛琉璃塔<br> 万佛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8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莲花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7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蓝色琉璃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万一千多尊。故称万佛塔,明朝宫廷案记载名为(万佛延寿)梵金宝塔。 文殊菩萨闭关修行之处(文殊古洞)、公元750年唐武宗时 文殊菩萨、在此闭关修大圆满法获大成就,<br> 明万历年大德紫柏、憨山在此闭关开悟,成为一代大德,<br>文殊古洞乃五台第一洞,因它无比的残胜神奇 广大的灵感使众生获益解脱。 朝圣途中常常看到小狐狸 来到五台山,要把山石树木都当成文殊菩萨一样恭敬。但我们内心清楚这些都是假有、是幻有、是名字有、是名言的有,诸法无自性,无自性空。慢慢地若能超越有形的山石树木,不以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当下就见到文殊菩萨了。 第二天,台怀镇。台怀镇位于五台山中心的台怀盆地中。这一带青山翠壑,一条清水河水声潺潺。即使在炎热季节也凉爽无比,真是名不虚传的“清凉胜地”。<div> 黛螺顶</div> 民间有谚语“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出,一万菩萨绕清凉。 <p class="ql-block">在黛螺顶礼拜文殊大士时,耳边突然间听身旁一女子说道,请身上的冤亲债主留在这殊胜的地方修行,语气极为殷切。闻之浑身为一震,仿佛触电一般。我又何偿不是如此愿。</p> 前世五百次的相聚,才能换来今生五台山的一次相遇。 一辈子一定要来趟五台山,一方净土,三柱清香,愿所愿皆所求,三分求,七分修,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寺内供有五方文殊,象征着五个台,登上此处也相当于朝拜了五个台,被称为:小朝台。 广化寺 殊像寺 塔院寺 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正在维修中,无法看清真容。白塔就是喇嘛教的象征。这座大白塔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 1802 年),由尼泊尔工匠来此设计建造的。白塔高 60 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悬挂了 252枚铜铃,顶部铜制的大宝瓶金光闪耀,清风徐来,铃声余音不绝。 大白塔底下,藏有释迦摩尼舍利子。世间人来人往,芸芸众生,我们在这滚滚红尘中更应该有善念善行,修行自己的心智和行为,方能种善因,得善果。世间人来人往,芸芸众生,我们在这滚滚红尘中更应该有善念善行,修行自己的心智和行为,方能种善因,得善果。 清凉山的缘起<br>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中记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 干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山又名五台山,亦名五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而得名。<br> 五台山古时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耐。文殊菩萨慈悲怜悯人们遭受如此苦难,决定改变现状。于是便示现了一个老和尚到东海龙宫去化缘一块叫“歇龙石”的神石,龙王估计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就爽快答应道:“好吧!老师父、您搬得动就拿走吧”。<br> 老和尚来到神石前,把巨石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弹丸,悠然拈起而去、龙王目瞪口呆,追悔莫及。<br> 文殊菩萨回到五台山,把神石安放在一条山谷中,原本赤日炎炎的大地,即刻变得清凉了。从此五台山就叫清凉山了,至今五台山的清凉寺还依然保存着那块“清凉石”呢,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曼殊床”,因为文殊菩萨经常在上面讲经说法而得名。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愿力所化现的净土,文殊菩萨天天在五台山到处转,你看见了吗?文殊菩萨发愿,无论谁来朝五台山,接一千里送八百里。从一千里地就把你接上来了,你走的时候送你到八百里。文殊师利都会 一千里相迎,八百里相送。这是文殊菩萨愿力,酬谢你的发心,<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