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归途有风</p><p class="ql-block">八月十六日,正收拾行囊准备返程,同行朋友陈总的夫人忽然说:据说这大理有个“有风的院子”,去看看吧!在大理住了五天,该看的都看了,也在苍海国际高尔夫球场打了三场球,这几天避暑渡假的体验很舒服,,忽然听到“有风的院子”这个名字感觉很有趣,一下勾起我的好奇心,探奇觅古本就是行者的兴趣,于是几人立马驱车前往,车上,大家都在猜这个有风的院子究竟是个什么院子,其实我听到“有风”就想到六十年前农村点煤油灯的时代,那时还不知电风扇为何物,夏天的日子就是找风的日子,那风叫穿堂风,一股自然风习习穿堂而过。谁家穿堂风大,谁家聚集的人就多,大家光着赤膊,摇着蒲扇,喝茶剩凉扯八卦,一幅农耕社会生活状态的原始画面,那是人类低欲望生活状态的真实图景,它长久地镶嵌在我幼小童年的记忆里,如今,在空调房里、在电风扇下大多都已经忘记了找风的日子,也渐渐忘却了有风的地方,直到黄昏照见古道、西风冷了瘦马时,才想起人生有风的日子,才想起命运的夏日之风。</p><p class="ql-block">七弯八拐,找到了“有风的院子”,果然就是六七十年代那种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导演在这里拍了个电视剧,随着电视剧《有风的院子》热播,这里带火了,这片藏在楼房后面依山而建的摇摇欲坠老旧破朽的房子,又纷纷被挖掘出了商业价值,村中主道被冠以茶马古道,泥砖屋内稍加修缮变成了西式的咖啡屋和充满浪漫情调的酒吧,有点美国西部牛仔时代的味道,西部牛仔时代充满着创业的激情,但这里似乎只有躺平的慵懒,这些小店的老板大都是九零后的青年人,似乎并不在意赚多少钱,却很享受着这份逍遥自在的舒适,一种现代社会的极简生活方式,在社会内卷的胡洞里,人最后的激情消弥待尽的时候,寻找有风的地方,就变成了年轻人不自觉的选择,思考命运的归宿催熟了年轻人追求极简主义思想之风,在这条仿造的茶马古道旁,都是有风的院子,古风、现代风,旋成一股极简主义的清风,极简主义盛行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或以日本更盛,发达的商业社会激烈的竞争达到内卷的阶段,极简主义必然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现实倒逼着身逢其时的年轻人对其人生终极问题的严肃拷问。当代的八零后、九零后、二零后们,都曾经历过宏大叙事价值观的系统教告、经历过马云、愈洪敏们成功学的言传身教式洗礼、经历过名星崇拜的传销式洗脑,当人设偶像脆不及防崩塌的时候,经济崩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财务自由”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大潮退出时,社会的本质和真相赫然凸现,如梦初醒的这代人,抛弃幻想,走向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未必不是命运归途的另一种救赎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七日上午,离开大理开始返程游,云贵高原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让自驾游路线的选择更加灵活和便捷。十八日在昆明再游一日后,前往贵州的天空之城,经过荔波小七孔风景区时算是过门不入。一路前行,风景越来越美,群峰耸立,彩云浮绕,我就在金鸡岭服多区停车小栖,眺望群峰如林的远山和山下逶迤连绵的原野风光,旅途的疲倦感顿时消失,这堪称治愈的风景了,查地图,原来这一带已经快到兴义万峰林景区的地界了,这一路有风有景,也就没必要到万峰林景区打卡了。晚上八点多到达贵州天眼之城。</p><p class="ql-block">十九日上午,晴空万里,这是看天眼的最佳天气,游客虽然多,但秩序井然,都是带着小孩来这里听人类与宇宙这个宏大的故事,观看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参观完所有项目后,我们继续归程,上车后,孩子还沉浸在宇宙天空和地球的糢糊认知里,兴趣盎然地问爸爸妈妈一些人与天的问题,我们竟然不知如何回答。</p>  <p class="ql-block">车行不到半个小时,驶上了一座雄伟壮丽的横跨山谷的大桥,正想停车观赏,刚过桥恰好就看到有一个“天空之桥”的观景平台,从观景平台纵观大桥、山川、流云融为一体的景象,的确是一幅令人愉悦心动的画卷。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桥,幸好路过没有错过,行者无疆,远方的路上总会有这样最美的遇见。妻子说我们是不是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其实,我早已心动,沉浸式体验其自然美的深度更符合我的旅游初衷,考虑到归程时间的节奏安排,还是留点念想给下次吧。</p><p class="ql-block">人生过得充实,才会有满足感,旅游要愉快,同样要有丰富的体验感,走马观花似的打卡只能获得感观的视觉冲击,沉浸式地融自我于自然和人文之景,以人文、自然美的灵感,触发灵魂自省的冲击力,才能获得精神上多层次多维度的丰富的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自驾游的归途一路有风,我仍然热衷于寻找那纯朴得令人沉醉的风,离开天空之桥,直向目标地榕江的加宜苗寨进发,下午五点,下了高速,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开了三十公里,却走了一个多小时,來到了榕江县的加宜苗寨。朋友徐总竭力推荐我去榕江的加宜苗寨,他说:那里可能是纯朴的最后一块净土。我幡然心动,妻子很想去榕江村超打卡,正好顺道。傍晚六点左右,到达加宜苗寨井上见客棧,过了晚歺时点,客棧的歺厨工作人员是苗寨本地苗民,都已经下班回家,我们只能到寨子里找吃的了,加宜苗寨地处贵州榕江东南最边远的山区,是与邻县接壤的交通要道,寨子里有两个小歺馆,我们走进一家临街的歺馆,点了四个猪肉炒菜,豆角、土豆、韭菜等等都是自家菜地种的,满满的四大碗炒菜端上桌,虽然稍微有点咸,却也被我们吃了个精光,真正的原味,饭后结帐,我问老板多少钱?“ 60块,还吃得不”老板憨厚地近乎怯生生地说,有点担心报高了价格略显胆怯样子,我准备用微信付款,迟疑了一下从身上掏了一百元现金给他并说“不用找了”,老板不容我拒绝坚持找回四十元零钱。我们经常无奈地感叹人心不古,在这里,我竟然遇见了久违的令我心动的纯朴!</p><p class="ql-block">苗寨的夜,真静,静得令人振憾,你只要静心聆听,就能感觉到大山的呼吸与你的气息脉动同频起伏,遥望万籁俱寂的星空与那朦胧的大山脚下如莹光般点飘忽闪烁的点点人间烟火之光,你能体验到那种天人合一、万物归寂的敬畏感。在寂静中,能感受到宇宙生命万物在隐秘世界中的悄悄躁动,能唤醒对人自身命运认知的返朴归真。日月自往来,俯仰成古今。</p><p class="ql-block">清晨,我被窗外的一束霞光惊醒,朝阳尚隐藏在东山的背后,霞光已刺破包裹着山峰的薄薄朝雾,喷射出万丈光芒,云蒸霞蔚,千姿缥缈,如仙似幻、美仑美焕。我唤醒妻子儿子,不想让他们错过这曼妙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客栈顶层,是开放式观景平台,也是茶歺厅,一家人在这里吃早餐自然是赏心悦目,苗寨的晨光山色一览无遗,观云山梦幻之化,赏风光绮丽之秀,既便过往人生有许多的纠结如块垒胸,此刻也会豁然开朗,顿然释怀,自然美是人类心灵一幅天然的解药,行者无缰就为采掘这幅解药而远足不栖。</p><p class="ql-block">带孩子进苗寨看看,想让他感受一下山里人的生活状态,走近苗寨的老房子,这才看清这里原来曾是红七军的指挥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革命时期红军刷在墙上“打倒国民党拥护共产党”的宣传标语仍然依稀可见,时光一逝近百年,而今物是人非,恩非恩,怨非怨,是是非非,谁能彻悟?</p><p class="ql-block">孩子指着挂有“红军屋”牌子的老木屋说:爸爸,红军还住这个屋吗?儿子在幼儿园接受的红色教育记忆深刻,红军的概念已经根植在幼小的心灵里,我说:这是很久以前他们在这里打仗时住的,不打仗了就不会回来住了。孩子又问:是跟美国人打仗吗?既便我想给孩子讲一堂红色历史课,但面对幼稚的心灵我也无法用简易的道理说清这段历史,只好应付说:跟坏人打仗。思者有虑,智者不语。</p><p class="ql-block">寨子里苗民依旧是用的脚踏织布机织布,依旧是用古老传统的方法采集植物泡制各色染料来染布,他们身上穿的民族服装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纯手工缝制。头顶、肩扛、手提依旧是他们生存劳作的主要方式,层罗叠嶂而又宏大壮美的梯田都是他们刀耕火种体力劳作的杰作,这里还是典型的自耕自足的农耕社会。苗民在大山深处过着低欲知足的生活,仿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远离都市社会,也远离了市井市侩气的污染。只有亲身体验低欲望社会的生活,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低欲望的现实价值。幸福的人生,或许只有卸载了欲望的袍袱才能有深度的认知。人生命运的归途,或许只有卸下欲望的重负才会有风,才会有风来帆速的快意人生!</p>  <p class="ql-block">我以为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没有儿童游乐场所,儿子和妻子呆不了一天就会吵着要走,计划就只住一天,结果在这里住了三天后,妻子和儿子还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八月二十三日上午,离开加宜苗寨来到榕江县城,完成妻子打卡的愿望,中午到号称“中国第一瘪城”的一家叫牛瘪王的饭馆吃牛瘪,四个人美美的一顿午歺,竟然只要一百元人民币,物美价廉,令人不可置信。怪不得来村超看热闹的人都要来这里吃牛瘪。</p><p class="ql-block">下午准备驱车回长沙,朋友又推荐我去大利侗寨的井上见客栈体验一晚,就在附近。于是,我们打算到大利侗寨打个卡再走。经过一段弯弯绕绕的山路,到了大利侗寨牌楼前,只能坐侗寨村民的车进入侗寨,刚到侗寨中心街区的廊桥上,暴雨倾盆而下,我们只得在桥上避雨了,暴雨下了足足一个多小时,天要留客人莫辞,我们只好在井上见客棧侗寨店借住一晚了。</p><p class="ql-block">水迷溪柳,雾锁侗乡,壮观的侗寨塔楼和廊桥是侗寨独有的民族建筑,苗族人择山坡上高处建寨,侗族人择山脚下水边建寨,所以侗寨中的塔和桥便是侗寨的必然建筑,寨中建塔除了作为侗寨主体活动中心外,主要还是作为守护侗寨安全的瞭望塔,廊桥则是便利居住溪水两岸侗族人的往来交流,所以溪流之上有头桥、中桥、尾桥等多架廊桥,廊桥内两侧有长长的木櫈,这里就成了侗族人茶余饭后常聚的活动广场。这桥上呈现出人生百态的生活场景好似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而这却是侗族人现实的生活图景,低欲、安逸、详和、怱容不迫的生活节奏,一位约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桥廊的长櫈上现绣现卖着她的侗族腰带和手袋,没有热卖的吆喝,没有渴卖的期盼,只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手头的针线活,有买则卖。两个七十岁上下的老人摇着扇子窃窃私语地聊着天,有说有笑,看样子很安逸,一位大约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则躺在长櫈上呼呼大睡,这世界似乎与他无关。看他们的衣着服饰都是侗族本寨人,劳作的、闲聊的、躺平的,这廊桥大概也就是他们生活的大舞台了。</p><p class="ql-block">八月二十四日上午,从大利侗寨出来,错过了就近的高速公路入口,就只能多走八九十公里的省道了,省道一般是沿着山沟里水系走,所以沿途一路侗寨风景,塔楼、廊桥,美不胜收,归途一路有风,人若放下欲望的袍袱,人生未竟之路也一定会有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