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二)

周伟宏

<p class="ql-block">一、进山砍柴。</p><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们十二个知青下放在泰和县马市公社南坑大队上山村生产队。刚下乡不久,是十二个人合伙烧饭吃,下放所在地虽称“上山村”,实为丘陵地区。本地也缺少烧柴。我们每个人都有砍柴或割茅草的任务。一天,梅生,水保,我,冬元四人跟着本村年青人走了十多里山路,来到禾市公社安民寺大队那边的山上砍柴。</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砍了二梱,大概都有百来斤。无奈长途无轻担。一二里路后,就开始扔柴。解开来,扔掉几根,捆好挑起来又走,走了一二里还是觉得沉,继续扔。农村的年青人,大姑娘很厉害,挑着柴火绝尘而去,早已不见踪影。水保,梅生开始也扔掉了一部分砍柴,走在前面,后来他们就不扔了。我也想,已经走了四五里路了,扔掉了有点亏,太少了回去,脸面上也不好看啊。我就咬着牙,坚持挑着走,少歇息。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真是意志力的挑战啊!我们可从没有挑着担子走十多里山路的经历啊。顶着太阳,咬着牙总算走完了这十多里山路。</p><p class="ql-block"> 到家了一称:水保、梅生都有百来斤。我的一担柴也有七十二三斤。冬元就更少了。我脱了衣服看看红肿的肩膀,后颈脖部位也疼痛,红肿了一大块。第二天,后颈脖肿得更大了,象一个馒头。让我惊恐不安。我看到农村里很多男人后颈脖子上都有一坨肿起来的肉。询问之,都说是挑担换肩形成的,一般不会消退。人也会象耕牛?牛肩颈背部长期拉犁也长成了一个肉坨!</p><p class="ql-block"> 我后颈部的肉坨一星期后还不消,二星期后还不消。我非常担心,今后我穿件衬衣也穿不平整?此后,我在劳动挑担时,不再站着换肩。我会放下担子,再换一个肩挑。减少对后颈脖部位的刺激。数月后,那肿起来的肉坨总算慢慢消退了。</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二、春插。</p><p class="ql-block"> 下乡第二年,知青们干农活基本上都成了一把好手了。水保牵着牛犁田、耙田成了一把好手。我插秧也成了生产队的高手之一了。插的秧又直又快。生产队田多,劳动力少,人均有十亩多水田。插秧久了右手肿得象个馒头,老表们说这是害“秧手”了。我就用左手插秧,且左手也不输别人喔。后来左手也肿起来了,右手也消肿了。两手就轮换着插秧。春插期间我是左右开弓啊。当时村上驻有二个蹲点的下乡干部,是卫生局的肖、邓二个女同志,把我手肿坚持插秧的事迹报去公社了。带回了一份公社油印的春耕战报。上面表扬了我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春插时,天不亮,外面还是一片漆黑,赤着脚提着马灯去拔秧,秧田中有很多蚂蝗,常常脚上有点痒才发现有蚂蝗叮在你的脚上在吃你的血,弄下来后还流血不止。到天亮,我们已经拔了满满一担秧,早饭后就插秧。晚上收工一直要到天黑才能回来。什是起早摸黑,什么叫披星戴月,什么叫粒粒皆辛苦。我有了更深刻的领悟。</p> <p class="ql-block">三、双抢(抢收、抢种)</p><p class="ql-block"> 夏季忙双抢也是最辛苦的。割禾,打禾,犁田耙田,连插秧,都很累。割稻子打谷时累得出鼻血,就用稻田中的泥水洗一下,稍息几分钟,接着干。口渇时只能喝塘水,有时会去山脚下的吃水井中用荷叶或芋叶包回干净的山泉,供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天黑收工时,每个人还都要挑一担稻谷回村口晒场,其实每个人都已筋疲力尽。看到梅生他们放下担子又返回帮助年老体弱的农村妇女接肩。我当然也不能表现太差。尽管自己也是筋疲力竭了,也硬撑着帮落在后面的老表接肩。因此,我们村的贫下中农对我们这群知青的表现还是比较认可的。双抢结束时,我已经瘦成了一个猴,用称稻谷的称一称,我才98斤。</p><p class="ql-block"> 我们觉得农村很辛苦,其实老表们更辛苦。老表们长年累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我看到本村的老范老婆月凤,夏天穿着一件黑色衣服,衣服后背上一圈又一圈的白色盐霜,在晒谷场还被丈夫用鞭牛的细竹子抽打责罚。这一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而今,生产队长,老范夫妇等年长一点的老表大多已经过世了。他们在农村辛苦了一辈子。真正辛苦的还是农民。</p><p class="ql-block"> 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一场运动。在应该学习的年龄,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我们被称为知识青年,这也只能是相对于那些没上过学的贫下中农而言。然而这段知青经历,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农村,体验了农村的艰辛,磨炼了意志。思想情感上与农民拉近了距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知青经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挑猪栏粪。</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五年中,印象最深的是挑猪栏粪。猪是私人养的,猪粪也是私人的。但农田是生产队的。所以农家的猪栏粪给生产队是要称重计算工分的。记录称重是在地头。</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我们不明就里,挑了一担猪粪走到半路,掉了一大块。我们嫌脏,必竟是猪屎啊,是不会捡起来的。担子变得一头重一头轻,依然是歪歪扭扭的挑到田里去。我发现老表们会停下来,把你掉落的猪粪用手捡起来,放在他们的担子上,挑到田里去。当时我的反应是惊讶和羞愧。</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挑猪粪时,我们是不愿走进猪圈中去,由生产队的伙伴在里面挖粪装担,他们对我们真的是很照顾,帮我们挑出猪栏后,我们才接过担子挑去田间地头。久而久之,我们觉得脸面上挂不住,硬撑着光着脚丫走进猪栏,有的猪屎还是热乎乎的,从你的脚指丫中挤出来,那种感觉真是“触摸惊心”啊。至今记忆犹新。干多了时候久了,慢慢地也就不再那么忌讳猪屎脏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一群很听话的知青。在农村这个特殊的课堂,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体能、毅力、劳动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艰苦的农村,我们基本上是出满勤。可以做到自力更生,能够活下来!我觉得我们正在慢慢变成一个地道的农民。后来挑着猪粪下地时,半道上掉了,我也会歇下担子,用我的双手捧起掉落下来的猪粪装上担子,挑到田里去。</p> <p class="ql-block">五、如厕难。</p><p class="ql-block"> 刚下到村里第一个问题是上厕所有点麻烦。那时农村是没有公共厕所的。只是有的村民在村庄边上,树丛边,菜园旁,用砖堆了一圈墙矮,约半人高,出入口有半截破柴门挡一下,有的还没有挡的。里面埋了一个破缸,上面搁二块木板,蹲在这样十分原始的茅坑上方便,有的还能露出半个头来。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茅坑是不分男女的。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急匆匆去上厕所,靠近了猛然发现里面蹲着一个女的。后来,懂了一点规矩,会对着那个茅坑高叫一声“有人吗” !如厕时,听到有人走过来,还要高声咳嗽一声,以给别人一个警示。知青们便向大队,生产队提出了要建分男女的,盖有顶,有门的厕所!</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在知青点不远处建了第一个分男女的公厕。有门,分男女,但中间隔墙还是木板的,踏板也是木板,底下是一个四方的水泥坑,由于地势低,积有半池水,拉屎掉下去,常有粪水溅到屁股上。解决的办法就是丢点稻草下去。冬天还好,夏天那绝对是培育蚊子的大本营。上一次厕所,那肯定是会叮上一屁股的疱。😀😀</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右)和上山村曹忠保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