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书法如何确定书体

李 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迺欣,1955年生人,呼和浩特市书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正高二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协第四、第五届副主席,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MBA教育中心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三、六、七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中国书协主办),“全国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中国书协主办)、“国际书法展”、“第十四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国首届大字展”、“全国千人千作展”等。作品曾获首届、二届华北书法奖,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艺术创作“萨日娜”奖,作品被收入《共和国书法大系》。出版有《王迺欣书法作品集》,主编《丁香芳菲——呼和浩特书画集》《呼和浩特书画论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走近书法家的世界,领略他们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己陆续买了许字帖,可一直在困惑着,不知该如何确定书体选贴,与王乃欣老师相识后,特意请教他,“隶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隶书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书体,上承篆书,下启楷行草,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书体,也是非常美的一种书体,而且大家都能看得懂,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廼欣老师,从唐楷入手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汉隶入手的优势(可行性)、汉隶入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而又谈到从汉隶入手的可行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多人一开始就埋头苦练楷书,结果到要转化到行草书时就非常难以转变,因为没有篆书和隶书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学书法究竟应从何种书体入手,这一直是古今书家众说纷纭的话题,有人认为从碑书入手,有人主张由唐楷起步,也有人坚持从篆隶启蒙。从唐楷入手的说法一直以来占有主导地位,通过长期的临摹、创作及教育教学实践,王廼欣老师更倾向于从汉隶入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唐楷入手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书法史上,相对于篆、隶、行、草等书体而言,楷书成熟的时代较晚。宏观而论,可以说唐楷是楷书成熟的标志,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则是进入了楷书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人尚碑、唐人尚法这已成为定论,唐代留下的可供学习的碑帖甚为丰富。以欧、褚、颜、柳为代表的楷书历史性地成为楷法之正宗,流传极广,成为后世学习者的圭臬。有学者指出:“唐楷至于柳体,法度已至其极,令后人殆难措手,得失亦尽在于是。”任何艺术,其萌芽变革的过程定是它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一旦成熟便不免失去原有的光辉,走向僵化的程序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亦然,从三国两晋到唐代,楷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但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却在相对降低。《广艺舟双楫·余论》中曰:“唐以前书密,唐以后书疏;唐以前书茂,唐以后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书纵,唐以后之书敛。”这个免法大体不错,究其原因则在于唐楷被森严的法度所束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文俊先生说:“唐楷循法度之路,与科举要求'楷法遒美’有关。”的确如此,科举制度始于隋代,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吏选拔制度,在自隋迄清的一千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对中国文化(包括书法在内)的影响是异常深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科举时代,楷书是士人的必修课,唐代以后,唐楷成为士人求取功名的法宝之一。如果一个读书人写不好以唐楷为取法对象的楷书,那么就意味着与功名利禄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唐楷在科举时代的士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以至出现了千字一律,毫无生趣可言的“馆阁体”、“台阁体”。在士人们泛滥的书写中,楷书走向了“黑、光、亮”的穷途末路,但在当时,这种状态符合了封建社会的审美趣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可知,学书法“从唐楷入手”在科举时代是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快捷方式,是“应试”的必然产物。但这种“唐楷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的近现代,直至当代,依然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古代印刷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字乃至书法有着极大影响。印刷刊物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字体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时期书体的主流。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未尝分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印刷品中宋体与楷体一直是最昌行、最普及的字体,今天也是如此。印刷楷体脱胎于唐代楷书,宋体字是颜真卿楷书的变体,因此,印刷物的主导字体,一直就没有脱离过唐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在事实上为人们“从唐楷入手”学书法提供了某种导向,尽管这种导向是隐性的,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但不可否认,这种影响是巨大的。直到上世纪 80年代末期,还很难买到唐楷之外的魏碑、隶书等碑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初学者的角度讲,王廼欣老师认为法度森严的唐楷不容易入手,不容易见成效。其笔法的纯熟讲究,结体的规范定型都是初学者的极大难题。因此,主张学书法从汉隶入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从汉隶入手的优势(可行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隶书是继小篆后通行的实用书体,主要包括古隶、汉碑、汉简、清隶。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有学者指出:“隶变完成,应有如下标志:一是彻底消除篆体痕迹,用抽象的点画符号重新组织字形;二是确立全新的笔顺、笔势、笔划结构方式,使之更适合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三是全新的体态,已经和它脱胎的母体有了本质的区别;四是字形结构形成新的规范标准,取得全社会的认可与通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隶上承篆书,下启楷书,它一变篆书的中锋、圆笔为侧锋、方笔,从笔法到结字都大大丰富了汉字书法的表现力。与唐楷比较而言,它“形体方扁,字取横势,笔划平直,布白精巧,波磔撇画,左舒右展”,绝少唐楷中所讲究的法度与规范。隶书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磔和出锋两大新法。最能集中表现这两种新笔法的是捺画和承托全字重心的某一横画。在这种笔划末尾处,折笔而行,改换方向,由原来朝右下方变为朝右上方挑出,表现出流动与峻拔的意态。其挑笔“雁尾”具有独特性,除章草外,其他书体中没有这种笔法。方笔做为一种有意为之的笔法也是出于隶法,篆法圆,隶法方。圆笔圆转遒劲,活泼健秀;方笔方整,刚健雄浑。隶书用笔方圆相济,补偏救弊,相得益彰。侧锋源于汉隶,我们从《乙瑛碑》的大挑《张迁碑》《西狭颂》的粗笔划中,皆可窥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学习书法的道路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历代无数书家,取法广博,从篆隶中汲取艺术营养而卓然成家者不在少数。学书应探本求源,取法乎上。隶书为楷书之母,楷书笔法的横竖撇捺皆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隶书比篆书易识别比楷书易掌握,结构上比唐楷新颖,灵活多变,更有随意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讲,隶书要比楷书容易上手,即在较短的周期内容易写得像,这对激发初学者的兴趣与信心极有好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有为说:“唐人讲结构,自贤于宋明,然以古为师,以魏晋绳之,则卑薄已甚,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康氏看法未免有失偏颇,却道出了唐楷相对而言僵死、少变化的不足。若长期沉浸于唐楷中,容易使初学者走向固定的模式中,降低甚至泯灭审美感受能力及再创造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于上述认识,初学书法者应从隶书入手为好。隶书对于初学者,不仅容易掌握,而且在攻下这个特殊书体后,上可追溯到篆,下可延伸到楷,上下逢源,游刃有余,可以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提供切实的方便,并为开启悟让开艺术上的纵向深入提供某种可能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从汉隶入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文至此,仍觉意犹未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加以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汉隶极富装饰意味,在学习中如不能加以鉴别优劣,则容易走入俗气、匠气的路子,缺乏艺术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在学习中要注意体会碑拓中用笔与用刀的转换,要透过刀痕看笔锋,透过刀法揣摩其笔法,不能盲目描摹汉碑中斑驳残泐之象,不能故作雄强、苍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在美学风格中应选择介于秀美与壮美之间的碑拓进行学习,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景碑》《朝侯小子碑》等,都比较适合初学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对于唐楷,也不可轻视,不可放弃,也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为我所用。自唐以降,入唐楷而出新意的书家也未尝没有,如清代的何绍基、翁同和、翁方纲等,这些书家往往在吸取唐楷精华的同时,也兼学篆隶。本文所主张的“从汉隶入手”,旨在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由易到难”的方法,并非否定唐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