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隐修门 2023-09-14 00:00 发表于北京</p> <h3>这是一张绝对令人震撼的图片。这是最近拍摄到的量子纠缠成像图,竟然和我们古代太极图一模一样。它似乎在证实着科学的尽头,即是玄学。这张量子纠缠波函数的图像来自于8月14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的一篇论文。他们使用了一种先进的TPX three camera相机,可以捕获到光子之间的干涉图像,在每个像素上记录到纳米级别的事件。研究人员将一束高能紫外激光作为光源,用分束器得到一对量子纠缠的光,然后用干涉仪来调整相位差。通过TBX three common相机来记录他们的干涉图像,重建两个光子纠缠的波函数。然而令人惊异的是,<strong>科学家拍摄到的两个光子量子纠缠的波函数图像和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一模一样。</strong>早在2019年的科学进展中,英国格拉斯大学物理学家保罗安托万莫罗就公布了首次拍摄到量子纠缠的照片。不过当时成像比较模糊,如同两轮弯月。而这一次更加清晰的拍摄,让人了解到量子纠缠的图像竟然跟太极图一模一样。这似乎在证明科学的尽头竟是玄学。或许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宇宙最初的规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量子纠缠。1935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爱因斯坦与鲍里斯、纳森罗森共同提出了EPR悖论,<strong>两个相互作用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strong>其量子状态仍能纠缠在一起,共享同一个整体的物理状态。这种超距的量子关联被称为量子纠缠,也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远距离相互作用。如果两个量子分别处于某种纠缠状态,那么不管二者之间距离多远,都会产生一种关联状态。如果其中一个量子发生了改变,则另一个量子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strong>而且两者的改变往往同时同步进行。</strong>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两个量子之间好像存在着某种心灵感应,能够得知对方的想法而做出改变,而且没有任何距离的限制。太极图中的阴与阳也是如此,<strong>一方确认为阴,另一方确认为阳。</strong>阴阳交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易经中讲,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关于太极思想最早的描述。我们常见的阴阳鱼太极图所表达的,并不是太极,<strong>而是太极生两仪。</strong>这句话这么说起来可能有些复杂,想要了解太极,就先要了解无极。<strong>无极可以理解为混沌。</strong>古人认为,在宇宙还未诞生之前,天地之中一片混沌,没有中心,没有边界,没有生命,甚至没有前后左右这种方向感,<strong>没有任何的维度空间的概念。</strong>这与现代科学当中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表述相同,这个状态就是无极。<strong>随后宇宙中产生了阴阳二气,</strong>并开始相互交合、反应,慢慢开始演化成为星云、恒星、行星,<strong>从而进一步产生生命。</strong>而产生阴阳二气的这个过程就是太极。太极似乎阐述了宇宙创始最基本的规律。量子纠缠与太极之道是有一定的共通点的:都强调整体系统,都具有不可分割性,相生相克,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始终都是各种规律。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就是通过规律,老子所讲的道是规律。现代人讲的万有引力也是规律,古代人讲的物极必反,也是一种规律。在古人的思想当中,认为太极就是这个世界最初的规律。</h3></br><h3> (来自 | @黑衣哥解密)</h3></br><strong> 附1:有关</strong><strong>讨论 </strong><h3><strong>网友1:</strong>这个不想点进去不过也知道被人误解了,这个好多人辟谣了,就是用来做纠缠投影的原始图片是太极图而已,要用别的图片也能实现别的图片的投影。</h3></br><h3><strong>网友2:</strong>行了,这是为了量子传输,实验团队故意整的太极图映射的,其实就是为了流量。先去了解一下,看看这篇论文什么的,别被不明真相的自媒体带偏啦。那个太极图是理论观测数据,不是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没出来。</h3></br><h3><strong>彩虹:</strong>不认同,除非你找到支持自己说法的证据。</h3></br><h3><strong>网友1:</strong> 好,我给你找证据,我刚又点进去看了视频,只看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就知道那是剪辑而且片面的误导结论。(推荐两个视频)</h3></br><strong>彩虹注:</strong>视频我看了,两个华人男女。女的象征性提到了原文,跟着就断言:1 是人为确定的图形;2 是没有关系人为创造的关系。男的就更有点扯了,问了AI,AI并没有给具体说法,而他自己得出结论:就是用太极图测太极图而已,所以成像为太极图……这回答就好像只有他知道“1+1=2”别人不知道似的!不懂装懂的姿势很可笑。先不说两位的臆测有多么自以为是和肤浅,就说国际科学杂志的编审们,难道也是吃白饭的吗?另外拿一个普通光学成像问题与量子纠缠放到一起有多酷吗?假设真如其所说那就是根本不必要的!那样的话同质性科学论文和争吵岂不是要爆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姑且认为他们说得有点道理,咱们往下看。<h3><strong>彩虹:</strong>好,就算图形是他们说的那样。你再看一下机理:“早在2019年的科学进展中,英国格拉斯大学物理学家保罗安托万莫罗就公布了首次拍摄到量子纠缠的照片。不过当时成像比较模糊,如同两轮弯月。”</h3></br><h3> <h3>如果图像形状是任意的,自己设置而已,这个与太极图无关,他们怎么不设置成三点猫爪形呢?<strong>怎么不设置成六芒星或五芒星形状呢?</strong></h3></br><strong>彩虹:</strong>众所周知,<strong></strong>在西方至少六芒星或十字架更高大上一些吧!干嘛非要往你东方老祖宗身上靠呢?如果真的是任意设置而已,那表述上就应该是“量子纠缠成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成为任意对应图像,而不限于弯月状或太极图”。这显然是一个“能怎样的问题”而非“是什么的问题”!某些自媒体博主认为实验者、科学杂志连这两者的区别都分不清楚,是在抖机灵和哗众取宠吧?究竟谁在把问题带偏?<h3><strong>说明还是有一种自然趋势,</strong>让图形趋向于某种完型,绝不全是人为!</h3></br><h3><strong>彩虹:</strong>再看一下所谓量子纠缠核心效应:</h3></br><h3> <h3>“一方确认为阴,另一方确认为阳。阴阳交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h3></br><h3>我们看看宏观的阴阳是不是这样互相纠缠、层层堆垒而成立的!<strong>你可以否认微观的太极图</strong>(它只是宇宙一个完型构造图形而已),但不涉及图形,太极原理依然普遍地在宏观与微观世界“一以贯之”!</h3></br><h3>结论,这事与图形压根儿关系就不大,也就是说量子纠缠不一定非要符合某个图形,<strong>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strong>不过就本质来说,微观的量子纠缠与宏观的阴阳太极原理如出一辙,<strong>这才是关键!</strong>当然如果微观能体现出太极更好,未尝不可也!</h3></br><h3><strong>彩虹:</strong>这才是本人特意制作一篇公号文章来转载它的深层原因。<br></br></h3></br><h3><strong>网友3:</strong>我孩子从高维接收到了七个符号,<strong>都有太极图,</strong>但是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h3></br><h3> <h3>她画出来了。这是其中一个,有懂的吗?</h3></br><h3><strong>彩虹:</strong><strong>太极画在核心,</strong>有点意思。<br></br></h3></br><h3><strong>网友3:</strong>不知道意思,<strong>就很苦恼。</strong></h3></br><h3><strong>彩虹:</strong>不用另外知道,图形就说明问题了。</h3></br><strong>网友3:</strong>你要看看其他六个吗?<strong>彩虹:</strong>可以的。<strong>网友3:</strong>我看着有一点规律,但还是不懂。<h3> (图片提供:命由己造)</h3></br><h3><strong>按照给的顺序,</strong>我给排的1234号。</h3></br><h3><strong>彩虹:</strong>谢谢。</h3></br><h3><strong> 附2:图的破解 </strong></h3></br><h3> (网络参考图)</h3></br><h3> 第二张图(1234号)</h3></br><h3><strong>彩虹注:</strong>乍看起来,根据那张大图(1234号)的排列方式,有点河图洛书的意思,对应宏观天体。另外三张单独的图尤其第一张(7号),象是透露“三个夸克组成的质子”内部的构造原理。</h3></br><h3> 第一张(7号)图</h3></br>上图表示“三个块状物”围住一个“太极图”,象征质子的夸克幽禁模型:“二个上夸克+一个下夸克“组成“的“阳太极”(物质场-阳),同时还对应一个“阴太极”(反物质场-阴)。<h3> 最后一张(6号)图</h3></br>上图表示“三个块状物”围住一个“太极图”,象征中子的夸克幽禁模型:“二个下夸克+一个上夸克“组成“的“阳太极”(物质场-阳)。无同等对应的“阴太极”(反物质场-阴),表示原子核的物质比例相对反物质多一点。<h3> (网络参考图)</h3></br><h3> 倒数第二张(5号)图</h3></br><h3>上图表示电子可以分裂成3个准粒子:1空穴子携带电子电荷(电场层);2轨道子携带轨道位(轨道层);3自旋子携带旋转属性(磁场层:一种与磁性有关的内在量子性质)。电子内部结构:空穴子,自旋子,轨道子。</h3></br><h3> (网络参考图)</h3></br><h3><strong> 附3:统一猜想 </strong></h3></br><h3>太极即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有形生于无形”。<strong>“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strong><strong>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strong>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赋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太极中央元气”。“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淳合未分之气”。</h3></br><h3>根据上述宇宙太极创生模型,<strong>推到物理界可做如下假设:</strong>宇宙内的一切都是由同一种东西所构成,<strong>即光的介质——以太。</strong>以太并不完全如之前定义的那样只是光的介质,<strong>而是作为空间的最小单位和像素,</strong>构成所知的一切物质。</h3></br><h3>比如电子就是两列同频率的高能电磁波相撞后,<strong>波头扭转180度后与波尾无缝连接而形成的一种莫比乌斯环式自旋波。</strong>同时电子在自旋的同时也会带动周围的以太一同运动,<strong>也就是所谓的“场”。</strong>正电子同理,只不过当时波头转向了另一边而已。而质子则是由两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相撞绞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运动形态。因为之前三个带电粒子除了自身质量之外还具有各自的动能,所以转化成质子之后的总质量要高很多。而所谓的上夸克不过是正电子被电子带走了三分之一的动量之后的新运动状态。所以,<strong>所谓的电荷其实也是一种空间的运动,是由运动产生的一种力的相互作用。</strong></h3></br><h3>同理,下夸克就是一个电子被两个正电子各带走了三分之一动量后的运动状态。<strong>中子的形成,就是一个电子进入质子内部运动范围之后,</strong>随机靠近一个正电子并与之产生相互运动,自身三分之二的负电荷与正电子所剩的正电荷绞合抵消,对外表现出的就是三分之一的负电荷,也就是下夸克的特征。</h3></br><h3>过去,关于电磁力的常规解释不够详细,<strong>只说负责传递电磁力的是虚光子,</strong>形象地说,电子间的电磁力传递过程就像是两个分别站在两条小船上的人朝对方扔小球,<strong>小球相当于光子。</strong>当左方朝右方扔出小球后会得到一个向左的推力,右方则会得到一个向右的推力。于是双方相互远离,<strong>表现为同种电荷的相斥。</strong>至于异种电荷相吸的说明就有点牵强了。说扔球的那个人现在转过身去,相当于异种电荷,毕竟方向不同了嘛。然后接下来的一幕就神奇了,左方还是朝着自己的前方扔小球从而获得一个向右的推力。<strong>但这回小球必须得在空中绕转一圈才能打到右边那人的后背,</strong>并给他一个向左的推力。这样两人才能表现出相吸的样子。这近乎魔法了!所以(QED)量子电动力学坦诚表示:<strong>质子与电子间相吸的电磁力作用原理还没有被发现。</strong></h3></br><h3> <h3>另外质子和正电子都是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为什么正电子能和电子靠的足够近并发生湮灭,而质子却不能?就算极端环境下,可以强迫电子和质子靠的足够近,<strong>但它俩为何非但不湮灭反而却变成了中子?</strong>之所以会造成这些费解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们尚未发现或遗漏了非常关键的信息。</h3></br><h3>根据新的就假说,让我们回到上面扔小球的例子。这时就会明白那个“小球"其实代表的不是光子,而是“以太”的运动。<strong>而电磁力的产生其实就是源自各种以太漩涡运动而产生的交集,</strong>运动方向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和效果。比如同向的漩涡会有合并的趋势,从而相吸。<strong>逆向旋转的漩涡则不会合并,从而表现为相斥。</strong>而电子的三维漩涡运动不止顺逆时针这两个方向即左右旋转,<strong>同时也会上下旋转。</strong>加上莫比乌斯环的结构,<strong>导致在旋转时会产生三个方向上的力,</strong>两个往外一个往里。正电子则是两个往里一个往外。所以正负电子的旋转有三分之二的几率为同向运动,相遇时会大概率相吸。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概率逆向运动相斥。</h3></br><h3>综上所述,<strong>电荷其实也是一种空间运动形式,</strong>而传递电磁力的也是空间的运动。质子身上带的那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外在的综合表现与正电子的一样,方向上也都是两个往里一个往外的空间运动。只不过相对于正电子,质子与电子间相互运动的范围更大,变数也更多。(参考:百度作者 | 梦现大师傅)</h3></br><h3> <h3><strong> 正所谓:</strong></h3></br><h3><strong> 宇宙万有 皆是吾真 </strong></h3></br><h3><strong> 太乙道炁 周流古今 </strong></h3></br><h3><strong> 甘露灌顶 光明浴身 </strong><br></br></h3></br><h3><strong> 一炁演化 杳杳冥冥 </strong></h3></br><h3>来源:网络<br></br></h3></br><h3>编辑/整理:彩虹(微信caihong_zhanshi)<br></br></h3></br> 关注<h3>对内倾听自我真实的声音</h3></br><h3>对外了解世界发生的事实</h3></br><h3><strong>【探索整体终极的真相】</strong></h3></br><h3>事实教育你,真实指导你</h3></br><h3>真相改变你!</h3></br><h3> <h3>(点“在看”或“转发”也是一种支持!)</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itqLrmmjKzdTUWBBx_Zj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