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环游东北之敖鲁古雅(一)

YICHEN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区西4公里处,总规划面积260公顷。景区建有原始部落、驯鹿文化博物馆、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列巴博物馆、森林文化研究所、圣诞老人小屋、猎民家庭游、冰雪酒店,是一个以敖鲁古雅鄂温克原生态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生态景区。</p>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长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p> 敖鲁古雅游客中心 敖鲁古雅艺术中心 <p class="ql-block">艺术中心正在举办《女酋长玛丽亚·索》展。</p> <p class="ql-block">女酋长玛丽亚·索:她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她经历了从游猎到定居发展的百年变迁;她一生都在守护山林、驯鹿和鄂温克文化。</p> <p class="ql-block">玛丽亚.索,1921年出生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温克猎民部落。300年前,这支猎民部落来自俄罗斯外贝加尔湖畔,他们饲养驯鹿,以狩猎为生。受父亲的熏陶,玛丽亚.索从小就练就了打猎的好本领。</p> <p class="ql-block">16岁玛丽亚.索带着6头驯鹿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猎民拉吉米。拉吉米朴实、勇敢,是部族里公认的出色猎手。在拉吉米去世后,玛丽亚·索因其擅长打猎和管理族群成为猎民点的点长,被人们尊称为"酋长"。</p> <p class="ql-block">玛利亚.索是鄂温克猎民中唯一一个不说汉语的人,然而她美妙的鄂温克民歌时常在山林中回荡,她的口弦琴技艺在敖鲁古雅更是无人能及,空灵、悠长的琴声讲述着猎人与森林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0日,因各项身体机能衰竭,玛利亚·索在猎民点安详离世,享年101岁。玛利亚·索走了,她所坚守的鄂温克民族文化仍在传承着,清脆的鹿铃声仍在山林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油画《玛丽亚.索》</p> <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著名画家柳芭于2000年为舅姥姥玛力亚索赠画。</p> <p class="ql-block">装粮食用的犴皮篓:制作时间为1997年。迁徙时,驯鹿背上驮着装米面的器物。用犴皮制作,用彩色布条装饰。</p> <p class="ql-block">相册:台湾诗人席慕蓉到山上猎民点看望玛力亚索老人赠送的相册。</p> <p class="ql-block">桦树皮茶具箱:玛力亚索老人的父亲于1940年为女儿制作的陪嫁品。是从白桦树根剥下来的桦树皮制作的。纹饰是玛力亚索的奶奶制作的,用狍子的蹄子里的骨头在桦树皮上砸印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驯鹿皮毛背包:玛力亚索制作的驯鹿皮毛背包,其中蹄甲为狍子蹄甲、锁边为狍子毛,包上的流苏是用灰鼠子毛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犴皮靴子:玛力亚索缝制精美、保暖的犴皮靴子。</p> <p class="ql-block">花瓶画</p> 敖鲁古雅原始部落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原始部落:占地面积约11.56公顷,主要以原始生活体验、特色美食、民俗演绎、文创购物为特色,艺术化的再现最后的狩猎部落原朴的生活状态,是敖乡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体验项目包括:沉浸式体验、游体验、美食体验、非遗和民俗传承体验、演绎体验、游戏体验、探秘体验,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长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中国境内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之一。最后一代纯正血统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30余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600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p> 太阳迎宾区 <p class="ql-block">靠老堡:"靠老堡"-﹣鄂温克语意"树上仓库"是使鹿鄂温克猎民在长期狩猎、迁徙过程中搭建在树上的库房。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仓库以自然树为四柱,离地高三、四米,上盖桦树皮遮挡雨雪,也可防野兽。仓库不设锁,人们可以蹬梯上下,如果其他猎民出猎断粮,可在就近仓库拿取,没有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恰恰相反,认为这是断粮人的权利,是主人的义务,这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直保持到现在共享理念的行为体现。</p> 神           树 <p class="ql-block">神树:使鹿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产生了图腾观念,他们崇尚"万物有灵"。同时认为古老的、造型奇特的树木具有保护本民族的作用,有一定的灵性,被他们视为神树,以用来祈福寻求保护,获得安宁。</p> 打    列    巴 <p class="ql-block">打列巴:"列巴"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传统主食,用驯鹿奶和面后自然发酵,放到"达拉噶问"(平锅)里烙熟,敖鲁古雅猎民制作的列巴酥脆暄软,入口香甜。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个月左右。</p> 鄂温克跷跷板 <p class="ql-block">鄂温克跷跷板:使鹿鄂温克语发音为"泼力刊"跷跷板的两端一边代表雄鹿,一边代表雌鹿,竖起来的抓手代表雄鹿鹿角,横着的抓手代表雌鹿鹿角。跷跷板分高矮两种,高的是青年人玩的,矮的是少年儿童玩的。两边坐人顺时针旋转并做一起一落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祈福地</p> 狍    子    苑 <p class="ql-block">狍子苑:狍子是鹿科的一种小型鹿种,使鹿鄂温克语发音为"给日前"狍子生活在草原和山林地带,体长1.3米左右,头短而钝、眼大耳圆,雄性头上长有三叉形的狗角,角基粗糙而有点状凸起结构,四肢细长、蹄尖小、尾巴短,嗅觉、听觉、视觉灵敏而机警,当它发现有任何异常时,都要驻足观察判断,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傻狍子。</p> 驯    鹿    苑 <p class="ql-block">驯鹿:又叫“四不像”,角似鹿角,头似马头,身似驴身,脚似牛蹄,是圣诞老人的坐骑。驯鹿善于在复杂地形中穿行,驮运能力好,被誉为“林海之舟”。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是中国境内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驯鹿在其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 敖鲁古雅民族文化传承中心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 中国驯鹿之乡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也称驯鹿鄂温克人,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被称为中国驯鹿之乡。</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3.9.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