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遗址博物馆

黄京慧

<p class="ql-block">庙底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庙底沟遗址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这一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相互发展关系,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1。</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有赖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前后,安特生与助手刘长山在河南采集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期间,意外地在仰韶村发现了许多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彩绘陶片。他们将收集来的这些器物运回北京进行详细研究,认为仰韶村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相当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其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p> <p class="ql-block">翁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翁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