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每次来洛杉矶,都会在圣盖博的朋友家住上月余,别墅大门前的马路深处,绵延的威尓逊山好像离得并不太远,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时,山巅矗立的天线架子仿佛是森林铁塔,肉眼清晰可辩。据朋友自叙已在此住了17年,知道离得最近的峰峦上有座专门观察太阳的天文台,业界功勋卓著,历史己超百年,但从未进山寻访过,查了才知道直线距离只有三十多公里,值的一去。</p> <p class="ql-block"> 从210高速转入盘山公路,汽车就一直在爬升高度,洛杉矶市区己被甩在了山的右后侧,感觉山里的雾气渐浓,双向车道的视野也被压缩到只有百米,朋友年青时就是开山路的高手,此刻也把车速减缓了。正当我感觉今天登高望远的效果会受限时,阳光被瞬间点亮,道路仿佛宽敞许多,群山没了帷幔的遮挡,峰峦叠嶂,高敞亮堂,只是山涧里依旧云堆雾砌,白絮骤聚,不见了大地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 汽车爬到峡口上端,三叉路口的右侧山岩裸露,筑路时留在高处的树木盘根错节,而路下低矮的灌木顺着斜坡与云层接壤。左侧是继续上山的主路,山岰高树密布,枝杆挺拔,树围多人才能合拢,前些年这里曾遭雷击的枯木和过火撩痕依然历历在目。洛杉矶每年数十起自燃山火,山里经常烟火弥漫,有时连中心城区的空气也会有焦灼味。今年好像雨水充沛,城区生活没有限水,所以山火也少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我终于见到了近在咫尺曾遙不可及的"天线森林",这是覆盖整个洛杉矶城区的电视转播和卫星通讯的天线群,密密麻麻有着"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金属阵仗。见有路可上,朋友特地开车到有着巨大水泥基础的山巅去转了一圈,让我隔着长方形的栅栏感受着湛蓝天庭下的银光闪烁。我们车曾在路上可拍摄到"下绿上蓝中间银"的天线全景图,只是无法安全停车而只能作罢。</p> <p class="ql-block"> 天线水泥基座下的狭长通道,紧贴着陡立的悬崖,这是进入天文台的单行通道。当几位摩托车手带着刺耳锐。呼啸而过时,让站在路边的我多了份莫名其妙的震撼,举目四望,群山都在我的视线之下,这应该是洛杉矶的海抜最高处。前几天我去格里菲斯天文台时,站在栏杆旁俯视了脚下铺滿大地的洛杉矶城区,不多的高楼大厦仿佛成了汪洋中的孤帆,今天我站到了海拔的更高处,却只能见到压在这座城市头上白絮状的云遮雾挡了。</p> <p class="ql-block"> 用粗犷圆木构建的大门在路口敞开着,进去转弯向上就是天文台的停车场,我竟然见到六辆"老爷车",色彩缤纷,款式奇特,散发着固有的历史韵味,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场景,让我激动不已,还没等朋友的车停稳,我就给己开始启动驶离的老爷车逐一拍照,好在最后一辆福特汽车,开车的老俩口装容精致,步履蹒跚,在有点刺耳的发动机启动声音中,老妇骄傲告知这辆车己过百年,是她奶奶生前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停车场靠悬崖是一座四面敞开的大屋顶木质建筑,居中有一家饮食店在卖简餐,周边散放着桌椅,游人可凭栏远眺。我把朋友在拍照的镜头抢下,可以看到镜头里天空的瓦蓝色调,让谁见了都会心旷神怡,只缘生在此山中。树林的空旷处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门口的铭文记载是馆长朋友赠建的,除了展示的历史照片外,二个展柜里天文学家留下的文档资料,纸张都已泛黄,肯定是不可多得历史珍藏。</p> <p class="ql-block"> 天文台建于l904年,由于天文爱好者兼首任台长海耳携带从它处折装过来40英吋望远镜的加入,成为最初的太阳观测站。我在博物馆前的高台上看到己有120年历史,仍然有着洁白无瑕小圆外表的设施,如今当然在众多"后起之秀"前已不再起眼。在获得资金赞助后,海耳台长经过四年的研磨和调试,克服地震干扰,终于在1908年建成当时世界首台最大的60英吋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 1908年开始,海耳又开始研制100英吋望远镜并获成功,在1917年至1948年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固体玻璃镜面,让多位知名天文字家在此取得了银河系外观测的多项领先成果。随后虽然诞生了200英吋的胡佛望远镜,但并未在此落户。我穿过长长的小桥进入敞开大门的100英吋望远镜内,40多级铁梯可上到圆球中部,相信这台106岁,曾经具有"老大"地位的设施,现在应该是专供参观的"摆设"了。</p> <p class="ql-block"> 三角形的路标指向不远处突兀的崖璧外侧,可以顺着安全栅栏走到山尖部。天空阳光明媚,周围静寂无声,全世界百年以上的天文台,无一例外受到现代光汚染而成了旅游景点,此处也不免俗。看着山谷里不温不火微微湧动的低垂云层,脚下的洛杉矶城区依旧"不知去向"。围栏上标记的5713英呎,这应该是天文台的海拔最高点,换算是1742米,记住吧,可能是我这些年在海外旅行登临的新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