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丹江,长江水系支流汉江的支流,在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尧时即名丹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传说曾产丹鱼而得名,也有传说,禹之外孙丹朱曾于此治水,为纪念他,后人称丹水、丹江。</p> <p class="ql-block">丹江俗称丹河,古称丹水,亦称丹渊、赤水、粉青江,在陕西境又名州河,河南省淅川县境又名淅江,湖北省丹江口市段旧称均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江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西北部的秦岭南麓,流经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汉江交汇,注入丹江口水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丹江航运发达,明清两朝是丹江航运的黄金时代。丹江径流量小、年际变化大,洪水灾害严重而频繁,含沙量较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域内的水利工程有古代著名的沟通丹江与灞水的通道工程丹霸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后,沿江建设了二龙山、龙潭等水利水电工程,发挥了蓄水灌溉、发电和调洪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省境内,</p><p class="ql-block">丹江干流发源于秦岭主脊——海拔1964.7米,源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凤凰山东南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源有二;东源从庙沟口向东南流入黑花峪,经铁炉子乡至黑龙口与西源汇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源来自牧护关以东的秦岭,向东南流经郭家店、秦岭铺等地,至黑龙口与东源汇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黑龙口向下,丹江流向大致呈西北-东南向,流经商州区、丹凤县和商南县,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流入河南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江在陕西境内的河段长249.6公里,从河源至省界高差1184.8米,比降为4.75‰,流域面积为7510.8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面积的40%,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9亿立方米。</p> <h3>陕西省境<br><br>陕西省境,丹江支流众多,<br>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条,<br>10~25公里的干沟有79条,<br>1~10公里的支沟有952条,<br>1公里以下的毛沟多达34300条,<br><br>其中,<br>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11条;<br>流域面积在20~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有12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支流为数众多。</h3> <h3>银花河,是丹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br><br>源地有二;南源是东西沟,发源于鹘岭余脉—海拔1468.4米的板板山东侧;<br><br>北源是北河,发源于流岭南麓坡脚,两源于高坝相汇合。<br>流向为东—西向,先后接纳南家垤河、大庙沟、洛峪河、商路河、古路河和石槽沟等主要支流,于竹林关注入丹江</h3> <h3>武关河<br><br>是丹江上游较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海拔1744米的蟒岭主脊南侧,向东南流到庚家河,到石门后始称武关河,<br><br>到峦庄转折为南—北流向,经武关、毛坪、于毕家湾注入丹江。<br><br>武关河支流众多,较大的有峡河、桃坪河、赵川河和白阳关河等,两侧大小支流作对称状分布,流域平均宽度为7.7公里,<br><br>是一条比较明显的树枝状水系。</h3> <h3>南秦河,又名乳水、楚水,是丹江一级支流,<br><br>发源于商州市西部东岳庙乡鸡冠岭,流向由西向东,流程48公里,至刘湾乡汇入丹江。<br><br>流域面积575.9平方公里,海拔702~1577.6米,总落差875.6米,平均比降0.83%。<br><br>主要支流有林岔河、石道峪、赤水峪、石龙湾河、金陵寺河、刘峪河。<br><br>南秦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为7.93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53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441立方米/秒。<br><br>径流年内分配为夏秋较多,冬春较少。平均含沙量4.44公斤/立方米,平均输沙率18.4公斤/秒,平均年输沙量63.4万吨,侵蚀模数1302吨/平方公里,实测最大侵蚀模数2750吨/平方公里。</h3> <h3>板桥河,属丹江一级支流,<br><br>发源于商州市马角山,流向由北向南,流程47.5公里,至二龙山汇入丹江。<br><br>流域面积588.2平方公里,海拔730~1300米,总落差570米,平均比降1.2%。沿途有大荆河、黄川河、蒲峪河、石鸠河汇入。<br><br><br>多年平均径流量1.45亿立方米,径流模数7.9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2.59立方米/秒,<br><br>实测最大流量360立方米/秒,平均含沙量4.64公斤/立方米,平均输沙率1.44公斤/秒,<br><br>平均年输沙量60.2万吨,侵蚀模数1220吨/平方公里,实测最大侵蚀模数2880吨/平方公里。</h3> <h3>会峪河,为丹江一级支流,<br><br>发源于商州市大河面,蟒岭南坡,流经大河面、宽坪、会峪等地,至夜村会峪口注入丹江。<br><br>沿途汇入的河流有宽坪河、青棉沟河等。全长31.5公里,流域面积230.2平方公里,总落差605.3米,河床平均比降1.22%,多年平均径流量43.87万立方米。<br><br>1972年经人工凿山穿洞使河流改道,由罗公砭注入丹江。</h3> <h3>滔河,滔河发源于白鲁础乡白龙洞,<br><br>干流流经十里坪、余家棚、赵川、三官庙等4个乡,流入湖北省。<br><br>在本县境内全长51公里,总落差约49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83立方米/秒,<br><br>由于流域内多为石灰岩地区,溶洞泉水多,可补给河道,使滔河枯水流量大而稳定,<br><br>白岩河口以上,枯水流量约0.5立方米/秒,白岩河口以下至赵川区,枯水流量约1.0立方米/秒至锅底坑汇入晒水台河以后,枯水量可达到1.2~1.4立方米/秒。<br><br>滔河干流在本县境内可分为3个河段:<br>一是河源至孙家坪峡谷段。长约13公里,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常流量约0.2立方米/秒。<br><br>河谷坡降大,总落差可达230米。<br><br>二是孙家坪至前坡河段。长21公里,落差95米,平均比降约1%。三是前坡至边界河段。<br><br>长17公里,落差65米。</h3> <h3>湘河,湘河是丹江的一级支流,全长46公里,集水面积232平方公里。<br><br>由3条支流汇合而成。<br>3支流中以冷水河最长,水量最大,应视为湘河主流,其它两条支流为小湘河和泊河。<br><br>集水面积分别为62.5平方公里和52.8平方公里。冷水河发源于梁家坟乡陈家沟,河源为石灰岩山区,溶洞发育。<br><br>降水均渗入地下变为潜流,故河源有4公里多长的河段无常流水。<br><br>位于该地区梁家坟乡的碾子坪、疙瘩坪以下河流开始有常流水,由此至河口,总落差约875米,按地形、地貌特征及水力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将全河分为3段:<br><br>一是分水岭至花子潭上游的河谷川道段。此段长11公里,河道比降较平(平均1/50)河谷比较开阔,河滩较多,是主要农田分布区。<br><br>二是花子潭至对窝坪段。此段为峡谷。长约9公里,落差280米。河峡深切,谷坡陡峭,特别是花子潭至羊角寨有几个大跌水瀑布,十分壮观。<br><br>三是对窝坪至河口段。此段长26公里峡谷,谷宽一般30~50米,局部地区有小川道,河湾道特别多。</h3> <h3>小河,小河又名太吉河。<br><br>发源于白鲁础乡核桃坪,流经太子坪乡,在太吉河街东头流入丹江。<br><br>干流全长26.5公里,流域内有多股石灰岩溶洞泉水补给,河水常流量大而稳定.河口最枯流量可达0.4~0.5立方米/秒。<br><br>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枯水径流模数可达5公升/秒…平方公里,高于其它地区3倍以上。<br><br>按河流状貌特征,全河可分为以下3段:<br><br>一是河源至卧虎坪段,长约5公里,为季节性的河流,非雨季河流干枯。<br><br>二是卧虎坪至布丈沟口又称庙台子段。长9公里,落差350米,平均比降3.9%,常流量约0.1~0.2立方米/秒。<br><br>三是庙台子至河口段,长12.5公里,落差380米,常流量0.3~0.5立方米/秒左右。</h3> <h3>耀岭河, 耀岭河全长37.7公里,流域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流经耀岭河、水沟两个乡,入丹江。<br><br><br>有效落差600米,平均比降1.7%,河流主要特点是;干流从上到下地形条件基本一致,既无大川道,也无明显狭谷段,河谷宽度一般在120米左右。</h3> <h3>清油河, 清油河发源于蟒岭主脊,流经沙坪、两岔、清油、徐家店4个乡汇入丹江。<br><br>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369.2平方公里,总落差1070米,有效段落差895米,<br><br>根据河谷发育特征可分为3个不同河段:<br><br>一是河源至两岔段,长23公里,总落差600米,平均比降1/40,常流量0.05~0.15立方米/秒左右,本段全是狭谷。谷地宽约20~40米,仅大坪、七盘磨、大花岔、沙坪等地有小块河滩台地。<br><br>二是两岔至龙头漫河段,长28.5公里,两岸全为川道,特别是红庙、百家岗、清油河、肖家湾、后湾等地川道比较开阔,计有平地9000多亩,<br><br>是商南县重点产粮区之一。<br>本河段总落差220米,平均比降0.0077米。<br><br>三是龙头漫至河口段,长约12.5公里,总落差75米。</h3> <h3>县河, 县河发源于蟒岭主脊曹营乡的界岭沟。<br><br>主源称自西北山、汇合东北山之水后穿过县城,经张家岗、徐家店乡汇入丹江。全长46公里。<br><br><br>总落差635米。按河谷地形及资源特点,可分为两个河段:<br><br>一是河源至县城为上游峡谷段,长约20公里,山高谷深,河床狭窄,总落差455米,平均比降2.28%,两岔河口以上的东西北山支流常流量均小于0.1立方米/秒。<br><br><br>二是县城至河口川道段,长26公里,落差180米,是本县主要基本农田分布区之一。</h3> <h3>河南省境水域<br><br>河南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4条支流入丹<br>江,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淇河及老灌河。<br><br>丹江河南淅川县段(丹江水库蓄水前)<br>淇河,发源于卢氏县童子沟,河长147里,流域面积1498平方公里。<br><br>西坪水文站流域面积911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5860立方米/秒。<br><br><br>老灌河(老鹳河),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小庙岭,称淯河,向西流经三川、叫河出境入三门峡市卢氏县改名老灌河,折向东南进入南阳地区汇入丹江。<br><br>河长225万公里,流域面积4219平方公里。<br><br><br>西峡县城附近流域面积3418平方公里,1919年洪峰流量为953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达5.56米/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79年,实测0.45立方米/秒。</h3> <h3>湖北省境水域<br><br>湖北境内丹江(均水)的主要支流有界河、石鼓河、白石河。<br><br>石鼓河,发源于十堰市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唐山,流域面积97.2平方公里,河长43.7公里,平均坡降6.05‰,<br><br>流经鸡鸣山、徐湾、石鼓、范清、柳林、殷家庄、毛家庄入丹江口水库。支流有源潭沟、八口寨、余沟、李沟、易家沟。<br>白石河,发源于十堰市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大白岩,流域面积54.9平方公里,河长20.35公里,平均坡降15.759‰,流经老皇沟、核桃营、寨沟、黄川、温家坪入丹江口水库。支流有西沟、马木匠沟</h3> <h3>洪水<br><br>丹江水系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十分显著,因此洪水灾害严重而频繁。<br><br>据丹凤站资料,实测最大年洪峰流量为1760立方米/秒,出现于1958年7月16日。<br><br>实测最小年洪峰流量为117立方米/秒,出现于1973年10月7日。<br><br>调查最大洪峰流量是1954年的2340立方米/秒。不同重现期年最大洪峰流量是;<br><br>500年为5530立方米/秒,<br>200年为3410立方米/秒,<br>50年为2530立方米/秒,<br>20年为1960立方米/秒。</h3> <h3>1974年9月,发生了一次由连阴雨形成的洪峰不高而流量很大的洪水过程,由于历时长,洪量大,造成了很大危害。<br><br>丹江河堤商县段即被冲毁9349米,占新修河堤的22%,冲毁耕地1070亩,占新修耕地的36%。<br><br><br>1988年8月13~14日,商州、蓝田、柞水、洛南等四县突降高强度暴雨,其暴雨中心位于秦岭山脊南侧的商州市东岳庙乡吴家沟,9小时内最大降雨量410毫米,<br><br>其中最大3小时降水量281毫米、最大1小时降水量134毫米。</h3> <h3>河道特征<br>峡谷多且与宽谷相间出现。<br><br>丹江水系峡谷众多,特别是程家坡至河源段、日月滩至竹林关段等,都有典型的峡谷河段分布,著名的流岭峡,险峻多石,峡中有大小32处险滩。<br><br>另外,峡谷与宽谷常交替出现,在商州二龙山以上的河源段峡谷,二龙山至丹凤的日月滩段是商—丹盆地,日月滩至丹凤的竹林关是峡谷段,竹林关至商南县湘河街是宽谷段。<br><br><br>深切曲流发育。在黑龙口至商县二龙山段的王家湾附近,发育在连续的深切曲流,流岭峡谷的日月滩、柏树坪、孤山坪均系深切曲流形成的遗弃古河道和离堆山的典型河段。<br><br>丹江支流如二道河、会峪沟、老君河、武关河、清油河、南秦河、银花河、耀岭河、冷水河、湘河等,都发育了典型的深切河曲。</h3> <h3>丹江上游的河型,基本上属于峡谷、川塬交替分布的藕节河段型,根据河道发育的特征,可分为四个河段:<br><br>河源峡谷段:在商县二龙山以上,河长42公里,从海拔1500米降至海拔730米,比降—般为1%~0.5%,铁炉子以上为典型的“V”型谷,河槽窄狭,谷坡陡峭;<br><br>铁炉子以下,河谷稍微开阔,在曲流处分布着一些不对称的曲流阶地。<br><br>板桥河口至程家坡河口,河谷又缩窄为峡谷。河床为沙、砾石。两岸山大坡陡,河谷宽度一般在100~200米,麻街附近稍宽,约有300米左右,秦岭峡口、关隘仅宽6米左右。</h3> <h3>商丹盆地段:在商州程家坡与丹凤日月滩之间,河长68公里,<br><br>沿河两岸谷地开阔,阶地相当发育,由河谷向两侧,依次是塬、丘陵和低山,河谷地势平坦,河道迂回曲折,形成开阔的弯道谷地,其间有两个峡口,即东龙山和马鞍岭。<br><br>河床由海拔730米降至540米,比降为3.3‰,河床宽约150~250米,大都为细沙。<br><br>河谷宽度在1000~3000米,两岸有大片的河滩地,农田连片,俗称“百里州川”。</h3> <h3>由于川塬周围的土石丘陵和低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br><br>支流含沙量比较大,特别是在洪水季节,<br><br>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流出丘陵或低山以后,随着沟床坡度的减小,流速变缓,把携带的泥沙和砾石等堆积在丹江两岸的低阶地上,在沟床逐年淤积抬高的情况下<br><br>,造成高悬在阶地面以上的地上沟床,每当夏、秋两季,经常发生洪水泛滥,<br><br>既危害川地农业生产,也造成丹江两岸排水不良,形成大片下湿积水地,尤以东龙山至沙河子—带为最甚。</h3> <h3>流岭峡谷段:<br><br>在丹凤日月滩至竹林关之间,河长48公里,河床由海拔540米降至海拔400米<br><br>,比降为3.3‰~2‰,河床多细沙、砾石,山地多由变质岩和砂岩组成,河谷窄狭,陡峭,谷坡多在30~70度,水流湍急,<br><br>计划修建的竹林关水库就选址在这里。<br><br>流岭峡谷地段一般没有耕地,仅在日月滩和竹林关以上十多里的孤山坪等处,<br><br>由于深切曲流造成的古河床较为开阔,有农田分布。</h3> <h3>川塬、峡谷段:<br><br>在竹林关至商南县月亮湾之间,<br><br>属于典型的宽谷与峡谷相间的串珠状河段。<br><br>河长53公里,湾滩都比较多,如梁家湾、华家湾、柳树湾,在河流曲流的凸岸多有塬地,如焦家塬、张塬等。<br><br>这段河床由海拔400米降至海拔200米,比降为2%,河床为沙、砾石。<br><br>河谷比较开阔,多曲流,水流较缓,如黄洲奎、龙脖子、湘河街、梳洗楼等都是著名的河湾段,湘河、竹林关、柳树湾、过风楼等地河谷宽达200~600米。<br><br>由于过风楼到湘河,有一段长达10多公里的峡谷,通称湘河峡谷,两岸山高、坡陡,坡度大都在30~60度,谷型为“V”字型,水流湍急。</h3> <h3><br><br>(文字来源百度)郝六配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