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壁画·河北博物院陈列展:河北石家庄游记 之九

四季梧桐

<p class="ql-block">  北朝时期,河北壁画艺术大盛,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不过是补助人伦、方便政教的工具,或只作建筑装饰。到了六朝,绘画的自由艺术始出,兴起了以美为美的艺术风尚,技法突飞猛进,限界大见扩展。河北的北朝壁画,普遍运用了线条勾勒、色彩晕染的技法,图饰隐含忍冬、镂雕莲花、联珠纹等西域之风,引领北方艺术之潮流,上追大汉之遗风,下开盛唐万千气象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徘徊于展厅细细欣赏,这象征威严的仪仗队列、飞翔跳跃的神兽、神情温和的陶俑,在沉静的灯火下,隐约可见当年华彩翩跹、风云变幻的景象,恍惚间仿佛叫人置换了时空。</p> <p class="ql-block">  1989年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高洋墓壁画是迄今为止发现北朝面积最大的壁画,展示了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巨大成就。高洋墓室中的壁画遍布飞翔的神兽,有的身插双翼,有的身形彪悍,能飞能舞,或低眉俯首,或仰身长啸,线条灵动,神采飞扬,形象又颇为卡通。自汉代以来,受神仙方士传说的影响,人们对这些神兽喜爱有加,古籍《山海经》曾载,叫雷泽的地方住着雷神,龙身而人头,每每鼓起肚子,就会响起闷雷来,是早期的神兽化身。壁画中的仪仗人物,画风简约,豪放洒脱,气宇轩昂,活脱脱北方汉子的古风。</p> <p class="ql-block">  东壁神兽大致分为七类。第--类神兽均为鸟首、鸟身,两翼舒展,尾部大都有长翎,其羽毛色彩丰富,有“朱雀”、“凤凰”、“金翅鸟”等称谓,也是自西汉至隋唐时期十分常见的形象。其中神兽之四体形最大,通长220厘米、通高162. 4厘米。</p> <p class="ql-block">  东壁第二类神兽。头似怪兽,人身,兽爪、兽足,双目圆睁,眉心及两眉弓隆起,阔鼻大口,牙齿外露,上身 袒露,肌肉劲健,两肩似飘着熊熊火焰。下身穿过膝短裤,爪为三趾,足为两趾。为北朝时期常见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仪仗人物有警卫的作用,分前后六排。前面外披对襟袍服人物,头戴平巾帻,下身着大口裤(膝部无缚带),手持仪剑为第一排,此人物位置特殊,服饰也特别。其余10人成5排。内侧五人,执掌三种仪仗,从右向左依次为旌、鼓和氅。外侧五人分别执弓、盾。</p> <p class="ql-block">  此为中心仪仗的护从和陪衬。前面头戴毛皮帽,着深衣,足穿高头履,持幢麾为一排,所执仪仗,旗面上绘苍龙、云气。《通典》 注日:“天子升龙,诸侯交龙”。所以,这类仪仗为天子专用。其余6人两列三排,头戴漆纱笼冠,内戴平巾帻,着深衣,胸下東大带,足穿高头履,持节。持节仪仗数量多,排列集中,仅见于此。在北朝、隋代,节被广泛的使用,谒见皇帝须由持节的官员引入,加官进爵也须有持节官员在场。</p> <p class="ql-block">  此为整个仪仗的中心。分前后两排,每人各执一种仪仗,从右往左,分别为旌、华盖、相风和暴罕。人物均头藏褸纱笼冠,冠内藏平巾帻,據笼系帶垂于胸前,身着深衣,衣袖宽大,胸束自色大带,足穿高头履,所执的仪仗装饰华丽,为皇帝专用。</p> <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摄影地点:河北博物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