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交锋

甯一闻五

<h3>  几天前在展柜中,看到一本书《一寸灰》,由于玻璃反光,加上距离稍远,且书名用行草,我把“灰”错看成了“交”,由此想到了一寸交锋。<br>  寸在古代,本义指手掌至手腕间的部位,尺指前臂,再到丈高,七尺男儿,谓之大丈夫,后引申为度量单位。<br></h3> <h3> 有意思的是,人的瞳孔(眼珠)、鼻孔、耳孔、喉结的大小(直径)基本相等,门牙长度,舌尖、鼻尖宽度也基本相等,再到手指单节,脚指(趾)长度,可谓尺短寸长;从五官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到四肢的触觉,每一寸肌肤都有感觉。<br></h3> <h3>这一切似乎表明,人从身体结构到休养生息,无不是寸之功夫,寸之交锋,坐立行走最是方寸,为人处事讲究分寸;若无远虑,鼠目寸光,莫口难辨,三寸之舌,寸草春晖,寸心可表,痛失所爱,肝肠寸断,进退维谷,寸步难移,寸土寸金,寸土必争,跬步之行,寸步千里,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最令世人警醒的还是这句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br></h3> <h3>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艺术于生活,生活于艺术。琴者,大自然的声音,与之共鸣;诗书者,将语言赋之文字,情感生发,同时指书体的楷行草隶篆;画者,将所见所想之世界,绘描五彩,写实写意;酒茶者,畅饮闲品;花者,形神色香兼俱,养花种草,人物与植物互动;唯棋,围棋,时空交织之虚拟世界,万物变幻之理想模型;其余七者,可独奏独书独画独吟独酌独赏独品,唯独棋需对弈,碁棋的“其”字,为二人共也。传统八艺,或问道深耕,或闲情雅致,大成无不累于寸功,无不始于一寸交锋,正所谓“一寸交锋一寸功”!<br>。</h3> <h3>棋盘为空如道,以天元为中心,道生一,以寸为线,向外链接,点线面构成圈,每一圈均为八之数,可法天象地;无巧不成书,每一圈都可参考易经卦象,第一圈可表8方8卦,继而16,24,32,40,48,56,64,再到72候,周而复始,九九归一,无限循环,无限延伸,宇宙似乎可看成这一完美对称模型,无数个大小的圈(空间)相互包围着;棋子为时若德,日复一日,昼夜更叠,四季变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棋盘加上棋子,演绎和诠释着,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万事万物,或诞生或消亡或转化。<br></h3> <h3>  棋盘上的线如同地表上看得见的道路,又如同看不见的各种关系网,实线虚网,但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而棋子如同一个个生命,一颗颗种子,一个个脚印,一件件小事,构成充满生机,无以伦比的精彩世界。<br>  人类在这个世界中,总在思考着如何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无不是思维和行为上的,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或默默无闻地体验感受,于是物质的,精神的,承上启下,前仆后继地,不断超越时空地探索和缔造。<br></h3> <h3> 古人将围棋当作一本无字天书,包罗万象,围棋可看作是认知世界的便捷工具和参考体系。从棋中获得智慧勇气,自信独立,更培养专注坚持、逆向利他、大爱舍得等诸多品质,获得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生活中大大方方,孔融可让梨,棋盘上却锱铢必较;生活中画龙点睛似乎是神话故事,棋盘上却经常能够上演倚天屠龙;生活中沧海桑田百年难遇,棋盘上却时常黑白变换;生活中生死为大,生命不可以重来,棋盘上却可以反复推演;生活中需要循规蹈矩,受制于境,而棋盘上却可以天马行空,大显身手;不一而足,不胜枚举。而这些,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和总结出来的,然后凝聚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尽情体会和检验。<br>  </h3> <h3>大人之于棋,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孩子之于棋,无不是德智体美劳的多重锻炼和全面发展。在小孩子学棋、练棋、悟棋、用棋这件事情上,大人往往感叹于浪费时间,恰恰说明时间宝贵,常常浅尝辄止,正正表明经验之谈与体验之乐,围棋的业余5段,如同十八岁方可称为成人。<br>  一寸之功,非一日可得,非一时之用,一寸交锋,却是一生从容,三生交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