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用“两‘个’黄鹂鸣翠柳”

红尘过客

<p class="ql-block">  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一首《绝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span>可谓家喻户晓,千古流传。全诗四句,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语言清新流畅,意境宏大深远,读来朗朗上口,可谓浑然天成,称得上是我国古诗七言绝句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最近刷抖音,看到有很多朋友对该诗提出质疑:首句“两个黄鹂(音梨,很多人误读为四声丽)鸣翠柳”中的“个”字是不是用错了?黄鹂作为鸟类,应该用数量词“两只”才对呀!杜甫是不是在作诗时一时疏忽大意,犯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呀!</p><p class="ql-block"> 从汉语语法角度分析,初看似乎确实“有问题”。那么,杜甫作为我国唐代诗人中“天花板”级别的人物,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是有意为之,还是别有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此,笔者不妨作个浅显的探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个这首诗的创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时正值开元盛世,童年的杜甫家境优渥,曾寄居洛阳的姑母家中,在洛阳城中度过了他愉快的青少年时代。青年时期,杜甫曾两次游历吴越、齐赵(即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等地,并试图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然而由于奸臣李林甫当道,他屡试不弟,只得长期滞留于京城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希望能够通过他人引荐获得一官半职,为国家施展自己的才华。期间,也曾做过参军、左拾遗一类的小官,却始终未获得朝庭重用。</p><p class="ql-block">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暴发,这既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也是杜甫流离生活又一新的转折和开端。公元759年,时年48岁的杜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拖家带口,带着妻儿和自己的一个弟弟由陇入蜀。他们翻秦岭、斗虫蛇,历经千辛万苦,于当年的12月末到达成都,先是卜居于浣花溪,二年后,在严武、高适等一帮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茅草屋(即成都杜甫草堂),这才真正地实现了短暂的“居有定所”。</p> <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战乱,坎坷凄苦,但他始终忧国忧民,忠贞爱国,同情民众疾苦,这在他的诗歌作品特别是前期的诗歌中都有非常充分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杜甫从760年1月定居浣花溪,到765年5月离开杜甫草堂,前后也仅仅5年半左右的时间(其间为躲避蜀中内乱曾离开过杜甫草堂一段时间),然而这段时间却是他一生中最为安定和安逸的一段时光,也是他凄苦人生中最为快乐和幸福的一段时光。 </p><p class="ql-block"> 远离战乱,不再为生活而四处奔波。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杜甫的心情也好了很多,其诗歌作品也一改往日沉郁悲凉的风格,诗风明显变得清新明快。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江村》《客至》《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五言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一大批会炙人口的好诗。</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言绝句诗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那么,作为一代“诗圣”和诗坛大家,杜甫为什么要将诗的首句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呢,难道杜甫就没有发现吗?</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这绝非杜甫的无心之过,也不是诗歌的暇疵,而是作者为了作诗的需要有意为之。</p> <p class="ql-block">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从格律诗的创格规律和创作要求说起。</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这首七绝是一首标准的七言格律诗。格律诗的创作是讲究平仄和押韵的。杜甫的这首七绝为首句仄起仄收尾字不入韵句式,那么它的平仄规律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按照格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游戏规则”,该句诗的第二个字必须为仄声字。我们再来看“只”字和“个”字,很明显,“只”字是一个平声字,是不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的,对于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古律诗而言,这个“只”字明显不能使用,而“个”字才更符合韵律要求。</p><p class="ql-block">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也就很清楚地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使用“个”字并非杜老先生心血来潮,也并不是他“一时糊涂”。</p><p class="ql-block"> 我想,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它的创作规律和在谴词造句上自我发挥的空间,读一首诗,不必要在某个细节上去纠结。就这首诗而言,用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不仅不是错误,也不影响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传播,还会增强诗歌的音律美。它就象一壶千年美酒,历久弥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此文参考冯至先生著《杜甫传》和《杜工部诗文集》等书籍资料,为个人一点学习心得,也系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诚恳接受老师们的批评指正和文友诗友探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