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423]——包裹在一方清凉境界(寻塔记135—山东长清)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灵岩寺墓塔林</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1987年,泰山成为全球首个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这与一家佛教寺庙缘不可分,尤其是寺庙历代高僧安息之地的墓塔林,现存墓塔167座、碑铭81通,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等1600余年,不但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佛教在中国西传东渐的发展脉络。这座寺庙,就是“海内四大名刹”之首的灵岩寺。<div><br></div> 贯穿山东中部,绵亘于泰安与济南市之间的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长清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顶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玺,亦称玉符山。山之阳的灵岩峪,满目葱茏,清泉淙淙,灵岩寺就坐落于这青山翠谷之中。<div><br></div>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对这一方风水宝地,历代古人赞誉有加。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宋代济南府从事卞育赞道:"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明代学士王世贞则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div><br></div> 1600多年的璀璨历史,留给灵岩寺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最让今人赞叹流连的莫过于塔林与宋塑。塔林为墓塔林简称,是唐代以来埋葬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场所。位于寺西500米处,坐北朝南,可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媲美,堪称“中国第二”。墓塔林现存墓塔167座、墓塔带志铭石碑的有27座。这些墓塔中有北魏1座、唐代1座、北宋4座、金代6座、元代37座、明代118座。另外还有在墓上不建塔,只立志铭石碑的79座。<div><br></div> 虽然在规模与数量上不及嵩山少林寺塔林,但灵岩寺塔林均为石塔,其石塔之多雕刻之精美,信息之完整,在国内首屈一指。每座塔一般都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钟形、鼓形等,一般都有浮雕装饰,并且都有莲花宝座托起,做工细腻,庄重稳固。塔身一般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复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有的墓塔旁通常还有一通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div><br></div> 在一个草长莺飞,暗香疏影的早春二月,我风尘仆仆来到长清灵岩寺探幽寻访。但见此处古木苍翠,怪石嶙峋;灵洞曲涧、青峰翠峦;古刹精舍,深奥幽邃。欣赏好被梁启超称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后,并径直往空山不见人的西崖而去。 墓塔林中央为一个长长的甬道,甬道北端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甬道两侧则列峙群塔,均为全石结构,细细观测,这百余座塔按照塔身形制可分为六种:亭阁式塔、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喇嘛塔和经幢式塔。<div><br></div> 亭阁式塔在塔林中主要有3座,即祖师塔、慧崇塔和海会塔。这三座塔的历史地位相对较为重要。祖师塔位于塔林中心,为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单层重檐砖塔,从型制推测为五代时期,是塔林中唯一的砖塔。塔筑在高2.1米的方形石台上,塔下设低矮的塔座,座每面开8个壸门。塔身单层,南面辟一拱券形门洞,其他三面为素面。<div><br></div> 慧崇塔是现存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墓塔,位于塔林北端最高处,是唐代灵岩寺高僧慧崇禅师的墓塔,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塔为石砌单层重檐亭阁式塔,高5.3米。塔下束腰须弥座,座上砌方形塔身,南面辟券门。塔室内顶部作覆斗状,原置有慧崇造像,今已不存。塔顶以石板叠涩出挑又逐层叠涩内收,每层塔檐之间均有素面方形塔身,顶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div><br></div> 海会塔位于祖师塔的东侧,为宋代僧众的集体墓塔,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塔平面呈方形,石构塔基座由四层方形大石板叠筑而成,并且自下而上逐层叠涩收进。塔身是由数块大石板拼砌而成,正面和东、西面开半圆形小拱洞,下为扩穴,塔身背面嵌铭石,详细记载了建塔过程等。塔檐是用一块大石板直接挑出,再叠涩收进三层石,其上置八角形石板,作为塔刹的基台,基台上置覆莲、宝珠、仰莲及刻有卷纹的宝瓶,以构成塔刹。整个塔造型简洁、庄重。<div><br></div> 方碑形塔的墓塔计有84座,其中元代13座,明代71座。根据塔身形状,可以分为扁方碑式、长方碑式和高方碑式三种。塔座一般由基石、圭脚、覆莲、束腰和仰莲组成。塔身表面较光洁平整,一般是两面刻字,正面刻:某某首座禅师之塔,背面则刻修缮人、石匠及造塔的时间。塔顶一般是四边形的四阿式屋顶,其上置一层仰莲座和一层宝珠,上设山花焦叶式的宝顶,最后用各种形式的宝瓶收顶。这类形式的墓塔,在国内各寺院较为多见。<div><br></div> 钟形塔计有52座,其中以慧崇塔西侧的北宋咸平二年(999)建造的禅师塔最早。此塔通高2.42米,塔墓为八角形须弥座,塔身呈覆钟式,塔顶为八角攒尖顶,上置简单的直颈圆嘴式收顶。虽不显高大,但雕工精湛,造型浑厚饱满,给人以华丽之感。另一座金代大定十四年(1174)宝公禅师之塔总高4.77米,塔身覆钟巨大,经90厘米。整座塔高大雄壮,且雕刻精致,比例均称,保存完好无损,是难得的精品。其余覆钟式塔,元代有22座,明代28座。元塔普遍高大宏伟,雕工深刻,明塔则大多规模较小,雕工趋向简洁。<div><br></div> 鼓形塔又称球形式塔,计有23座。位于祖师塔右侧的定光禅师塔、左侧中部的寂照塔,分别建造于金皇统二年(1142)和九年(1149),皆雕刻精美,保存基本完好,为此墓塔中年代最久,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另外,此种形式塔元代有2座,明代有17座。喇嘛塔通常的标识就是宽大的覆钵和高挑的相轮式塔刹,所以喇嘛式塔也叫覆钵式塔。灵岩寺的喇嘛塔在据祖师塔前方不足十米左右各一座,其高大雄伟,比其它的高一至二米,很是壮观。经幢形塔只有3座,两座为宋塔,一座为明塔。塔基座为八角形的须弥座,上下枋刻宝相莲花,束腰壸门刻出狮子四头,八角塔身刻《佛顶尊胜陀尼经》和“某某公大禅师寿塔”题记。塔规模都不大,构造比较简洁,但雕工很精细。<div><br></div> 墓塔林不愧为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造型各异,结构细腻,内容丰富,精美绝伦。尤其是塔座束腰,各种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有的承重力士,在重压下嘴巴大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艰辛;有的骑士身跨雄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瞬间场景;有的嬉戏玩耍的幼狮,憨态可鞠;还有的衣带飘逸、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一幅幅浮雕,无一不显示了中国先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div><br></div> 在寺庙东侧崖壁下,但见有泉水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 汲水入口犹如甘露。此时,耳畔传来梵音阵阵,我感觉仿佛沉睡在时光中,包裹在这一方清凉境界里。(谢谢浏览)<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