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游记(三)婺源李坑

玉龙雪山

<p class="ql-block">  李坑是一个古村落,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离婺源县城仅12公里。</p><p class="ql-block"> 李坑之所以叫李坑,是因为有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坑”在当地就是小溪的意思,这里又是李姓居住地,李坑村名因此由来。</p><p class="ql-block"> 村内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游客中心,我们检票进入李坑景区后,可以乘坐观光车沿大路到村口大树处,车程5分钟,票价10元/人。另一种沿大路行走十分钟到达,一路上能细细欣赏周边的美景。我们选择步行走到村口大树处。</p> <p class="ql-block">  李坑自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李洞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李坑牌坊,在阳光的照射下,“李坑”二字金光闪闪。这里是很多学生选择的写生地点之一。</i></p> <p class="ql-block">  从游客中心走了十分钟,我们来到了李坑水口(观光车停靠地)。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李坑后,便被整体黑白效果的粉墙灰瓦所吸引,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p><p class="ql-block"> 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  再看地面,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在李坑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俗称风水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冀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首先参观位于溪水一侧的李瑞材故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幢古宅建于清朝初年,是由一位木商建造,过去,由于封建社会营造法规的限制,商人尽管富裕,但他们富而不贵,所以住宅不能建的与官邸王府那样豪华,不能开面朝街道的八字大门,他们只能设置小院开偏门。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p> <p class="ql-block">  正门两端各有一个石墩,是古代主人的下马石,商人住宅门下也只能设一步台阶。</p> <p class="ql-block">  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石砖中间的黄色是文革中主人为保护雕刻用黄泥巴糊住雕刻用以保全雕刻。</p> <p class="ql-block">  下马石下面是一个“鼓”的造型,上面有一尊石狮子,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李瑞材故居,首先会被前堂琳琅满目的木雕摆设所吸引,正厅上方悬挂“丁馀堂”,牌匾下有一幅对联和一幅画,条几上摆着象征平安的花瓶、钟摆和小屏风等,两把椅子显得年代很久远。</p> <p class="ql-block">  院中有一口“好运缸”,让游客投币玩耍的,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p> <p class="ql-block">  人物木雕里,人的头都在文革期间被削掉了。</p> <p class="ql-block">  “家和万事兴”的木雕,周围的祥云盘龙雕刻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带有色彩的偏现代的“八仙祝寿”雕刻。</p> <p class="ql-block">  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p> <p class="ql-block">  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摆设的很多木雕是对外出售的,可以跟主人讲价。</p> <p class="ql-block">  从李瑞材故居出来后,我们就来到了斜对面的“大夫第”。</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位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靠给清政府捐款捐了个五品官,这个官是虚职但享有特权,就象现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样。</p><p class="ql-block"> 大门这座石库门枋,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展现出官家的气势。门前的三步台阶,按照明清时期营造法规制,只有官宅才允许在门前造三步台阶,有着“连升三级”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的主厅叫“春蔼堂”,堂内木构件上雕刻的精美程度和“丁馀堂”不相上下。堂名“春蔼堂”,烘托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也蕴含着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和期许。</p> <p class="ql-block">  二楼是跑马楼式“小姐闺楼(绣楼)”,右侧有个窄小的木梯通往小姐闺楼。绣楼二层有面向主街的“美人靠”,是这个小姐闺楼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上方屋顶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另外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二楼突出的象现在木阳台的建筑,就是上面所说的“大夫第”二层的绣楼临街一侧精美的“美人靠”雕栏。</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钱人家的小姐养在深闺,足不出户,只能通过这个木阳台了解外面的世界,无聊孤寂时就靠在木栏杆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所以此木阳台就有了“美人靠”的美称。“美人靠”还有一个作用:大户人家小姐招亲时抛绣球用。可惜我来这天不是小姐招亲日。</p> <p class="ql-block">  在大夫第不远处,河边青石板路上原有一座亭名叫“申明亭”。 写有“申明亭”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亭上,两旁对联云:“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p><p class="ql-block"> 有史料称: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处民间纠纷的场所。亭上榜示恶人恶事﹐以示惩劝。里长在申明亭召集村民,讲读朱元璋手定的《大诰》与《大明律》。凡遇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里长及年高德昭者,在此对纠纷双方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才移送官府。该亭为防止矛盾的扩大化,申明亭在当时发挥了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惜现在已经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2019年前的“申明亭”</i></p> <p class="ql-block">  通济桥又名汇源桥,位于李坑村中心,申明亭旁,是座跨度约为5米的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桥西面的龙门上,刻有“乾隆丙寅永公之孙重修”字样,“乾隆丙寅”为公元1746年,通济桥最后一次的维修距今有260多年。桥东面,两溪在此汇合,好比是两条龙,通济桥的半圆形桥拱与它在溪水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圆而成一“珠”,有人称此为双龙戏珠,这就是过去李坑“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清流”。</p> <p class="ql-block">  通济桥连接着村里的两条溪流。两条溪流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公龙石墩为龙角,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 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李坑,也被旅游的热浪席卷着,沿街两旁的老宅都变成出售各种当地土特产和工艺品的店铺,深深的窄巷里也办起了农家客栈。</p><p class="ql-block"> 这些客栈让带着梦想而来的人,有偿的做一回青天白日梦,在夜深人静之时,浅浅的感受一回梦里老家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  走过“通济桥”,又是小桥、流水、人家和石板路的古巷,大红灯笼高度高挂。</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我们便来到了这木质结构的长廊前,长廊中间有座四角二层亭阁。亭子两侧有一副对联,“乐建檀台演好戏、喜见文艺播春风”。</p> <p class="ql-block">  亭子往里的广场正中就是古戏台,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古朴的浓郁气息。古戏台体现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戏曲曾经承载着文化传播,教育后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戏台上枋挂有“鉴古观今”的牌匾,对联是“慕古乐多闻看他逢场作戏、立身重一艺何妨挟技登台”。</p><p class="ql-block"> 遇到有戏听的日子,坐在长廊内,听着戏,赏着景,真可谓一大乐事也。</p> <p class="ql-block">  李坑名气最大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古宅,在李坑村的最后面,为一处花园式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  李知诚少时家贫,但不为生活所难,仍苦学不倦。后因乡里常出虎患,就兼学武艺,籍以保民平安。经乡友的指点,他又学会了十八般武艺。经乡试后,考中武举人。于公元1166年,时值金兵南侵,朝廷为此不安,李知诚进京应试武进士,在会试中考中武进士。后经孝宗皇帝亲试,被拔为第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授抚谕使。随即孝宗皇帝命他代表朝廷向地方宣扬朝廷旨意,安抚百姓,并巡察官吏,采访民情,伸民冤屈,以及措置营田等事务。</p> <p class="ql-block">  庭院的最后一进是花园,内有一方清澈的水池,池角有一株不算很高的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树龄已有八百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树干、树枝几乎枯萎,只靠树皮吸收养分,但至今仍旧开花,且花期长达九十天。有诗赞叹:“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三月久。”</p> <p class="ql-block">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出李坑,站在高坡之上回望,满目青山之间,小桥、流水、人家;天光云影之下,粉墙、青砖、黛瓦。我深深膺服于古村的绝美,更感叹于古村的胸怀:不与凡尘争长短,独对春秋敞心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