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围炉夜话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br> 我国名胜古迹众多,本人学疏才浅,所能了解的几乎都是一知半解。但是总有精详的文字给我们启迪,丰富我们的智识。<br> 比如沙头角中英街,我更多的是从教科书中得知的。影响我最深刻的一句话,中英街是十九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br> 我有了多次去沙头角中英街的机会,成千上万的游客一员,也是下马看花,比如,地界界碑石,古井,百年老榕树,警世钟,小小的溪流,隔离墙,人物雕像,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店。言谈中夹杂着偶尔说一句英语、大部分都是粤语和粤式普通话的店员。边界警告。风景如画的海滨栈道上,站在海边栏杆,眺望对面属于香港的青山,在阳光下,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br> 机缘凑巧,这次我在大榕树下休息,有一块中英街记的碑文吸引了我,我随既抄写了它,随时翻看。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古耀今。给人遐思。<br> 碑文是这样说的<br> 康熙八年,新安复界,有客从粤北入,凿井修祠,开边煮盐,是时也,仰梧桐山之尊,凤凰来仪,得大鹏湾之利,鸬鹚忘机,四时行寒暑之令,百姓享耕渔之乐,有见及此。<br> 先贤赞之曰,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日月交泰,号生机勃勃。沙头海角兮,提手邑秀蕴奇。一语遂使边邑成名。<br> 至道光年间,有潘姓者倡建墟,十约多民踊跃响应,一时商地连营,市井繁荣。但逢墟期,竟有盐田,横岗乃至惠阳一带之赶集者,是为东和墟。至清末,朝廷腐败,国势倾颓,祸延边鄙,沙头角终遭变故。光绪二十四年,中英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br> 竖年三月,两国勘界人员,从海边起,沿干涸河道勘测,划河为界,将沙头角一分二,既华界今天的桐芜区,沙栏吓村,为现今深圳沙头角,新界,含沙头角墟,盐廖下,为现在新界沙头角。其后,英方复在河中央设标志,每隔数仗立一界碑,凡二十其口八块,于现今沙头角镇内,界碑双面刻中英文字,勘测初期,乡民往来如故。华界桐芜墟,为方圆百里总墟集,依然熙朵攘径。名重乡里。而新界一侧,出现咖啡馆,西饼屋之英西式店铺。有通往沙鱼涌之小火轮,和通往粉岭之小火车,待到关场设立,过往商客平民,常被无端扣物,横遭勒索。往来既不便。贩贸复遭辱。于是行者渐稀,比邻疏忽洞。中英街因利桑便,顺势而兴。昔日河道,已成街道,长不足半里,宽仅丈余,比肩促膝,小店沿界相错,倚门而望,问价之声可闻,一方是舶来品,时髦新颖,一方是土特产,香味撩人,华洋各有体,共处一条街,纵有藩篱阻隔,难免明躲暗往。毕竟款曲相通。勘界八来,几番家难,飘零一世,几度沧桑,说不尽兴衰荣辱,道不完爱恨冤仇,想当年,日寇逞兵,凶残掳掠,东纵抗敌,神出鬼没,文革风暴,两军对峙,亲人相见,形同陌路。看今朝,改革开放,阴霾散去,货值如山,财源似水,摩肩接踵入潮涌,购物天堂美名扬,正是,夹到中分世间少,一街两制天下奇,沙头角已是春意足,海角遨游正当时。值此重修中英街,发现文化旅游之际,仅撰此文,以记其实,八颂无功,以彰现德。<br>盐田2005年许兆文撰文,王耀中作书<br> 许兆文先生写的这么精详的文字,往日的情形,历历在目,神灵活现,栩栩如生,一幅历史画卷就在我们眼前。<br> 王耀中先生手书刻在碑文上,精美绝伦,八九百字,字字珠玑。<br> 在炎热的夏日,我坐在大榕树下,干净的石阶上,紧挨着这块珍贵的大理石黑色碑文,逐字抄写。历史并未被人们忘记,这精详的文字,记录了中英街的前生今世。<br> 这是我见过的众多名胜古迹里,讲解最精详的历史史料,发人深省,让人过目不忘。<br> 徘徊在见证中国百年沧桑的中英街上,目送着骄阳下来来往往的游客们,也许是三年疫情刚刚过去,经济还没有复苏,街道两旁商家的买卖已经不是前几年那么兴隆,基本趋于平淡,但还是有大量的国人前来中英街,特别是中老年人很多,不知道他们是否和我一样,怀着访古探幽的情怀,来这里重新受一次历史教育呢。</h3> <h3>中英街简介</h3>